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读后感摘抄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读后感摘抄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是一本由黄朴民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读后感(一):历史观,也许比历史本身更重要

读完这本书有一个感觉,就是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可能比历史本身更重要,正如书中所言,历史是胜者所写,会有可能篡改加工。资料的缺失等因素,会导致很多历史事件或者观点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例如这本书就提到《老子》的作者我们大多数都知道姓李名耳,但是历史界会有三个作者的争议。只是大多数认可李尔而已。因此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可能比了解历史本身更重要。

读完这本书忍不住去了解作者黄朴民,一看发现了不得88年就成为历史博士。非常厉害,还上过百家讲坛和其他电视台进行历史知识的普及。看完这本书,为我们能有这样的知识分子感到庆幸。挺蒋勋细说红楼梦的时候感觉让人亲近,这本书读了让人从历史中读到趣味知识和关于历史本身的认知。阅读开始很长一部分,可能因为自己本身喜爱历史接触的比较大,有些部分会有不一样的看法。比如夫差失败作者说是其大局观方向错误,我从其他部分了解到的是决策失误。因此刚开始阅读总觉得也就这样,并不觉得惊艳,越往下读越觉得作者本身的博学,用通俗的语言透过历史看到不一样的一面,比如说宋朝岳飞被杀的气愤比明太祖杀众多功臣,气愤来的更大。让人感觉到历史看法的奇诡。还有就是作者对各种诗词成语信手拈来的引用,在浅显易懂在又能感受到一点雅致。所以一个好的历史学家可能不止仅仅历史知识丰富。

小结:书不长我花了一天便读完了,确实受益匪浅,推荐阅读。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读后感(二):历史也可以这样读

历史是一门比较生动的学科,它连接着人类的过去,记录着人类的现在,也接引者人类的未来。不过,在学生时代由于老师经常让背历史时间和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生硬的内容,导致对于历史比较头疼。但从另一方面讲,对于历史的喜欢却从未停止,因为那些神秘与真实性共存的人物故事着实令人着迷。

历史的本质无非是还原过去的真相,而读史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件事情。每个人的有每个人的读法,可以执着于学术研究,可以听有关历史的戏说演义,也可以雅俗共赏,读专业而有趣的历史。若是非要选择其中一种的话,我更喜欢最后这种,这也就是历史学博士黄朴民所言的“历史的第三种读法”吧。

所谓历史的第三种读法,就是能够平衡于专业与大众之间,跳出高雅与通俗的人为圈子,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为基础,以活泼生动的故事做过渡,将历史的专业性和趣味性同时兼顾到并进行解读,这点在黄朴民编著的《历史的第三种读法》中有深刻的体现。作者以充满学术性和通俗性两者结合的语言将那一段段历史重现,在本书中,既有帝王的权谋与格局,也有名将的无奈与尴尬,既有博大精深的历史思想文化,也有对历史的独特理解。

谈历史,总是有人欢笑,有人愁,离不开朝代更替,政权变换,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残酷局面。而那些与历史相关的人物也有各自的悲哀,一如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一如卧薪尝胆的勾践灭吴,一如王莽的改革悲剧,一如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一如不知进退的“亚父”,一如一代名将岳飞被无辜杀害......看完这些故事之后,竟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不变的是人心的猜忌。或许,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人心更难让人读懂的东西了。

抛开历史的残酷面,思想文化是我最欣赏古人的地方。他们在并不发达的古老社会状态下,依然能够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把各种文化发扬并流传下来,这样执着信念值得尊敬。在书中,作者列举了讲究道法自然的老子,选择游世的庄子,开创儒学的孔子等数位名家,并浅谈他们的思想观和影响力,让人重新对这些智者有了新的认识。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用普通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说历史,相信会让越来越的人能够读懂历史!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读后感(三):历史的另一面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学的历史,不一定是真正的历史,或许是基于一点夸张一些,或许是基于一点贬低一些,或许是基于一点想象一些。《历史的第三种读法》是基于历史深刻剖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解说。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作者斯黄朴民,他是是历史学博士,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担任常务副院长。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政治思想与华夏古代军事文化的研究,是国内极有影响的军事史专家、《孙子兵法》研究专家。他的作品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令人深刻思考的是《君子斗不过小人——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很多人是多么崇拜勾践。他是在绝境中奋起反击,成功逆袭的胜利者。当时勾践赢得不光彩,从本性来讲是“狼子野心,蛇蝎心肠”,他在进攻吴军之前,让数百名囚徒当众自刎,趁吴军惊魂未定时发起进攻,最终凯旋而归。更可耻的是勾践剑煮熟的稻米给吴国,导致吴国颗粒无收。在一系列卑鄙无耻的手段之下战胜吴国。与他对比,夫差在获胜之后,没有对勾践赶尽杀绝,而是按照礼数,放勾践一马,允许越过继续存在。

在中国历史上,君子斗不过小人,贵重斗不过无赖,似乎不罕见。一个人,一旦突破道德的底线,不见游戏规则,那么在功利之上的时间,就可以畅通无阻,无往不胜。在现实中,君子都不小人更是屡见不鲜,他们做损害别人的利益积累财富,他们巧取豪夺取得第一桶金,他们变相盗取国家的资产收获金钱,他们所做的卑鄙的事情已经消失在历史,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他们光鲜的一面、令人羡慕。正如人们所说的:会做事的不如会说的。人一旦单纯了,就不适合在社会成功。

可怜之人必有可悲之处。文章中在另一角度解读历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难封侯的李广,是个悲剧的人物。李广所处的时代是国防战略方针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由原来的无为而治转为尤为进取。李广这样的在对匈奴消极防御环境承载起来的将领,必须显得江郎才尽。而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新生代将领率领军队大规模反击,建功立业。作为将领的李广不仅是军事才能欠缺、战术不灵活,而且有勇无谋、善于打硬仗。他在五次反击匈奴作战中,都是无功而返、大败而归。同时他在治理军队有很多弊端,虽然有爱兵如子、身先士卒,大师治理军队不严、不依法治理军队。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读后感(四):历史的自我救赎

作为一个高中是文科生的我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确实很让我头疼。但是,我对历史却充满了好奇。最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吸引了。因为它的题目,《历史的第三种读法》。历史的第三种读法到底是怎么样的,好奇心促使了我翻阅这本书籍。

本书的作者黄朴民教授,研究生时主要研究先秦史。所以本书围绕先秦史讲了许多内容。作者也在序中讲到了当年他读研究生时期,为了下一课的内容,必须读很多相关的书籍,压力也是相当大。可能正是这样的原因,才能做出很好的学术。作者同时也提到研究先秦史,“二重证据法”是最好的方式。“二重证据法”,用后来陈寅恪先生的话来讲就是“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相互释证”。后来也被公认为一种高度科学的学术正流。

本书分为四个章节,采用了学术与通俗性相结合的方式,反思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作者在书中提到:“学有所长,术有专攻”。但是对于我们并不把历史当做专业来研究的人,只是为了了解历史,对历史充满兴趣,来读关于历史的书籍,就应该通俗易懂,读起来不那么费力。这就是作者为什么要把书名叫做历史的第三种读法的原因。

具体来讲,历史的第三种读法,内涵作者也在书中做了解释。就是要打破壁垒森严的专业与业余界限,跳出高雅与通俗的人为圈子,让专业历史工作者暂时放低身段,离开高高的象牙之塔,走向社会,融入大众,以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方式,弘扬健康的历史观念。所以历史的第三种读法一书,是很适合我们大众来品读的。

正因为以学术严谨为前提条件,所以书中引用了许多史料记载,去阐述历史事件。对于我来讲,当历史其不再是让我头疼的课本,而是变得易懂了,变得详细了,不再一笔带过了,这也许也是我觉得有趣的原因。亦或者讲,当我不再把历史当做完成任务或者带有目的性去学习,完全放松心态,也就不会急于求成,反倒是囫囵吞枣,到头来也是一场空。

这本书对我很重要的启示,历史到底是如何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和求证,这其中也必须要抱着严谨的态度。作者的行文风格,也是特别严谨。我们之所以想了解历史,并掌握关键的地方,就是因为,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演。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在历史长河中,吸取前人的经验,尽量不走弯路。历代英明的帝王,必定是善于学习和总结的。

总的来说,读《历史的第三种读法》让我又接触到了一种全新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更适合我们去阅读历史的方式。它严谨,但不枯燥。它是让我们重新去了解历史,提起对历史兴趣的一个全新的途径!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读后感(五):了解和不了解的

小时候最喜欢听评书演绎里面的评书了, 那个时候电视台的节目也不多, 每天中午、下午的时候听一段评书是我最喜欢的事儿, 后来长大了,每天出门的时候在路上也有广播长书频道, 坐在公交车上或者等车的时候听听广播, 等待的时间也没有那么枯燥。 历史人物的故事, 在生动的语句中通过电波传递过来。 上学的时候在学校里面学的历史, 则是按照历史年代的发展,按照不同的朝代编排的。 每个历史年代里都有比较有名的人物, 被记载下来的事件。 历史上的事情被年代表的方式展现出来。 关于历史还有第三种方式? 对于演绎类的历史和被写在教科书上的历史,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历史。 这又是怎么样的一种方式呢?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的作者是黄朴民,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兼任: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会长、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历史学)成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图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中国军事史。 对于历史或者戏说之外的第三种说法, 从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 读历史可以知兴替,可以看出一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 比如吴王夫差灭国失败最终自杀身亡的历史。 不论是历史还是戏说,大多都倾向于吴王贪恋西施的美色,无心征战,给了越国喘息的时机, 最终落得被越国打败自缢而亡的结局。 但是透过重重的历史迷雾,作者从另外的一个角度阐述了夫差灭国的真相, 西施的故事固然是真实存在,但是影响一个国家兴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女人能做到的。 一个国君的对待政治的敏感度,周围国家战事的动向,对待邻国的态度等等都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未来。 历史因为隔离的年代太久远,记录历史的史官有时候会加入个人的情感进去, 有的历史的真相或许会变得不一样了。而最终这些历史的变迁也是需要人们去甄别和判断的。 从完全不一样的方式去看待历史, 得出的答案是不是也与你了解的有所不同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