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T.S.艾略特传》读后感100字

《T.S.艾略特传》读后感100字

《T.S.艾略特传》是一本由[英]林德尔·戈登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5,页数:66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S.艾略特传》精选点评:

●遗憾的是没有读过艾略特的诗,不然就完美了

●传记不错,资料庞杂但条理清晰,虽然个人不喜欢爱略特的诗风

●断断续续地终于读完了。译得太好了。

●整本书的资料过于庞杂,尤其是穿插的对艾略特的文学批评,拎出来更系统地写效果更好,这么东一下西一下,有碍于阅读的流畅性。最好看的,还是艾略特的情感经历,与薇薇恩的婚姻真是纠缠,罗素还插一腿,真够乱的。艾略特的银行工作在国内成为了平衡文学创作与世俗生活的典范之一,但实际上艾略特是为了钱,他几度要辞职为了更好创作,但当时妻子的身体状态不允许罢了。艾米莉·黑尔为他失业、成为“圣女”,苦等半辈子,在薇薇恩去世后,艾略特又发现自己不愿再与别人分享人生。艾米莉无奈接受,最后又发现艾略特再婚而精神崩溃。玛丽是个能在生活上完全照顾他的人,主动求婚数次,艾略特都没有答应,却在68岁时与自己30岁的女秘书结婚了……这些女人,尤其是前两位,与他的纠缠情感与他的重要作品正好紧密相连,真是精彩的一生,虽然也蛮痛苦的。

●书写得很好,不过看完反而更多地想了解译者。本书译文再次证明,最好的现代汉语出现在翻译文学里。这样的译者和译著有力地维护了汉语语言文字的尊严,也体现了其理想状态下应有的水准和质地。

● 翻译不错的传记(豆瓣水军好多),深度解读艾略特的不完美一生,对不熟悉艾略特的读者有些障碍。艾略特的不幸福婚姻导致了他一生的不完美?

●我太想看了,人总是一边下地狱,一边体验道德。听舆论学老师说,大家读书单一,大多是文学性的,我是的。但不经意的看进去,是感受得到美的。 他刚把世界斥为梦境,世界就与他撞了个满怀。

●能写 还没看艾略特都能把这本六百大部头愉悦撸完 超强安利读物 不过虽然是传记 生平真就还好 更多是分散碎裂的复杂解构 研究纹理 这部分对味

●读完那刹,脑海里想到的是“阴郁而又光明的日子”虽无关,但贴切我此刻的感受。

●想必不会再有比这更优秀的传记了吧,虽然只读过这一本,翻译也是无可挑剔了。艾略特终其一生都在苦苦求索,探寻灵魂的深度,最终却依然未能成圣。四个四重奏之后,虽然开始向下接近他早期所蔑视和嘲讽的罪恶的世俗生活,却还是没能和黑尓走到一起,真是令人惋惜。何为孤独,我想艾略特是最完美的诠释。

《T.S.艾略特传》读后感(一):哲学之外

对于一个一面写着猥亵诗,一面唾弃并怀揣着那个时代共有的,男性对于女性的敌意,并将女性扭曲为邪恶欲望和污秽肉体的艾略特,终究,还是有一个有着柔软头发的女性,唤起他诗作中一系列关于花园的意象。那些诗作里封存着的姿态和手势,关乎钦慕,也关乎之后的别离。

这样一类诗人,同亨利詹姆斯,将那个回忆中的女子用艺术凝固成一尊美得让人刺痛的雕像。

然而,男性的自尊和才华,最终不过是用了诗情去自导自演了一出唯美的别离。留下一个女子再难磨灭的印记,

《T.S.艾略特传》读后感(二):不完美的一生

早就借了《荒原》,图书馆催还这本传记,就趁机翻完了。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分裂的人。生于狂放的“新世界”,却几乎众生都飘荡于拘谨的英格兰。幼时在海岸边聆听到的潮汐之间的宁静,似乎给予他某种神启,使得他终身都在追寻着永恒。但是哪怕哈佛和牛津的哲学学习都无法告诉他某种彻底的确定性,于是他驶向了基督,怀里那本但丁的《神曲》,从此便携带了一生。如有可能,他宁愿接受地狱的烈火,只要能够涤尽他身上的罪恶,但是与薇薇恩的不幸婚姻,使得一个癫狂的灵魂一次次的挑动他恐惧的神经,唯二能够安慰他的人是伍尔夫与艾米莉,前者凭借着天才的洞察,尖利的指出他的虚伪与真诚。后者凭借理性的宽容,在内心中与他站在世界的对立面。但是在内心中他依然是孤独地走在赎罪之路上。他试图肩扛着十字架,把自己抬上那座道德的高地,即使脚下满是荒原,也依然能够在灵视中,到达那应许之地,在满是废墟的人间,奏出四个四重奏。他竭力掩饰着自己不堪的另一面,否认那些猥亵的诗作,却依然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偏见/对女性的不信任以及狭隘的自我陶醉,对于三个女性的辜负使得他无力救赎,不堪重负的他在晚年选择了遗忘。如同现世的基督,“他在世界末日的废墟上口吐启示,却仍然为世俗的罪恶所困。”肉体的衰朽更使得他的情感枯竭,晚年的他似乎住进一座城堡,不同于叶芝与伍尔夫的坦然,他最终还是没有与自己和解,如所有人都无法看透。他强烈的反对现代性,就如同一位古板的中世纪传教士一样,呼吁人们不要被民族国家这种狭隘的地方主义所限。最终,他没有拥有完美的一生,但是他选择与未来的年轻灵魂对话,使得后者能够知晓通向永恒的道路。最后,那位透过燃烧的诺顿之门凝视着艾略特灵魂的艾米莉·黑尔,她最终还是选择尊重艾略特的选择,尽管他在四十四年的交往之后与她绝交。他们的书信将在他们之中稍晚去世的一位死去五十年后公开,也就是2019年10月12日。我敲下这段文字之时,是2019年9月24日。

《T.S.艾略特传》读后感(三):说林德尔 戈登写得好的豆油,我要向你们真诚地提出一个问题

看完阿布拉莫维奇传感到强烈舒适,忍不住想吐槽上一本读得无比折磨的T.S.艾略特传。

自看完《拉康传》之后,我总结出一个豆瓣心理学:一本书只要够厚,不管他有多烂,就总是会有一堆人打五星,打完以后还能说出他的好来。

在我看来,这就是典型地调和认知失调这个问题,因为一本很厚的书很烂,然而你还从头到尾把他给看完了,你当然就不能否认你的努力,毕竟选择看一本烂书也是你的一部分。

为了证明你不是一个使劲看烂书的二百五,所以就打五星,去告诉别人这本书点亮了你的生命。

非引战,我就是真的很想知道有多少人是真的享受林德尔 戈登的传记写作风格。

因为真的在豆瓣看到好多人说林德尔写得太棒了照亮生命,除了让我想吐槽之外,不太理解为什么有人能吹这样的彩虹屁。

传记写作的要点难道不是客观,直接,冷静和全面地复盘一个人类的一生吗?

但是全本艾略特传记里我只看到林德尔用她诡异的抒情和明显不客观的笔调在写T.S.艾略特,全书传达出一个感觉“只有我最懂艾略特”“我与他穿越时空神魂相融”。

薇薇恩是枷锁束缚了艾略特,艾米丽 黑尔是圣女,她被抛弃是因为不能理解艾略特超脱世俗的宗教性大爱。

这显然已经完全违背了传记写作的客观了,起码成为了传记小说。

我认为一个合格的传记作家首先要能够客观地不局限地看待笔下的人物。承认人物性格里的缺点和行为模式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一头热无脑抒情和尬吹彩虹屁。

所以请真的觉得写得好的朋友欢迎留言,告诉我一个合适的欣赏角度,拯救我觉得自己看了本烂书的难受。

《T.S.艾略特传》读后感(四):粗浅之见:诗人的选择即是男人的选择

说实话我是先去读了《荒原》,然后没读懂,于是我锲而不舍的来读这本《T.S.艾略特传》,当然文字翻译的非常优美,对于专注阅读的挑战也很大,其间艾略特作为一个文化Icon的地位不可撼动,可是,整本传记看到最后,我只有粗浅的“呵呵呵”,我只看到了一个著名的诗人,文化偶像,在个人的眼中,就是一个普通的男人,尤其他晚年(67岁)选择了自己的女秘书(30岁)再婚,这个故事真是一个不出窠臼的好故事啊。

我记得年轻时的薇薇恩(他的第一任妻子),在书中的描写有这么动人的一段:

她作为他的妻子,客观的评价,矫情和药物的滥用,我只能说这是那个时代女性的一场悲剧,她仿佛一颗灿烂的星辰,逐渐陨落,在他的诗作中,话剧里,变成“厌女”的源泉。

天平的另一端,他是有一个红颜知己——艾米莉,他的女神,他的心中所想,他在婚姻深渊中唯一的救赎。艾米莉从未给他添过任何麻烦,她爱的深沉平稳,使人印象深刻,其中有一段她陪他去见他的朋友们,她的朋友们对他评价不佳的那一段,对于现代教育背景下的我来说,真是别样的心酸。

然而,薇薇恩死了,牵扯这一段关系的另一端也断裂了。他断绝了与艾米莉的关系,甚至封锁了所有往来的信件。

仅这一句,足以抵消一个女人数十年来颠沛流离,无依无靠的人生。也许当事人觉得值得吧。

最后匆匆结尾的人生赢家是瓦莱丽吧,她嫁给了自己的偶像,成为他人生的句点,当我看到他说的那句:

不知道为何我想起曾经有人描摹的元稹,真是自古多情是渣男啊~

以上感想仅代表我个人非常粗浅的观点,不喜勿喷。

《T.S.艾略特传》读后感(五):他是巨人

我认为艾略特在二十六七岁选择与薇薇安结合时,就已料到了以后他会遭遇的不幸婚姻——这与他一贯被动、压抑、受虐的性情是相符的——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明白他需要的是折磨与痛苦,是刺激自己的不安,是与恶魔朝夕相处并能时时被弹回到自己的孤独里;因为他早已认识到只有失败才能到达文学的成功。从一开始他就不想要一段成功的婚姻,他爱喝失败口味的水。 而艾米丽黑尔之所以没有和他终成眷属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TS难以忍受一个后果:等待了三十年才与她走到一起。这其中呈现的巨大浪费是他难以承受的。因为如果他会和黑尔成婚,那么为什么要一直等待(即便薇薇安仍在世)。他会自问:如果现在我这么做了,那么早几十年我去干什么了?我浪费了这些时间为何却得到相同的结果?——惯性会让他越来越难以让这段关系发生质的改变。并且,TS不吃回头草,没有什么能让他格外执着。或者说他不是一个会感恩别人、试图回报他人的一个人。 而玛丽特里维廉对TS只是单恋,她缺乏内心世界,缺乏安静与反思,所以她或许从来不算什么。 最后,在薇薇安死去十年之后,在TS彻底承认自己的才华用尽之后,在他终于被老年打成凡人的时候,他试着放下心中的戒备,试着“享乐”——走近了几乎完美的弗莱彻,并不可思议地享受了美妙的婚姻生活,被自己的“女儿”所拯救。就像一个快走出沙漠的人,终于喝掉了瓶子中那一路上都没碰过的水。 书中没多交代客观环境与人生际遇,这样做是正确的。因为对TS这类超凡脱俗的人来说,外在事件根本算不了什么。他是一个如此“迟钝麻木”的人,个人的遭遇、外在事件就像风吹过皮肤一样即来即去,根本算不了什么。而他内心的东西是不会跟别人袒露的,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像卢梭那样“大张旗鼓”地剖析自己,那种自白行为只是“丑人多作怪”。 TS一贯戴着的那张面具也不难理解,他年轻时那近乎完美的表演、圣徒般的人格、优雅的绅士风度,其实还是为了惩罚那个真实的、原本的、不完美的自己,他的每一次给旁人更给自己看的表演,都是一次自虐行为。 中年时他渐渐“放松”下来了,不那么求虐了,一方面因为战争带来了太多的死亡,这已有了够多的恐惧;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更多遇到的是“黑暗”——(内心中)无人理会、没有声音的黑暗,一种瓶颈期的黑暗,一种恐怕自己“江郎才尽”的黑暗。 后期他与老友的“翻脸不认账”也挺“正常的”,因为他的目的毕竟是切断与人类的一切联系。 而他在公共场合发表的某些演讲是“枯燥,乏味”的,也是因为他自身就“船大难掉头”,他无法给你独木舟需要的贴近感,无法看着你的眼睛耳提面命。 总之,他是巨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