绿林网

《我们深陷泥潭》读后感摘抄

《我们深陷泥潭》读后感摘抄

《我们深陷泥潭》是一本由[美] 加·泽文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深陷泥潭》精选点评:

●关于一个基督教的家庭的故事,还是加泽文的风格 用了两天看完还是意犹未尽吧

●相比起这个家里的其他人,帕齐就像是一个已经被赶出家庭的牺牲品,但她又是我这几年见过的最好的角色之一,最后那段与继母的对话实在是大快人心。

●更喜欢作者之前轻松可爱的文章

●“什么上帝?”当帕齐在继母面前如此反问的时候,就是她真正走出原生家庭阴霾的瞬间了。我相信在之后的人生里,她不会成为罗杰和乔治那样的父母。

●2020年1月17日。其实并不是非常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丰满又典型的人物形象中偏偏要选帕齐来当主角,毕竟在我读来ptsd对于她的影响还要大于原生家庭。不过中间两段以帕齐为主视角的章节们能给人的代入感倒是很强了。巧合的是最近同时在读的三本书都会在一件事情其实没有讲完的情况下直接跳过到几个月后甚至几年后,而加泽文在我看来无论是在跳过的点还是后续对于收场的处理做得最好的那个作者。这本比上一本读的嘉泽文好太多了甚至都没发觉这本是她写的。

●很流畅,一口气读完,但是没什么很大的感觉....感想:1.快去看看花呗 2.谢天谢地不是相互理解皆大欢喜结局 但是也没有得到什么很大的启示,并不能让我获得什么力量勇气之类的,不过就是逃避了,但是却没有解决,伤害疼痛就在那里摆着,满满的结疤了,警示自己而已,然后呢?

●帕齐这个角色真的是个非典型情感小说女主了,除了最开始的那段校园恋情还带着一丝浪漫气息以外,她人生的所有遭遇似乎都是一场盛大的考验。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娇小的女生是如何熬过六年的战场生涯的,每次看到她默背军用音标字幕来缓解自己的PTSD时,我都忍不住感到揪心。

●因为工作问题,我之前接触过一些PTSD患者,不得不说加·泽文在《我们深陷泥潭》中已经淡化了帕齐的痛苦,让读者在为她的遭遇难过时不至于揪心。如果把帕齐在战场上的遭遇摊开来再写一篇番外的话,我想这本书会打动更多的人,让我们都为这样一个曾经柔软的女孩最后的坚强感到震撼。

●这本书很有煽动性,尤其是帕齐跌宕起伏的人生着实让人无法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面对,看完之后忍不住开始思索起自己日常与父母沟通中的问题。

●可能不太能理解美国文学吧,故事是好故事,但读完没啥感觉

《我们深陷泥潭》读后感(一):《我们深陷泥潭》

文章从家庭各个成员描写他们在生活中的行事作风体现出原生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帕齐被父亲送走,自己去参军,选择了一个不被安排的人生。其实在我看来,他们家庭里的其他成员也或多或少在改变自己,只是没有帕齐来得那么决绝。

直到最后,帕齐带着女儿,才深深意识到她的确在努力从原生家庭的泥潭中挣扎出来。

不认同说“总要克服父母这个难题”。

我觉得父母肯定会对子女产生影响。但是我们在学习中,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分析的能力,有判断的能力,可以看到父母身上不好的地方引以为戒,学习父母身上好的品质。但是,我不认为父母是个难题,也不觉得自己深陷泥潭。

当然,一些受原生家庭影响非常深的人可能需要克服父母这个难题,在这个泥潭里挣扎,也许会十分绝望,也许挣扎着也摆脱不了影响。

但是,努力去做吧,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我们深陷泥潭》读后感(二):我们总会深陷泥潭,为人不易

父母总会在某个阶段,出于为我们好的善意,把我们拉入泥潭。

只有这个故事触痛到你的时候,我们才能感同身受。文特森因为母亲盗用他的信用卡,父亲把他逐出教会,终于摆脱了父母的泥潭,而他的女朋友因为出生在幸福的家庭,不能理解他为什么如此排斥。

帕齐为了躲避泥潭,参加战争,怀着战友的孩子回到了丈夫身边,却也陷入了另一个深渊,但是对于帕齐来说不是,因为她一直坚定不像自己的父母一样。

其实,对于泥潭,到底是好还是坏,只有出于其中的当事者才知道。乔治爱上罗杰,选择了自陷泥潭,有痛苦当然也会走快乐。

生而为人,实属不易。我们这一生逃不开联系,责任,这就是一个个hole,是泥潭还是希望之光的小洞,我们自己做主。

《我们深陷泥潭》读后感(三):放下父母带来的伤害,我们才没有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初初读到《我们深陷泥潭》时,我还以为作者在开篇用大量笔墨描写的罗杰才是主角,于是乎,我对这个故事产生了浓浓的不解与困惑。这样一个自私而偏执的人,在无限度的自命不凡中将一家人拖入了漫长的生命深渊中,却又把磨难全数怪罪在妻女身上,实在是很难让人产生丝毫同感与喜爱。

但我想,我对于罗杰这样一个父亲形象的烦厌,或许是因为他让我想起了曾经遇见的许多人和事。

这些年来,身边的朋友们陆陆续续褪去了稚嫩,开始以渺小而倔强的灵魂来与这个社会抗衡,然而最终她们往往发现,让她们始终无法尽全力同世界作战的,是那些来源于家庭、来源于父母的重压。

大多是独生子女的这一代,父母初为父母,子女初为子女,所以名为“不理解对方”的鸿沟跨越了时间,从我们的幼年时起便在为后来每一次的争吵埋下伏笔。

《我们深陷泥潭》中的罗杰是一个自称虔诚的基督徒,却其实一直在用严苛的教条规范家人的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要求子女必须就读宗教学校,否则便要断绝关系、或是拒绝支付大学学费,致使大儿子文森特离家、小女儿帕齐入伍。从子女年幼时开始,罗杰便用极端的方式,来惩罚孩子们偶尔的不懂事,帕齐不过是因为化了一次浓妆,便有一整个的星期的时间不被允许洗澡,只因为罗杰希望教会她“身体就像圣殿一样”这个道理。

即使最后全家人因为罗杰自私的人生选择才会面临财务危机,直接导致最后一家人的分崩离析,而罗杰在此期间还出轨了自己的博士导师,他却转头误会帕齐怀孕堕胎,埋怨妻子的隐瞒与女儿的罪孽深重。

而我身边的朋友A在父亲的要求下,放弃了热爱多年的美术,转而去了一所二本医学院学习药学,毕业后的几年来辗转于不同的工作,被生活调教成了麻木的模样;朋友B从小就只能在家中唯父命是从,唯有的几次执拗只能换来身上落下皮鞭抽打的红色印记;朋友C本以为自己家庭和睦,却在临近高考时才发现父亲出轨多年,还在外面养育着另一个孩子,从此C便长久地生活在父母的争吵与扭曲的三观下,以至于最后患上重度抑郁症且时常有不受控制的自残行为。我想,正是因为生活中有无数像这样生活在父母带来的伤害里的人,才让《我们深陷泥潭》这样有关于原生家庭问题的作品更有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即使意识到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是负面的,却可能找不到任何解决办法,就像是《我们深陷泥潭》中的女主角帕齐那样,用半生、甚至一生的时间磕磕绊绊,在生活的泥潭中摔得鼻青脸肿。

其实,《我们深陷泥潭》是《岛上书店》的作者加·泽文不同以往的一部作品。字里行间,我几乎找不到其他泽文作品里的温暖,相反,泽文选择了用残忍而直白的方式,撕破生活的真相,用帕齐的人生来告诉读者们——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家庭,有时候只是一场小小的财务危机,便能使得血缘至亲站到对立面。

然而,财务危机真的是导致帕齐与家人决裂的根本原因吗?

读到书本的后半段时,我忍不住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对于帕齐一家人而言,虽然因为罗杰选择读博而变得生活拮据,又在机缘巧合下负债累累,但故事后来的发展向我们证明了,他们一家人是有能力度过这个难关的。这个曾经看似和谐的家庭真正的症结所在,是罗杰的偏执与他的妻子乔治的怯懦。

父母的缺陷让帕齐一度陷在生活的沼泽里无法自拔,然而即使是在最迷茫的时候,她也没有选择轻易放弃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可能性。年少的她,因为父亲拒绝支付学费而与大学生活失之交臂,可她却剑走偏锋,成为了一名被派往险境的军人,只为争取退伍后的福利来重返校园。成长之后的她,在一次次认清父亲冷酷内心的同时,开始逐步将自己隔离在原生家庭之外,宁愿为自己的人生忙碌辛苦,也再不愿意受到父母的半分影响。

所以,在读完《我们深陷泥潭》之后,我翻看了许多网络平台上关于原生家庭这个话题的讨论,各种各样的声音层出不穷。有人不解于那些把自己人生困局怪罪在父母身上的人为何不懂感怀养育之恩,有人畏惧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关于原生家庭的负面讨论,自然也有人为原生家庭这个本该中性的词汇做出辩解。

然而,在众说纷纭里,大多数关注这个话题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开始诉说起自己童年里那些与快乐无关的经历。

这些人究竟有没有摆脱原生家庭带给他们的负面影响。

遗憾的是,答案并不令人欣喜。

对原生家庭心存怨怼或恐惧的人,大多数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自卑自责的心态。在他们眼中,这个世界所有的不对归根结底都是自己的过错,于是日复一日被负面情绪吞噬,始终没有找到走出生活怪圈的方法。

反观《我们深陷泥潭》中的帕齐,她的不幸最终被扼杀于她自己的新家庭里。在面对自己的女儿时,帕齐虽然初为人母,又在因缘际会中成为了单身妈妈,可她却从自己过去的生活里明白了为人父母的真谛,而读者也能清楚地看见——帕齐绝对不会成为像罗杰和乔治那样的父母。

这一点本身就将帕齐与她的父母区别开来了。

在写就这篇书评的过程中,我潦草地再次翻阅了一遍这本书,我慢慢注意到了罗杰的母亲便是一个狂热的宗教主义分子,与罗杰比起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乔治的母亲则是一个长期酗酒对生活完全不负责任的单亲妈妈,早就了乔治之后怯懦的性格。可以说,罗杰与乔治的一生都活在了自己的原生家庭阴影之下,并且最终成长为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模样——对子女的人生不负责任的父母。

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感叹:原来原生家庭的影响也有可能是代代相传的。

一瞬间,我便想起了书中最先逃离父母影响的大哥文森特曾经听到的一句话:“人生中的某个阶段,我们总要克服父母这场灾难。”

原生家庭的影响总是因人而异的,但对于那些不幸在这一生从小承受磨难的人而言,我衷心希望他们能像帕齐一样,寻找到人生症结所在。

只有当我们放下父母带来的伤害,走进自己的世界中去时,我们才不会成为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我们深陷泥潭》读后感(四):Out of the Frying Pan into the Fire

虽然是有关帕奇的成长故事,但第一部分描述她的父母,特别是母亲,如何一步步滑落泥潭的经过还是触目惊心,让我不禁捂紧了自己小小的钱袋子。总体来说,是钱的问题。具体来说,是如何花钱的问题。深入地说,是如何处理与钱的关系的问题。直白地说,是如何面对自己并没有多少钱的事实。没有多少积蓄却培养出了精致的消费观,没有多大的赚钱能力却又妄想通过实力和贵人赞助一夜暴富,不肯直接面对“我穷我买不起”这样残酷的现实转而投入信用消费的怀抱,于是就越过越糟。越过越糟,干脆疯狂消费减压,于是out of the frying pan into the fire。

早上刚好看到友邻转发了一条消费观念话题下面的帖子,一并贴到这里自省。“ 去年年底的时候,身上的钱很早就用完了,没有一分余款,还欠了花呗、借呗、信用卡很多钱。当时我妈给我一张她的工资卡,里面有几千块钱,是她每月发的退休金。不敢全部拿,每次取个几百块,养老保险都没钱交。 我记得当时花呗欠了1W,信用卡欠了1W,借呗欠了5300,还清后借呗还涨了200的额度。过年前工资发了37900,还完欠款,剩了一万多。半年不到,花呗又欠了五六千,因为不想再用花呗,就用借呗的钱填了花呗的亏空。然后这个月花呗又欠了两百多。现在的我已经不敢乱花钱了,就怕自己再花就真的填补了亏空。学习资料都不敢掏钱买,也不敢出远门学习,连去市区看电影都要考虑很久。以至于现在的我压根就不敢离职。之前受制于父母的压力,现在想跳出这个牢笼,结果自己没钱。要说消费观念的改变,可能是没钱时内心的煎熬吧。 ”有人问的时候她解释说花钱是因为“ 报名各种想学的课,然后还有日常花销… ”

========================================

以下是其他句子:

她不是美女。他纠正自己:她不是他眼中的美女。他更喜欢和双腿修长、头发是深色的女孩约会(他不常约会)。但她身上有种莫名的吸引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属于他。她是他的决胜球。

She wasn’t beautiful. He corrected himself. She wasn’t his idea of beautiful. When he dated (which was not very often), he preferred leggy, dark-haired girls. But there was something appealing about her. And, in a way, she belonged to him. She was his game ball.

(当我看着你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无力去爱任何人、任何事。当我看着你的时候,我觉得支离破碎)。

(“When I look at you, I feel like I lack the ability to love anyone or anything. When I look at you, I feel broken”).

有时候,她会怀疑自己内心的某些部件已经损坏了。她能理解纪录片中出现的自闭症患者,她知道对不同的事物应产生怎样的情绪——比如说爱、激动和高兴;她也能够恰当地表现出这些情绪,但她从来没有真正地感受过这些情绪。她唯一经历过的情绪就是淡淡的厌烦,而且大多数时候她都与之相伴。

Sometimes she suspected that something inside her was a bit broken. She related to documentaries she had seen about autistic people. She knew how a person was supposed to react to things—love, for instance, or excitement or delight—and could put on the appropriate show of those feelings, but she never felt any of them. The only emotion she truly experienced was mild annoyance, and she felt that most all the time.

*****他在抽屉里、车库的购物袋里、乔治衣柜的鞋盒里以及客房浴室洗手池下面的塑料桶里都找到了还没有打开过的账单。到处都有,真的是到处都有。他找到了许许多多看似矛盾的女儿婚礼的账单,从发票来看,已经结清的账单远远少于还没有付款的那些。他怎么没有注意到自己一直住在一栋纸房子里呢?点一根火柴,这一切就会在瞬间化为灰烬。

He found unopened bills in the bill drawer, in shopping bags in the garage, in shoeboxes in George’s closet, in a plastic bin under the guest bathroom sink, everywhere, just everywhere. He found endless and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paperwork for his daughter’s wedding, which, based on the invoices, was still more unpaid than paid. How had he failed to notice that he had been living in a paper house? Light a match and the whole thing would burn to the ground in an instant.

人生之中第一次——但绝不是最后一次——帕齐很想知道为什么生命在上一秒还显得弥足珍贵,下一秒又变得微不足道。

For the first but not the last time, she wondered how it was that life could seem so expansive one moment and so infinitesimal the next.

事物之间的联系,她心想,又或者说是事物之间缺少联系,就是一种不连贯性。她无法理解一个人是如何从某个点走向另一个点的,尽管那个人就是她自己,尽管中间的每一步都由她亲自走过。除了自身之外,还存在着看不见的神秘力量。

The connections, she thought. Or the lack of them. The discontinuity. How it was impossible to understand how a person got from point a to point b, even if you were that person and you had been there for every, every step. How there were unseen and mysterious forces beyond yourself.

我们都无法逃脱生而注定的命运。“How we can’t escape the circumstances of our birth.”

......罗杰笑了,“还在听吗?”“嗯。”她说。他总是把乔治想得比实际上更笨一点,又把他自己想得比实际上更聪明一点。乔治花了将近三十年的婚姻才弄清楚这一点,又花了十年时间让自己不去在意。“我喜欢听你说话。”

...Roger laughed ... “Still with me?” “I am,” she said. It wasn’t as if he’d said anything particularly complex. He always thought her a bit stupider than she actually was and himself a bit smarter than he actually was. It had taken her nearly thirty years of marriage to puzzle this out and another ten for it not to bother her. “I like hearing you talk.”

她对电影院里那个乖戾的十五岁姑娘爱得如此之深以至于心脏几乎都要难以承受。她心想,我们真是幸运,不会时时刻刻都被内心深处的爱所包裹。否则,我们将会无法呼吸,无法走路,无法吃饭。我们真是幸运,这样的爱只不过偶尔间燃烧起来,然后便乖顺地沉入蛰伏之中。

so much love for that surly fifteen-year-old in the movie theater that the heart can hardly stand it. It is lucky, she thinks, that we don’t feel all the love inside us every moment. We couldn’t breathe or walk or eat. It is lucky that it just flares up every now and again then resolves itself into a manageable dormancy.

有一天,他肥大的身体不见了,就好像她被狠狠地捉弄了一下。床上的那块空地几乎大到令人难以忍受。她生命中的这个洞出乎她的意料,让她几乎要发狂。

One day, his big body was gone and it felt as if a great trick had been played on her. The space in her bed was almost too much to bear. The hole in her life, unexpected and maddening.

她是如何忍受这种悲痛的?她并没有。“我没有。”她对梅根说,“我只是尽最大努力忽略这种悲痛。”

How had she stood the grief? She hadn’t, not really. “I didn’t,” she says to Megan. “I just do my best to ignore it.”

你这一辈子都在努力爬出泥潭之外——有出生时因为父母而掉进的那个泥潭;有因为努力爬出第一个泥潭而自己又挖出的泥潭:有孩子出生时的那个泥潭,这也是最悲哀的一个泥潭。她突然想到,她这大半生都在爬出一个泥潭,而后又爬入另一个泥潭之中。接着,到最后,他们还是把你放进地底下的那个泥潭里。她轻声地自言自语道:“你究竟怎么才能爬出去呢?”这问话很像在祈祷——如果她是那种会祈祷的人的话。

You spend your whole life trying to get out of holes. The hole you’re born into because of who your parents are. The hole you dig yourself trying to get out of that first hole. The hole your children are born into is the saddest hole of all. It occurs to her that she has spent most of her life digging herself out of or into one hole or another. And then, in the end, they just lower you into the ground anyway. She whispers a question, kind of like a prayer, if she were the praying sort, to no one in particular, “How in the world do you ever get out?”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