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小的是美好的读后感锦集

小的是美好的读后感锦集

《小的是美好的》是一本由[英] E.F.舒马赫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的是美好的》读后感(一):小的是美好的

《小的是美好的》读后感 [英国] E.F.舒马赫 著 初次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觉得好浪漫,根本不会把这本书和经济学挂钩。拿到手才发现,这是一本五十年前的英国作家,舒马赫写的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籍,虽然和我的预期不一样,但随着深入的阅读,也有一些不一样的收获。 我们的经济飞速发展,我们的生产问题解决了吗?作者观点很明确,他认为我们的生产问题没有解决,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自然的承受能力和人类本质。 舒马赫提出了若干创见,针锋相对传统经济学。例如对于土地,煤,石油等这类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传统经济学中几乎都假定这些资源作为资本无限供应,而舒马赫则认为这资源应该作为成本计入经济计量中。而对于工业社会之“大”价值观,舒马赫认为以人为最大资源的理想社会应该以“小”为价值观。小国家、小地区、小企业,不做大规模生产,只做本地资源的生产——大众生产,而非大量生产。 作者的价值观很明确,人类经济活动的核心应该是人类的发展而不是,工作不仅是为了创造商品,也是为了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技术,审美,道德品格,而现在这种大规模,精细分工的现代生产模式让人沦为了生产线上微不足道的螺丝钉,大大降低了人的尊严,抑制了人的发展。 当我们理解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才能没有隔阂,就会有参与感,如果我们没有理解,我们就会不知道,一对毫无意义的现象,任何事情也无法引起我们的兴趣。 斯诺勋爵谈论了“两种文化和科学革命”,并且表达了他的担忧:“整个西方社会的智力生活正在日益分裂成两个极群一一边是文学领域的知识分子……另一边是科学家。”他谴责这两个群体之间“相互不理解的鸿沟”,希望将其弥合。 教育首先要传达价值观,即如何对待我们的生活,也要传达专业科学的知识,价值观不仅仅是片面的教条,而是要让我们去理解进而观察,解释思考和感知这个世界。 我们的时代是科学时代,但价值观的培养还得求助人文学。所以,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科学和文学的鸿沟越来越小。 尽管舒马赫推崇佛教经济和甘地的理想世界在现代社会无法实现,但是也是表达了对理想的寄托和美好愿望。在生产的问题,教育的问题,土地的合理利用,佛教规劝人们用最低的消费达到最高的幸福。 这本《小的是美好的》值得一看。大的东西都是那么的有诱惑力,大的公司,大的高楼,大的房子,大的学校,大的富丽堂皇,大的眼花缭乱,大的渐迷人眼。 不知不觉中,我们都在追求大的方向,执着于大的考量,忽略小的精致和美好。

《小的是美好的》读后感(二):小的是美好的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联席总裁潘石屹说如果一本书出版30多年后还不断地有人在读,并从中获得启示,那么这本书一定是经典著作。 《小的是美好的》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01 《小的是美好的》于1973年问世,书中切中时弊和颇具争议的观点激起了读者的热烈反响,该书6年间再版12次,形成了广泛的影响。该书指出了发达国家资本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一些弊端。 舒马赫认为,专业化和大型化的生产导致了效率下降、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破坏着人类的幸福。书中还探讨了教育、土地、矿物资源、技术与发展的关系,反思西方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对世界的影响。 舒马赫认为应当赋予科技发展一个新方向,一个将它带回到人类真正需要的方向,即回到人类真正的大小比例。“人很小,所以,小的是美好的”。 02 人虽渺小的,却是一切财富的首要和最终的源泉。所以微小也是美好的。舒马赫在世界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发出“小的是美好的”的感叹,不尽然全数准确,字里行间透露的人文情怀,时至今日仍然扣人心弦。 今天,我们已然走上工业化道路。资源消耗、环境破坏、效率低下、社会矛盾加剧的问题仍然存在。如何在工业化过程中减少发达国家出现过的弊病,是值得借鉴与思考的。比如,发展经济要加强“自然资本”的消耗计算,提高资源利用率;科技发展选择上,发展先进技术兼顾中间技术;企业建设上,重视现代大型企业的整齐划一,也要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等等。 今天,我们已然获得物质丰富的生活。广阔的市场,多边的贸易,便利的交通,快捷的支付,物质似乎达到空前的充沛。 舒马赫曾批判到,世界上真正的危机不是经济的而是道德上的。它的起因不是石油的缺乏而是美德的缺失。如果,人的欲望少一点,理性节制,烦恼也少一点;人的圈子小一点,明心见性,诱惑也少一点;人的投机少一点,辛勤耕耘,惰性也少一分。 03 《小的是美好的》被看做是经济学上一次颠覆性的论述。本书在30多年前就明确地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模式和方向。而且第一次在学术界提出小企业是最具有经济活力的一部分,是一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诚如舒马赫在结束语写道,道德的选择,能以明辨是非的客观态度看待问题,胸怀宽广深思熟虑,达到公正持平、坚忍不拔和自我克制。不论人类共同体的繁荣兴旺,还是个体的生存发展,必是道德的选择,必是真挚而温暖的美好。小的,是美好的。 结语 我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希望把《小的是美好的》推荐给那些乐于思考未来的朋友们:无论是有权的、无权的人;无论是穷人、富人;无论是年老的、年轻的……这本书会给每个人以智慧的启发。

《小的是美好的》读后感(三):小的是美好的,是无与伦比的

越长大越烦恼,有一段时间,我想找回快乐的自己,努力去回忆当初最快乐的时候在,是因为什么快乐的。想了很久,才发现简单才是快乐。努力工作认真挣钱,当然没有错,但是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快乐都放在挣钱上。因为E.F.舒马赫说过好的经济学应该增进人类的幸福,而非仅仅是创造更多财富。

那你们就要好奇了,谁是E.F.舒马赫。舒马赫是22岁就留校教授经济学,是哥伦比亚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学者之一,并且也是世界知名的经济学者和企业家,被后人尊称为“可持续发展的先知”。最厉害的在于舒马赫辞世后的30年,他所提出的关于发展工作家技术路径选择的“中间技术”的思想,在当今这个资源密集型的工业化时代仍有着很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他还被评为“世界十大环保人物”之一。 成就如此之高的舒马赫,著有一本《小的是美好的》,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得不感叹,舒马赫的眼界之高、见识之长远。1973年出版的书籍里关于经济哲学的思想,到今天仍然适用。这是一本多么神奇的书。 全书从现代世界、资源、第三世界、组织和所有权四个大的方面讲解了经济与生活之前的关系,并且舒马赫在整本书里都采用了深入浅出的方法、娓娓道来,并没有枯燥、无味、看不懂的感受。因内容比较多,在这里我选择了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篇章,讲关于发展的,分享给大家。 在书中提到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个不健康的破坏性趋势,那就是日益明显的“二元经济”的出现。这种二元经济包含两种不同的模式,他们相互分割,就像两个不同的世界。事实上,这种二元经济,就是目前我们所说的贫富差距,即富有群体中最卑微的日工资是贫穷人中最勤奋者的好几倍。30年前的舒马赫就预料到了未来的经济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身处其中的我们越发感受到了,这一点是多么明显。 那我们又该如何打破这个差距,破冰前行呢。舒马赫说到贫穷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组织、纪律,三者需要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同时这三者必须是整个社会的资产,而不是少部分人的资产。通过教育学习知识、增加自己才能、提高认知,获得收入;跟什么样的群体学习,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学习,都会带跟我们不一样的收获;另外是每一件事都有它的规律与技巧,当你掌握了这个技巧,你就能更加快速的实现变现,提高收入。 另外在这一章里,舒马赫还提到,经济要关注人。人是一切财富的主要和终极来源。如果人被放在一边,那么任何努力都无法得到真正的成果。这一点我最近开始尝试做自媒体特别有感触。当我们的着力点在于分享、利他、帮助别人,往往能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跟我们一起去处世,想法也会变得更宽广、眼界也会慢慢打开,而且在这个分享的过程中,会渐渐发现自己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你遇到了更好的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从容。

《小的是美好的》读后感(四):小的也可以是美好的

大众汽车的甲壳虫汽车系列有句著名的广告文案,至今仍在广告界内赞不绝口,传诵不绝,它就是“Think Small”,有人贴切地把它翻译为“想想小的好处”。这句广告在当时颠覆了美国人传统的购车观念,实现了破天荒的销售记录。现在想想,“Think small”也别有一番哲学意义。最近看到一本书,所表达的内涵和这个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本书名叫《小的是美好的》。

封面图

《小的是美好的》是英国经济学家E.F.舒马赫(E. F. Schumacher)的经典著作,是上世纪70年代的百万畅销书籍。该书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具有前瞻性地表达一种“甘于居小”的大智慧,非常值得一读。“Small is beautiful”,E.F.舒马赫真切地说到“人很渺小,所以小的是美好的。想成为硕大无比就是自我毁灭。”

那么,作者是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向读者们剖析这句话内涵的哲理呢?以人为本,从最实际的现实问题出发,解答“如何生活才是值得和快乐“的命题。

没有晦涩难懂的经济理论,也没有深奥的哲学思想,第一章就从生产问题入手,直切核心,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错误之一是“生产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人类的无知和自大,让他们在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就像书中举的“燃料问题”例子,直接对比穷人和富人的耗量,从而说明我们正在不经意间,轻率地挥霍着自然资产,并误以为这是我们的“收入”而不是“资产”,除此之外,还试图通过野蛮的夺取方式解决燃料问题,但物极必反,我们必然产生了另一个领域问题——环境问题。而这些是没法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的。

而穷人变富了是否也能解决这类问题呢?E.F.舒马赫指出,以所有人拥有足够财富为终点,不受限制的经济发展思想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反思,基础资源的可用性和环境应对破坏的能力。想变富归根究底是人内心深处的欲望和自私驱动力,如果我们任由这些贪婪的欲望左右自我,就会日益失去解决基本日常生存问题的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作者这样的分析可能有些过于悲观,科学技术确实能在很多层面带来新的解决方案。像近几年发展中国家大力推广的新能源,我国大力鼓励新能源的研发,尤其在新能源汽车上出台不少政策给予支持。不少小型或者中型企业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特别是专攻一种技术方向的企业,“小而精”,“集中力量干成一件事”,更能得到国家的扶持,得以精益求精。

所谓“小的是美好的”,E.F.舒马赫想表达的应该是希望人类可以在自己生活的范围内进行生产,而不是好高骛远,以牺牲自然的资产和环境为代价,去实现自己描绘的远大的宏图,其次,找寻创造财富,实施教育和投入科研的目的,把物质放在合理的地位,发展合理的生活方式。所以,有时候小的,也并非是美好的,这都取决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好的书籍是值得多次阅读的,E.F.舒马赫所要表达的观念绝不止于此。一起深挖其中的精髓,体会“小的是美好的”的深层含义吧!

《小的是美好的》读后感(五):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是演化的结果

不敢想象E.F.舒马赫的这本《小的是美好的》是创作于50年前,因为在读这本书时,看到舒马赫所写的一些五十年前的社会现象时,让人觉得这不是当下遇到的困境吗?只能说,五十年过去了,有些问题依然作为问题存在,经过五十年的努力,我们仍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路上。比如说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就业问题、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现象……

在这本书里能明显感受到舒马赫对70年代的经济发展不那么乐观,或者说他在种种影响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背后看到了一定的隐患,进而对各种各样的“大”的事物存疑,提倡一种“小”的发展。 在书中开篇,舒马赫就写到技术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放到现在,就是环保问题。书中写到在70年代的时候,近几十年来惊人的科学技术成就使人们误以为自己拥有无穷的力量,甚至于认为人类已经战胜了自然。在书中之后的内容里引用了那个时代的某个观点,地球上就算只剩人类了,除人类之外的生物都灭绝了,人类照样能够生存。现在看来,这样的想法自然是无稽之谈,但那个时候就是有些人被科技发展冲昏了头脑。 舒马赫在书中则冷静地指出,人与自然的斗争,即使赢了,也是输家。说到环保问题,当下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排放,电代油气代油已经着手安排。在70年代,对于化石能源,更多的是考虑能源枯竭问题,而不是环境保护。 让人没想到的是,舒马赫在书中指出,70年代人们就考虑在不久的将来核能会成为主流,取代化石能源,进入核能时代。然而即使是到了今天,核能技术的应用普及还有很远很远的路要走。在书中的第九章里,舒马赫专门写到了70年代的核能问题,虽然那个时候还没有切尔诺贝利的悲鸣,福岛还没有泄露,但舒马赫已经说到关于核废料的处理是一个十分令人棘手的问题。并不像有些人认为排放到深海就能解决问题,舒马赫想到的是这些放射物质将存在千万年,只会让我们子孙后代的生产环境日益变差。 舒马赫对科技发展的判断总是比较克制,每一门科学在合适的范围内都是有益的,但在超越边界后会立即变得邪恶而具有破坏性。在舒马赫看来,影响人类发展、经济发展最大威胁几乎总是来自片面知识的大规模轻率使用,核能、新型化学能、交通技术等。我们要如何才能减少这些威胁,让我们进行良性的持续发展呢?舒马赫说是要减少自己的贪婪和嫉妒。 在这本关于经济发展的书里,舒马赫所说的不仅仅是片面的经济学,在说到推动经济发展的本源时,舒马赫说那不是商品,而是始于人群的教育、组织、纪律。舒马赫将教育对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剖析,让我们看到了,特别是对于第三世界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仅仅是援助商品是无法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长足的良效,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可惜在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么做。 舒马赫在书中有不少洞察人心的真知灼见,在说到参观炼油厂这个复杂的庞然大物时,舒马赫表示我们所能看到的其实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纵使是这样的庞然大物,最初的结构其实是很简单的,进而引发出任何复杂事物都是演化的结果,都是从简单一点点演化成复杂。 这就想到舒马赫在书中所说的另一件事,现代技术使人失去了最为享受的工作,即使用双手双脚来工作。技术进步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看上去是减少了一些工作,但同时也增加了另一些工作,往往工作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舒马赫在书中就将70年代的美德两国和工业倒数的缅甸进行对比,技术发达国家的人反而工作压力更大,缅甸人反而工作更加轻松。 事物都有相对性,经济发展也是一样,技术进步更是如此,在看到诸多利处的时候,我们也要能看到其中的弊端。并不是越大越好,小的也有小的美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