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怪诞行为学2读后感100字

怪诞行为学2读后感100字

《怪诞行为学2》是一本由[美]丹•艾瑞里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7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怪诞行为学2》读后感(一):工作和情绪中的非理性及其应用

大体上是作者之前的第一本书的扩展,内容上会有不少重合之处(和思考快与慢还有Richard Thaler的几本书也会有不少重叠)。在工作场所和私人生活中的情绪决策里,非理性扮演了巨大的角色,这本书提出了一些已经被实验证实的例子,主要通过过去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界的实验来呈现这些非理性的人类行为。

第一部分主要讲工作环境中的不理性及其应用,包括赏罚的倒U型曲线(联系到《效率脑科学》所讲的边缘系统的过度唤醒),人的劳动本能还有劳动和意见提出上的禀赋效应(可恶的猫,居然是实验室中发现的唯一喜欢不劳而获的动物)。

第二部分讲情绪:比如大多数情况下是情绪而非理智做出的决定,及由此引发的情绪层叠;公平感的重要性;在愉悦,痛苦,还有审美中人类天然的一种自适应性;可识别受害者效应(为什么我们愿意捐很多钱给一个富裕国家的患病小孩,而在对可以拯救更多人的非洲基础医疗卫生事业却表现得漠不关心,《思考快与慢》中也讲了这个,有趣的是《行最大的善》还专门批判了这种行为)。

更多地理解人类的非理性一方面可以增强我们在面临相似场景时的感知能力和应对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系统的层面上做出更合理的设计。

《怪诞行为学2》读后感(二):首先需要意识到非理性的存在

研究了非理性在工作积极性、对物品和思想的依恋、报复欲望、适应能力、习惯、择偶、捐款方式等领域的影响,作者的总结:1)我们拥有多种非理性倾向;2)我们经常意识不到这些非理性因素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也就是说,我们并不完全了解行为的原动力。需要抓住非理性有益的一面——假如我们是任性的设计师,想要保留或舍弃的部分。

书的前半部分聚焦于工作,论证了巨额奖金与高业绩之间并不完全成正比,在社会压力下我们会表现失常(这难以解释运动的主场优势?)人们工作本身是有意义的(所以完全用金钱来衡量是不对的),但我并不会高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不觉得自己的手工值更多的钱(这一部分在第一本书中就跟作者观点不一致)。书的第二部分聚焦生活中的一些非理性行为,择偶那部分讨论还挺有趣的(不管我们对美貌的重要性作出何等评价,调整侧重点的过程显然会帮助我们完成适应,到头来,我们都必须平静面对我们是谁、能够做什么,归根到底,只有适应与善于调整才能使人更幸福)。我们近在眼前的个体受害者心存同情,对远处的群体/个体受害者没有那么同情,这受密切度、生动感与“杯水车薪”效应影响(如果悲剧发生在远处、规模巨大、受害人太多,我们观察到额角度就会比较模糊,如果我们看不到具体细节,对苦难的感觉就不那么生动,也就不容易动情,因此不太可能强迫自己利己采取行动),如果受害者可识别(即“可识别受害者效应”),我们会更容易捐款(这应该是比较公认的,在《另一半的天空》中一些NGO对捐款进行了设计,你可以1v1的对某个具体的人进行捐款,从而吸引人们去捐款)。短期情绪后所作的决定具有长期影响,因为存在自我羊群效应(过去的行为成为下一个行为的指导)。

《怪诞行为学2》读后感(三):【读书笔记】有些人就是靠不理解某些事赚钱的

读这册的时候,我正处在相当焦虑的时期。书里很多观点无法形成自洽,而另一些说中当前状态的观点,让我愈加烦躁。

记录一些信息:

1. 正面长远效应(心理学术语):为了“正面长远效应”必须忍受“负面即时效应”。【反例:多数人却宁愿逃避那些目前不尽愉快的事情(参加锻炼、从事令人厌恶的工作、打扫车库),尽管将来会有好的结果(有益健康、获得晋升、得到配偶的赞许)——多数人宁可享受即时满足而放弃长远目标】

2. 在摄入足够热量与感觉吃饱之间有约20分钟的时间间隔。

3. 损失厌恶:认为人们在失去自认为是属于自己的东西时会产生痛苦

4. 金钱激励:对于认知能力要求越高的工作,我们认为,高额奖金产生反作用的可能性越大【压力形成】;而对于非认知乃至机械性的工作,奖金越高可能成绩就越高。——高额奖金的负面效应仅凭人们的直觉是不会自然而然地被认识到的。【如果你是一个经理,成心想破坏雇员的积极性,只要毁掉他们的劳动成果就够了】

5. 对自己制作和拥有的物品感到骄傲,是人类拥有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情感。【品牌DIY玩法的增长】

6. 保持现状偏见:一般来说,我们愿意保持事物现状;做出改变既困难又痛苦,我们宁愿如果不改变就尽量不变。

如果一个人就是靠不理解某些事情才能挣钱,那么让他理解这些事情是非常困难的。——多产作家、记者厄普顿·辛克莱尔

我们在工作中做出的努力,不管是建筑、烹调,还是求婚,只有成功了才会增加我们的依恋。(莎士比亚观后)

《怪诞行为学2》读后感(四):从非理性更好认识自己:我的心理学入门书

曾经我想过写一篇或者说是展现一种理论,叫做纯粹理性主义,那时候的我虽然认识到了自己的种种非理性行为,但是解决的办法过于极端化了。比如,我的纯粹理性主义要求,所有的行动都要严格以目的为导向,对此我写了好几页在遇到特定情况的对策,写得非常详细。现在估计早就忘了当初写的什么了,因为非理性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我身上发生着。

就如同书导言就写到,人类在吃饭20分钟后才能感觉到吃过东西了,所以人很容易就多吃东西了。对我而言,这种情况经常发生,还经常容易眼大肚子小。

偶然的一个机会,我看了一个叫智能路障的up主的一个视频,书的最后推荐了几本书,其中就包括这本怪诞行为学,当时也不知道是哪一本,我就随便买了本,就是第二部:非理性的积极力量。由于研究生想报考心理学,我没怎么多想就捡起了许久没有过的阅读习惯。

读完这本书没花我多长时间,并且我也很乐于在空闲时间来阅读。写书评距离读完有一定时间了,但我翻开目录看还是能记得很多有意思的东西。首先我感叹于作者那无与伦比的毅力,经历过身体半边烧伤但毅然坚持生活,走学术的道路,这点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的生活还是太顺利了,作者的悲惨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我不能再浑浑噩噩下去了。其次,书的第一章金钱的诱惑,得出的结论简单易懂,但真正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作者生动的描绘他们在印度做的一些实验,这让我坚定了考研究生的决定,学术也是可以有趣的。再让我学到或者是顿悟到的是第十章:短期情绪的长期效应,让我明白了一时的冲动可能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我现在出现情绪波动时都会想到这本书的这一章,这让我心情得以理性的平静。

很感谢这本书陪伴我的时光。读完后只能感慨人的不理智是真多啊,而且也没有很好地解决办法。就如作者最后所说,希望你能够怀疑自己的直觉,自己展开实验,力求更好地做出决策。面对非理性行为,我想我们只有接受它和它”签订条约“,用实践去不断的试错,或许某一天某个行为就理性了。未来我会读完剩下的几部,让我的心理学书籍阅读更上一层。同时,我也要开始解决我的第一个非理性行为,那就是多吃症。这篇书评正是在我吃多了很多早饭之后写的,因为那家的葱花饼实在是太好了。下顿开始一定就改变!

《怪诞行为学2》读后感(五):笔记

一、金钱的诱惑(为什么巨额奖金带不来高业绩)

高额奖金会在工作中分散注意力,仅有利于提高简单机械操作类工作效率,但对于动脑子的工作会适得其反。

二、工作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乐高游戏中学到什么?)

重视意义的激励作用(案例:方面拆解对方刚拼好的乐高会降低工作热情),重视员工劳动成果才能调动工作积极性。

把工作拆成细小的分工可提高局部效率,但无法引起劳动者认同,领略劳动意义,从而成为非自发性的活动。

三、宜家效应(为什么我们会高估自己的劳动成果?)

半成品家具,自己参与组装的过程更有成就感。

四、不在这里发现的偏见(为什么我的点子要比你的更好?)

自己提出的观点是更好的(案例:爱迪生交流电与直流电的冲突,索尼转型失败)

小心利用这种心理,容易沉溺自己的想法不易接受他人观点,固执己见不愿改变。

五、报复的本能(为什么我们要寻求公平正义)

三组实验:介绍过程中接15s电话(激怒组)、非激怒组、道歉组。

实验过程发现,代理和主体对实验结果没有明显影响。

重视真心实意的道歉的作用。

六、适应的法则(为什么我们能适应一些事(但不是所有事,也不是一直如此))

时间会冲淡快乐和痛苦。

快乐水车。

善用适应性,提高幸福感。既然快乐会随时间减弱,就不要一口气买很多能让自己快乐的东西,学会阶段性购物。

七、市场的失灵(一个有关在线约会的案例)

注重约会形式和内容:体验式约会,才更容易培养感情。

八、感情的偏好(为什么我们选择帮助某个人,却漠视许多人的痛苦)

密切度(邻居/五千公里以外的人)、生动感、杯水车薪效应。

统计受害人问题。

九、短期情绪的长期效应(为什么我们常常感情用事)

短期情绪影响当前决定,当情绪消失,自我羊群效应使得未来长期决定参照过去相同情形的短期决定。环境相反时实验结果显示人会设身处地站在当时的自己即此时的对方角度考虑。

先冷静再决策。

十、非理性的教训(为什么一切决策都需要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