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读后感摘抄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读后感摘抄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是一本由菲利普·津巴多 (Philip G. Zimbardo) / 迈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138.00,页数:4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精选点评:

●这么重要的书,竟然是第一个写评价的人,开心。这本书手把手教你成为一个“不听话”的人,对于独立思考非常有帮助。应该还会再多看几遍的。

●不知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因为学术性太强,读起来很吃力,没有做到晓畅明白。

●战线拉得最长的一部,也是第一部边读边做笔记的。感觉具备了创立邪教的理论基础。

●查理芒格读了影响力就给了西奥迪尼1股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这么算的话,得给津巴多10股。

●读了这本书,就给心灵穿上了一层盔甲!!!

●无处不在的影响

●广告营销前奏曲,教你如何打动人。“态度系统包括5个组成部分,态度、认知(信念和知识)、情感反应(情绪)、行为倾向性和行为本身。”书中用许多例子向我们阐述例如“登门槛”、“吃闭门羹”背后的心理机制和行为影响。一半用专业术语说明,一半用例子举证。有写句子读起来很拗口,多读几次才会豁然开朗。算是心理学的入门必读系列吧。五星好评!

●语言晦涩,英语译文总要多读几遍才能get到(其实并不复杂的)含义。但并不妨碍这本书的价值,多角度解读说服的过程,大量案例也使得这本书信息量巨大。好书好书,就是看着费劲。

●值得精读

●非心理学专业的读者读起来非常有趣,通俗易懂。作为入门读物非常友好。 //差不多读了一个月,才读了五章。然后坐了八个小时飞机,一口气把后四章读完了。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读后感(一):改变的是我对自我评价的客观和主观角度

这本书是师弟推荐的,淘宝购买的,小贵(一直觉得书多么精美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买回来这个文字是不是看进去了)

我以为这本书可以教会我如何说服别人,没想到是这本书说服了我,然而我并没有能够获得说服别人的技巧。是个差学生吧。

人大概是很渺小的吧,在这个群居的社会中,想要保持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是极其困难的。一旦做出任何不该出现环境文化中的想法,就首先开始自我怀疑,而那些敢于自信地表达自己观点的人又免不了遭受来自环境的舆论压力。

我以为我是主动选择了我的说话方式,没想到是环境客观改变了我出口的文字。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读后感(二):一般推荐

这本书读了很久了,打个卡! 第二章《影响行为:直接途径》,这里面内容跟《影响力》差不多,就是互惠,承诺,喜好,稀缺,社会认同 读的第三章《行为影响态度》这里面核心是“自我说服”,对于一些比较自我、孤傲的人比较适用,影响他们的态度,可以先促使他们做出一些行动,我的思考: 1.游戏。道具、沙盘能促使思考,改变行为; 2.互换角色扮演。逼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 3.分享。强化自我认知,主动放下; 4.榜样。被动宣传,同化; 5.竞赛。游戏化设置,循序渐进; 6.请教。化解自我归因; 7.辩论。互换正反方。 哈哈!行为派的祖宗,行为设计的基本法,要好好研读! 终于看完了! 一本比《影响力》看着深奥,但是内容大同小异而且相当难读的书;一本比《心理学》写的肤浅而且跟绕口的书。 需要静下心来读,才知道作者在说些什么。 总体感觉,要学营销读《影响力》和《消费者行为学》,要学心理学认真通读教材系统学习。这本书不值得精读。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读后感(三):华美与命运

其实有些惶恐,从历史的研究之中,有种将“命运”仔细剖析,并告知如何去改变的感觉。

与我而言,“命运”本身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混沌的体系,像是浓雾中的探险,不知道未来的模样。而本书在社会心理学的层面,告知这一切的来由,人们为何做出态度改变,社会如何施加影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本书的理解之下,人围绕着“安全”上下波动,从而在群体极化的分析,始终处于动荡,而这动荡,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进程。

或许公平、公正仅仅是言语上的理想信念,是类似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之类的宣传语。其内涵不受规范性束缚,而更多的是基于各方博弈的、非绝对化的平衡。若这一点为真,社会运行只是一场利益的分配与博弈,人类美好价值附着其上,像是一袭华丽的长袍。

夜已深了,总觉得这世界有些滑稽,却又都是必然。我们所选择的生活空间,也是潜意识可选择路径中,相对能够满足当下的最优路径。欲望,才是破坏平衡的原力,结论永远是为历史而作。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读后感(四):态度的价值表达功能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有将近三个月,来自豆瓣读书小组的安利。读这么久说实话一部分是因为这种专业类书籍,如果不在兴趣点上,读起来真的很费脑子。但是这本书真的很妙,第一章就先抛出邪教的问题,抓住读者的眼球。其中第六章“影响的拒与受:说服的阴阳面,简直是字字珠玑,恨不得整章朗读背诵,刻烟吸肺。第六章对于态度的“价值”作了深刻阐述,“态度的价值表达功能通过界定我们是谁,通过推动我们表达自己强烈意识到的思想观念,我们所持有的重要态度促成我们的自我认同”。联想到现如今互联网上的“键盘侠”“二极管”现象,在这个娱乐至死,极度推崇自我主张的时代,那些争先恐后,为所谓的自我态度摇旗呐喊的参与者,其声嘶力竭的背后不就是一种亟需自我认同的诉求吗!只不过这种自我认同更多的是屈从于同伴压力、社会影响,是一种避免被边缘化的抱团心理,是一种要占领道德制高点,去随意评判他人的优越感。

本书的第一作者津巴多教授语:当你真正读懂这本书,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时,那么你改变他人或社会时可能变得更加有影响力;当你遇到一些从众、屈服和服从压力时,应用书中的知识能帮助你更好地抵制这些压力。对于前一种力量,我想我们应该更谨慎的加以利用,对于后一种力量,我们应时时铭记于心。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读后感(五):个人备忘录(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

1.从众行为,为了获得社会认可,提升或保持个人被的被接纳性。少数反对派会极大的影响从众情况,以及减少认知失调的情况。服从权威: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主要受个人信息压力以及社会规范压力影响导致,因及时提出质疑。 2.互惠规则(帮助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为人性基础。“闭门羹”:先提出几乎会被拒绝的请求,以后提一个小请求,小的请求会更加被接受。 3.人们更多的关注情景中个体自身的因素,而较少的关注造成个体现状的情景因素。实际情况是人们更多的受到情景变量的影响(即认知偏差)。 4.认知失调:人类有保持认知一致性的需求,而认知失调是一种令人厌恶的驱动状态,会激发人们的行动,减少这种失调直至重新建立一致性。 5.改变态度和行为有效的方式是,让目标变态支持与其目前态度相反的观点或者对这种行为进行脸色扮演。(即产生更多的自我归因从而达到自我说服,自我说服对自我态度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6.我们只愿意接触我们已经认同的观点(选择性曝光),其次态度不一致的信息会导致认知失调,所以我们会有意回避那些我们不愿意了解的信息。

7.记忆具有重构性:“过去”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无法改变的事件案例,我们经常依据我们的信念和价值对记忆进行主观解释和重构。

8.抵制说服:坚定的价值观存在于支持信念的网络结构中,而这些信念会影响到对挑战性信息的认知反应。改变一种与价值观相关联的态度会构成对自尊的威胁,且会要求其他部分的改变,这会去一连串痛苦的认知活动。

9.自我归因和自我说服,推动态度改变。 10.晕轮效应:即一旦对目标人物形成一个总体评价,不管是积极还是消极的,都会以与总体评价相同方式对其他所有方面进行评价(美貌的影响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