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读后感摘抄

《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读后感摘抄

《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是一本由蔡方华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精选点评:

●喜欢蔡方华在团结湖参考中针砭时弊、心怀苍生的文字,本以为是评论作品,没想到是散文。文笔很好,但我现在对文人有种反感,转念一想,只有文人才能写出有力道的评论吧。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书名,充满了文艺气息,就特别特别想看。 想来肯定是一位少男,迷恋着一位妙龄女子的精彩桥段。 爱而不得显得更唯美,有些心事藏在心里比亮出胸膛更引人入胜吧! 看完,我再来追评一翻。

●从北大才子的文章中感悟生活的真谛!

●喜欢书中第五辑《似乎不能穷尽的蓝》可以改为似乎不能穷尽的乡愁,因为都是游子,感同身受,写的倍感亲切,深有共鸣。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年轻时的澎湃激越,到中年时的焦虑乡愁,近来的文中弥漫着挥之不去的孤独和哀伤,读时心境也愈发地消沉。自己阅历浅薄,谈电影谈文学的几篇读起来还是感到几分生硬晦涩。

●为何我们如此相似?

《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读后感(一):至善至美

这是一个诗人写的散文集,也是报社新闻评论员写的散文集,还是一个新媒体主笔写的散文集,这几年跟随蔡老师,读他的文字,始终如痴如迷,这次看完了这二十年来在笔尖流淌出来的这些散文,我能感觉到,作为诗人、新闻评论员和主笔这三个角色之间的变化,不变的,是他至善至美的文字,和一颗永远追求人性、爱情和正义的至善至美的心。

《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读后感(二):诗一般的散文

新年伊始,总觉得要有个不一样的开头,可生命生来孤独,我行我素,又能变出多少花样。还是少说些大话,坐下来读读书,散散余情。

作者说作家比诗人要健康,正常,更让人放心。这话倒是不假,”诗”本来也不能归为雅俗共赏的范畴,被世人熟知的浪荡诗人,结局都不太好。作者写了这本像诗一般的散文,想给自己的诗人生命讨个好归宿.其实这些我也不得而知,只是好奇生揣测,我到还觉得作者爱诗更多。

读到儿子寄宿在干爸家的经历,让我也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光。围着书本打转的年纪,不仅仅是物质的匮乏才会心生酸楚,本就是多愁善感的年华。敏感的爸爸把这种心疼放大,品读,珍藏。总要放任我们自己飞,自己体会。不知道他的儿子在寄宿的生活里会遭遇什么的,就像不知道他会有怎样的一生。他会有自己的隐秘辉煌,无论多爱他,都无法代替他去生活,去感受,去承担。人,生而孤独。

每个人都会有一段时间,一直被困在自我纠结中,纠结天边的云,眼前的土,眼里的水,心上的人。不一定有答案,也不能免去纠结,总想理出头绪,也总是千头万绪.。很可能,这种试图以理性去破解情感之谜的思考方式是错误的。读到此,作者释然,我亦释然,纠结的过程总不能舍去,还总要写作,还总要打发日子,只是要试着接纳任何存在的可能。

总不能一生庸庸碌碌,有一种无聊是很珍贵的,你觉得没什么事要忙,没有什么需要去填满,这种无聊会让你回到内心,并且从某个地方激发出泉水来。这样的时空,可以让灵魂整洁清凉起来。

《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读后感(三):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

在很多人眼里,他是一个奇特的存在。熟悉他的人,为他的才华而折服,有所耳闻的人则对他的多重文化身份感到困惑:他是公认的新媒体领军人物,是被写入教材的时评家,是蜚声网络的“无相机摄影大师”,又是不折不扣的作家和诗人。他煞有介事地生活,漫不经心地写作,直到他自己成为一个行走的抒情符号。

本书为蔡方华二十余年散文新作首次结集出版,收录精品美文55篇。在这本散文集里,他谈男男女女那些缠绵悱恻的事儿,谈笑泪交织的中年心绪;谈对故乡的依恋,谈几代人的亲情故事;谈人生哲理、美学感悟和对文艺的真知灼见;也谈日常生活中的无数个诗意瞬间。

这本情感散文集里的每一篇,都带有他独特的文字质感和思考方式,是他随意书写又随手丢弃的惊艳之作。它虽然只有转瞬即逝的光芒,却能始终照耀人心。它的风格是如此独特而沁人心脾,因而被称为“献给一切女人的情书”。

它并不是一本单纯的情感散文书,而是包含了诸多元素和深层次的情怀,个体的人、事、物和宏大的社会事件都被作者信手拈来,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沉淀和深厚的文学思维,恐怕很难驾驭这类散文。

细细品来,竟然有点心疼这个心思细腻敏感的男人。他能描绘出男女的缠绵,内敛含蓄中带着炽热奔放;他能看懂旅馆的春意,触摸轻抚它的危险和奇幻,化作梦;他饱受耳鸣的折磨,学会在嘈杂中倾听以太的声音。

他爱着这个世界,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正如他说:在一切悲剧之上,浇灌着美。

全书分为六辑,按照我的年龄段,我偏好于第二辑,尽管只有三篇文章。所谓的中年心灵史,也许人到中年,不再像青年时代那般有激情,对于世间的很多人与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但是我们仍然不满足现状,仍然希望更好的遭遇在前头,于是我们仍然以在路上的状态去寻求新的生活。这几则故事类似于游记,都是在生活的平衡中寻求陌生中的熟悉,你以为的诗与远方往往被当地的土著所厌恶,而你却津津有味、乐不思蜀。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啊,愿得一方得私心,在以后在未来,在我所思恋得那个人身上,在所梦到得那方,终是在那遥不可及得梦得那一方,梦寐所思,什么都好,就是遥不可及。

《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读后感(四):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玫瑰的红容易受伤的梦,握在手中流失于指缝,又落空……”这是陈奕迅的《红玫瑰》。读完《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不由得想到此曲,说不清是美好是因为得不到想象空间无限加之自己的心理暗示才会得到而感到美好之遥不可及,还是因为极美好的事是物以稀为贵、转瞬即逝所以会有遥不可及只感受。

《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是一本散文集,收录了蔡方华所著的五十余篇关于感悟到的点滴美好的散文。书中所记的“美好”并不很具体,只是一种飘渺的感受,这种感受或是由四时的花鸟鱼虫而起,或是由秀美的山川河流而起,或是由文学作品而起,或是由宇宙洪荒而起。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人的后知后觉,总是在美好转瞬即逝之后才会意识到那才是美好。身在其中大概是当局者迷,总会心有不甘,总会在美好过后才会意识到那是美好,继而又会感慨惋惜没能珍视、没能充分享用那转瞬即逝的美好,美好就在指缝间溜走了。

有时候又是因为人的贪念,总是贪心不足蛇吞象,误以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有了这样的心思,戴上了这样的“有色眼镜”,人们就很难再抱着一颗感恩而珍视的心去“活在当下”,去细细品察那实实在在的美好,进而会生出美好遥不可及之感。

读完此书,想了这些,不免要发出韶华易逝、珍惜当下的感慨。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春日里衔泥筑巢的莺莺燕燕是美好的,夏日里窸窸窣窣的蝉鸣蛙叫是美好的,秋日里雁阵掠过的白云蓝天是美好的,冬日里分外妖娆的飘飘雪花是美好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美好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也是美好的。只要我们处处留心,细细体察,这世界便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时时记挂,点点紧抓,这世界的美好便不是遥不可及的,就成了触手可及的了。

要能够拥有发现美好的眼睛,就要学识广博,就要心细如发,只有同时拥有这两样才能让我们眼明心亮。只有修身养性,守住本心,才能把握当下的美好。

只要不贪心,美好便是触手可及的了。这是我读《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的一些感受,与各位书友共勉吧。

《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读后感(五):行走天涯,你我同向

以“横杠青年”姿态出现的蔡方华总是给你很多的期待,一直对于游离于多种职业的人保持必要的敬仰,总觉得上苍在眷顾,让他品尝了人生百态。可是,当读到蔡方华的书后,我首先佩服的并不是他的才思,而是他的执着,在经历了林林总总的选择之余,仍然静下心来写一则两则沁人心脾的文章。 全书分为六辑,按照我的年龄段,我偏好于第二辑,尽管只有三篇文章。所谓的中年心灵史,也许人到中年,不再像青年时代那般有激情,对于世间的很多人与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但是我们仍然不满足现状,仍然希望更好的遭遇在前头,于是我们仍然以在路上的状态去寻求新的生活。这几则故事类似于游记,都是在生活的平衡中寻求陌生中的熟悉,你以为的诗与远方往往被当地的土著所厌恶,而你却津津有味、乐不思蜀。 青春总有终结的那一刻,其实不是时间的概念,而是心理的合成,你总是觉得别人过得比你好,更会活,但是你是否知道在别人的眼中,你也是这般的印象,只是我们更多地需要交流与沟通,从别人的一言一语中找到自己的感觉。没有梦想,只有现实的人,固然是悲惨的,但是如果来一点掌声,送一朵鲜花,我们是否觉得苦尽甘来、人生也就如此而已呢? 手慢无,这个词现在滥用了,多半是广告用语,其实制造的恐慌气息并不适合岁月静好的回忆,我们无 论多么雄心壮志,也无法改变日升月落、四季轮回的宿命,只是我们有时候为了一点美宁愿放弃整个世界,人总是拿现在与过去对比,知道自己的辛苦与艰难,却永远对于未来没有前瞻的思维,好比作者的浪得虚名,却能行走天涯。 一个人,一件事能在你心中留存多久,取决于你当时的态度,你如果正处于狂喜或暴怒时,对于当时的情景无论过了多久都是记忆深刻的,怕只怕你本来很平淡的度过每分每秒,却立志要记住每一朵浪花,可笑自己并不丰富的想象力,可惧自己必将到来的死亡。 作者说起自己的作息,总觉得是世外的高人,于凌晨睡去,于正午醒来,在这种非同寻常的过程中,他 或许忘记了“一日之计在于晨”的良训,其实你根本不需要错时的活着,这个地球很大,并不拥挤,你走着走着就有了自己的立锥之田,何必把梦想与阳光联系起来,哪怕它会带来温暖与安宁。 故乡就是异乡,我并不否认作者的担然,只是乡,在我们过来人的心中,永远不属你,你也只是脚下那片土地的暂时使用者,好比空气,从你的鼻孔里出来又会进入别人的鼻孔,或许你与别人在此种若有若无的联系中使自身价值得到了彰显,更有可能你还与花花草草、飞禽走兽有了割不断、剪不乱的纠葛,谁说我们共居一个诗意的星球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