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读后感精选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读后感精选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是一本由[美] 埃里克·R.沃尔夫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0元,页数:5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读后感(一):#2018·阅读记#53《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

“无论是那些宣称他们拥有自己历史的人,还是那些被认为没有历史的人民,都是同一个历史轨道中的当事人。” 这是汗青堂的系列丛书, 豆瓣评分8.9, 翻完之后, 我认为它完全无法吸引我。 以前我们说起历史, 能想起来的都是著名人物, 作者作为人类学家, 整本书力求告诉读者, 世界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整体, 每个种族、文明、事件以及每个个体的所有行止, 汇合成了现今的世界。 作者通过12个方面阐述因果, 但因果太复杂, 在作者竭尽全力的叙述中我看到的是无可奈何的乏力。 无论评分多高, 在我的认知中, 它很一般。 不推荐阅读。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读后感(二):不伦不类,抛弃了人类学谈生产关系

读完了《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整体上看有点《欧洲霸权之前 : 1250-1350年的世界体系》一书的“1400-1900年版”的意味,人类学路径的分析比较淡,主要研究工具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宏观讨论集中在最后三章。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汇集了全球史叙事的典型缺陷:大量依靠二手材料,随着时间推移和研究深入,叙事很容易过时,变得充满史实错误。其实本书的“参考文献综述”部分本应很有看头,作者自陈“对资料的讨论,也有几分是我智识历史的自传”,然而作者当时读到的文献大部分过于陈旧(不少二战前的文献),甚至涉及部分主题(例如中国)的文献只能用“可怜”来形容。当然,本书因其马克思主义取径,在西方世界仍颇有价值,2010年加州大学出版社又重印了本书,还请著名人类学家Thomas Hylland Eriksen写了一篇新序,但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本书的分析工具实在是过于熟悉,读起来颇有几分高中历史教材加强版的感觉,至于其中讨论诸多近代历史现象,无论是美洲的皮毛贸易,供应英国工厂的全球棉花生产,还是铁路的发展,几乎都已有各自领域前沿研究的中文译介,也许本书对于没有时间一一了解这些史实的读者较为受用。 翻译也只能给个及格分,抛开一些专名和术语上台译与大陆译法的差异,仍有不少翻译欠妥,还有把美洲驼译作“骆驼”这样的粗心失误。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读后感(三):读后

大师级别的作品,真正拥有跨学科的思维而不仅是技艺,给人教益颇深。人类学提供视角/perspective,恢复政治经济史传统叙事中遭到忽略和压制的边缘声音;历史导向的政治经济学提供情境/context,因而能将田野调查得来的孤立个案置于更宏大的力场中做过程性(而不局限于结构性)的考察。

通过强调个案与个案之间、个案与宏观趋势之间的联系及其变动,沃尔夫观察了1400年以来欧洲的扩张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随后的崛起,如何驯服并改造了其他民族组织和阐释社会劳动的方式。在扩张初期,欧洲有时直接寄生于区域性的商业网络,有时通过强力建立政治控制而后着手重建区域秩序。19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逻辑深度介入各个地方性社会,将区域性的网络整合进一个世界市场之中。这一过程的核心线索在于,生发于欧洲的历史潮流如何同其他特殊的时空相交汇,渗透进并从内部改造着传统看来孤立、静止的人类群落。人类学视野提供了透视的深度,同时又包含着对史学代表的特殊性的尊重:每个案例都有其特定的"际会"(contingency),受到必然与偶然等多个作用力的催动,沃尔夫因而对各个社会科学的科学主义标榜表达了反对意见。

沃尔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具的运用真正做到了庖丁解牛,让问题的理路无比清晰;同时从人类学视角对许多关键性的马理论问题做了考察,令人印象深刻。他将生产方式阐释为人类动员社会劳动以改造自然的方式,并做了亲属制度、贡赋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类型归纳。生产方式不是界限分明、严格演进的阶序,其间存在着共存、竞争和迭代的张力。它们是各类物质关系的组合,同时也是文化形构的强制背景。生产方式概念是沃尔夫理解各文化的切入点,也是连串全书的线索,构成了他组织章节论述的内在脉络。

以此为基础,他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概念区分,这也是他自认为区别于沃勒斯坦和贡德·弗兰克的地方,他由此切入论争不断的帝国主义和资本扩张问题。他的分析说明,世界市场是多种生产方式的复合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起支配作用,但并非无处不在;在特定的情况下,维持其他的生产方式有时反而符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利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有可能通过非资本主义的方式扩张。在这一点上他的理论与布罗代尔有相似之处,后者也认为资本主义作为市场经济的最高形态,选择性地将许多低利润工作丢给其他部门去做,尽管两人对资本主义的理解有重大的差别——布罗代尔大概就属于沃尔夫口中的“北意大利派”,从字面意思(资本生资本)来理解资本主义现象,因而资本主义是比较古老的历史现象,先诞生于意大利的商业和金融业;而沃尔夫对资本主义的理解是马克思主义式的,认为其起源于工业革命和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资本因而同时控制生产手段和劳动力。

作为人类学家,沃尔夫在后记仍然回到自己的学科关切,借由知识社会学路径反思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包括世界观与意识形态构造同生产方式的关系,以及人类学家据此应如何介入并理解各人类群落的经验。相较于孤立、静止和结构性的传统进路,他呼吁联系性、历史性和过程性的视野。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读后感(四):一本不错的关于全球资本主义网络导论的历史社会学分析

本书关于讨论的核心问题“一个全球资本主义网络是如何不断推进构建,形成一个全球资本主义帝国”,进行了不错的历史社会学分析。 作者很好的利用了各种二手资料和建立理论讨论,在文末有篇不错的文献综述,是一个很好的指引,但也因次造成了很大的缺陷,使得本书的大量分析陈旧错漏。

以1400年为节点,“欧洲人的跨洋扩张,将区域性的网络引进世界,并让它们配合全球性的节奏。” 在这个进程中,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强调了各方的主体性,“这些力量将来源各异、社会成分也不一样的人拉进各种集体的活动,驱使他们参加一个共同世界的建造”。

利用大量的二手资料,去分析无论是大平原还是拉美,或者是西非的各个原住民部落,还是殖民地到来的拓殖者,亚洲的各个地方商人政治军事宗教团体,如何产生联系互动,如何挖掘能动性利用自己的社会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这些人的社会和文化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改变不仅影响了所谓的“真正”历史的承载者,也影响到人类学家所谓的“原始”人口,人类学家往往把这些“原始”人口当作从永恒过去延续下来的人来研究。欧洲扩张所发动的全球过程,也构成了“他们的”历史。用列维-斯特劳斯的话来说,没有任何民族的历史是“冷态的”。”

生产方式在全球网络的扩散中是不平衡而渗透合并的,从大航海时代帝国主义的传播与殖民统治的公然扩张,似乎是比卢森堡和列宁所说更为复杂的许多社会结构间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结果。

我们可以从本书看到各个原住民群体社会的在这个进程的变迁更张,意识形态观念的转变,这点个人认为是极其精彩的。比如西非黄金海岸中阿散蒂,豪萨等因为奴隶贸易的各种社会团体变迁,还有太平洋岛屿,皮毛贸易中的大平原印第安人,各种原住民商人,军事贵族,和他们的氏族社会,酋长阶级力量的变化。这点是本书的最大亮点。

最后三章的话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总结,尤其是其中关于商品生产贸易在全球中心-边缘区域不断重组问题,以及最后关于劳工阶级形成的讨论。

“我们也许不应该以各种刺激物的生理学性质,作为最后的解释,相反,应该视日渐增加地使用它们为消费模式重塑的一部分。”

这种是一种新生活伦理和社会观念的变化,是一种殖民地的生产和消费文化的重组。进一步的,也不断影响了从种植园生产到联合果品公司的各种商业力量,阶级支配的变迁。

最后是劳工的问题“资本主义的累积在世界上广阔而分散的地区继续产生新的工人阶级。它由各种各样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中征召这些工人阶级,并把他们安插进各种各样的政治和经济等级组织中去。新工人阶级的出现改变了这些等级组织,而其本身又因暴露在各种力量之下也有所改变。因而,在一个层面上,资本主义方式的传播,通过其特有资本劳力关系的频繁重组,而在各处造成更广泛的一致性。在另一个层面上,它也创造了多样性,即使在使社会合成一体的时候,也强调社会的对立与分割。在一个愈来愈统一的世界以内,我们看到散居在各处的各种各样的无产阶级的成长。”

作者讨论了各种资本主义是如何促使移民成为劳工,如何成为不同的社群团体,“资本主义方式,倾向于由不同的人口中创造一群“可以被自由处置”的劳工,而后把他们丢进缺口,以满足资本时时改变的需要。在所有这些步骤中,资本主义的方式再造资本与劳力间的基本关系。同时,它也给产生出来的劳动力再造异质性。它以两种方式做这件事:它将劳工的群体和类别划归不同的等级,又不断制造和再造他们之间象征性的“文化”区别。”同时资本主义劳动力动员下的过程制造出了种族等区隔,并让其产生了效用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读后感(五):系统马克思主义

序言:

批判了一下目前学习到的历史图式:

后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