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寒夜读后感摘抄

寒夜读后感摘抄

《寒夜》是一本由巴金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寒夜》读后感(一):阅读时的一点感想

就算过去了近八十年,读者的心始终与作者一起跳动,对,就像是过去千年,仍然为之落泪。1944年巴金已经四十岁了,可是这哀怨婉约的文字,这种归家寻梦的情调依旧敲打着二十岁的我。有时候,气不过寄生虫式不屑自食其力的人,我也曾像杨家大哥般气恼发脾气,只是在我读的时候我始终是怜悯的,大概这就是“感情间隔”的思考,当你作为故事里的人时,不再是客居姚家的局外人时,你已经沉浸其中了。最近日子同样单调得使我发疯(巴金二十九章再次让我感受到自己不再是局外人),檐前的雨砸在我心上,我到底是该不该寻梦,这空旷嘈杂的世界,也的确让我不知把心安放在哪里。隔壁楼传来的男男女女尖锐的,楼下散步的人的脚底摩擦声,隔音板隔不住的汽车轰鸣声。吵闹,我忍受不住,心里翻腾着睡不着,头也总是微微的刺痛。我终究是压抑不住心底的什么东西。(2020.4.11)

《寒夜》读后感(二):《寒夜》读书札记:这的确是希望的作品,它解决了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

《寒夜》写1944年冬到1945年年底一个重庆小职员的生活。巴金在各年代留下的创作回忆观点因时而变,但他终究觉得:这是一本希望的作品,宣判的是在黎明到来前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寒夜的彻底衰亡。然而巴金在时期校改《寒夜》时,他的表哥也如“文宣”一样肺病而死,夜仍然又寒又冷。

文中男主汪文宣是一个在国民党正中书局工作的基层公务员(还是文学研究生考公上岸),而巴金认为在银行工作的妻子只是“花瓶”,即便她承担主要的家庭经济基础。我认为《寒夜》深刻地挑拨出一组中国式家长的控制欲和现代独立女性之间的拉扯和张力,但最关键处是“树生”主动打破了夫妻与婆婆的三角折磨关系。巴金说得对:这的确是一本希望的作品,因为“树生”奇迹般地解决了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这尊所谓的“花瓶”有自己银行事业,有自己的主见与思想,敢于写长信和一个窒息的家庭割席,追求自己的自由与幸福,还能承担孩子的抚养费(且是私立贵族学校)。《寒夜》并没有宣判某一任政府的必然衰亡,她宣判的是一个衰弱的男权共同体社会的衰亡图景。

现在有观点认为川渝女性地位较高,“耙耳朵”盛行。作为重庆人,我肯定这是真实且值得欣赏的一点。如果说《寒夜》的情节拿到几十年还能引发讨论与轰动的话,现在看来不过是一个得了肺病的妈宝男,妻子因婆媳关系不和而分居走人的故事。而真正的寒夜,则是妻子树生陪在逐渐肺病咳血而死的丈夫身边,并折磨在婆婆挑刺中,所幸这样的寒夜尚未降临。

《寒夜》读后感(三):是留在困苦的原地等待还是迈入下一个深渊?

看完了《寒夜》,从曾树生的选择上,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是她在做选择吗,还是时代在逼迫她走向深渊?个人主义与家庭伦理之间,不可避免地会有矛盾,如何处理呢?个人主义是启发我们要追求自由与幸福,家庭伦理却要求奉献与牺牲。不可说谁高于谁,心境不同选择不同罢了。

曾树生和汪文宣的感情问题表面上出于是“恋儿”的婆婆在作怪,在阻止他们幸福生活。但是,没有这个婆婆从中作梗,他们之间就不会有问题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婆婆只是外因,实质上他们很年轻时在一起,校园时候的玫瑰色梦想在现实生活的打压下,变得一文不值了。现在,曾树生,漂亮有魅力并且有能够支持自己享受摩登生活的工作;而汪文宣呢,依靠曾树生的关系勉强有了一个工作,在单位逆来顺受,身体日益变得憔悴瘦弱,还患上了富贵病——肺病。曾树生虽然也因为只能做花瓶远离了自己曾经的梦想,但却也活得没什么大烦恼,和同事交际应酬,总是很晚回家;而汪文宣却下班就回家,除了后面患霍乱死去的钟老外,在单位都没有朋友。

我知道,她是矛盾的。她也想和树生一起幸福地生活,追求他们的教育理想。她最初并没有想逃了,但是诱惑出现了。一个年轻健硕、多金体贴的陈主任,极力邀请她、劝说她去兰州,她可以远离或许很快就要抵达重庆的战乱,还可以升职加薪。同时,曾树生也开始觉得自己留在这,既得不到物质上的满足,也获得不了精神上的自在状态。经过了很复杂的自我斗争后,在婆婆的挤兑下在远方的诱惑下,她动摇了,选择抛下病重的丈夫,美其名曰去挣钱养家。但是,他们这个家,确实需要她赚的钱啊。日常花销、孩子上学和汪文宣吃药,包括冬天想雇人洗衣服,哪一项都需要钱。在那个物价飞涨的战争年代,有钱有消息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啊。

首先,她选择去兰州没有错,但是都最后一天了,却还和同事在外吃饭唱歌喝咖啡。很明显的事实,这是趋利避害的人性。在外和同事开开心心受祝福受吹捧,但是一回家却要面对难搞的婆婆和病重的丈夫,要是这么个局面,谁都想在外面多快乐一会吧。

在曾树生身上我感到一种无力感,一种命运的必然。我不想站在道义的高度上指责她,因为我并不知道我如果是她,会不会和她做一样的选择,甚至还没她做得好。在有权利追求更好的生活的时候,有什么理由留在难受的看似没有希望的原地呢?虽然前方可能是下一个深渊(在残忍的时间面前,花瓶并不上那么好当,也面临着被抛弃的可能),但是至少现目前做出的更好的选择。跟着心走?或许更好或许更坏,但那都是后话了?我现在还没有答案,过几年看看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吧。

《寒夜》读后感(四):残忍的爱——浅评《寒夜》

这是一出黑暗社会里家庭破灭的悲剧,曾树生与汪文宣及其母亲都是受过良好教育,曾对世界充满热情怀抱理想的人,然而在当时的世界里,他们要么变得自私、浅薄,要么变得胆小、懦弱,弱小的人在野兽的世界里不会有出路。

树生是受过教育有思想的女性,然而她却甘愿在银行里做一个花瓶以换取物质上的享受。就像巴金在后记中说到花瓶是无法自己打破花瓶的,她能够为自己寻找的出路不过是依靠另一个有权势的男人,继续做她的花瓶。她所谓对自由的追求,对教育理想的憧憬,不过是一纸空谈,她时刻考虑的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享受,她的出走不过是放纵欲望跌入另一个深渊。即使她获得了生活的满足,可想而知她也会一直生活在痛苦中,她曾经对文宣的爱使她遭受道德上的自责,她放弃的女性的独立地位使她不过从一个围城逃入另一个,然而永远也逃不出作为花瓶的命运。当她容颜不再,又将如何自处呢?

母亲从前也是富有知识与活力的女性,然而在小说中只能看到一个刻薄的丈母娘。她对树生的刁难是她希望维持自己封建大家长的地位,也出于她对文宣的过分而又自私的爱。她无微不至地照顾文宣的生活,却逼着他喝了四口使他无比痛苦的鸡汤,使他咽下他咽不下的饭,她希望独自承担下生活的苦难,却不顾自己的苦难正折磨着她的儿子。她似乎是在独自表演着一个感人的老母亲的形象,却从来没有也无法真正了解她自己的儿子,她只能使文宣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文宣是当时社会上懦弱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不仅在公司里没有出头之日,在家里他同样饱受煎熬。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处处小心谨慎,从没做过坏事的他却落入这般境地,他把一切归咎于战争并天真地以为只要一直"捱"下去,捱到战争胜利生活就会好起来。他不懂得这是怎样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他不懂得发挥自己的力量只是被动的等待。在家庭里他也不明白为什么母亲和妻子一直吵个不停,他只会用他那哀求的眼神,希望唤起她们的怜悯来换取和平。对树生来说,他的爱正如他的母亲的一样,是过于沉重的爱,树生在他爱的重担下只有痛苦与怜悯。他觉得自己没有错,然而他的懦弱、愚蠢、不作为就是悲剧的原因,他是个没有自我的人。

家庭中的三个人,每个人都为着这个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然而他们每个人自身的缺陷也逐渐将这个家推向灭亡。这其中固然有封建伦理与现代价值观念的冲突,更重要的根源却是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文宣的善良,树生对生活的追求,母亲的勤劳这一切本没有错,然而他们生在了那样一个时代,本是美好的品质只会使得他们或受人欺侮,或迷失自我,因此这又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而是一个社会的时代的悲剧。

《寒夜》读后感(五):《寒夜》:希望与绝望的交响乐

“人民作家”巴金先生也在1946年书写了一部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文学作品《寒夜》。

《寒夜》问世后,人们对《寒夜》的论断两级分化,有人认为它充满希望,有人认为它悲观绝望。一度,巴金先生亦无法确定它到底希望多一点,还是绝望多一点。

后来,巴金先生确定它是一本充满希望的书。

1944年,战争已接近尾声,国民依旧当局者迷,为即将到来的战争人心惶惶。

主人公汪文宣在重庆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做校对,性格老好、不善逢迎的他与庸俗势力的工作环境格格不入,既不能获取足够薪酬养家糊口,也无三五好友疏解抑郁,只能日复一日地认真工作;与妻子曾树生自由恋爱而同居结婚,但因母亲的反对、生活的压力,经常发生矛盾,渐行渐远;只是,他们之间的感情依然存在,也都期待战争胜利后,重新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不幸的是,在战争即将胜利之际,战争即将来临的谣言扰得民众人心惶惶,汪文宣的身体被病魔侵蚀,开始并不严重,但因经济困窘、家庭不和睦等原因,未能得到妥善的治疗和休养,最终日渐严重,死在全民庆祝抗战胜利之时;曾树生在追求者陈主任的运作下调任兰州工作,二人两地分居,因汪文宣要求曾树生给汪母写信等原因提出分手,但曾树生并未接受陈主任的追求,并未忘记汪文宣,依旧为他提供生活费和医药费,只是未能挽救他的生命,在战争胜利之后回到重庆,面临的却是人去楼空的情形和汪文宣逝去的消息。

汪母是一个典型的旧时代女子,生活在新旧交替之时,学的是旧知识,践行的是旧道德;曾树生与汪文宣同是接受新教育、新思想的大学生,志同道合,感情深厚,只是他们秉承新思想,未经三媒六聘便同居结婚,不被汪母认可。

1944年,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孩子汪小宣都已十四岁,汪母依旧对他们的婚姻耿耿于怀。

她无私地爱着她的儿子与孙子,却独独对曾树生心存偏见,甚至因为曾树生的工作、他们之间恩爱平等的婚姻关系、曾树生的不恭顺,认为曾树生一定会离开汪文宣,数次引发矛盾,最后推动曾树生的出走。

初读《寒夜》,我深感这是一出时代悲剧。

懦弱善良又坚守原则的汪文宣,慈爱勤劳又顽固封建的汪母,心怀理想又虚荣享受的曾树生,古道热肠的钟老,刻薄势力的小潘……都不过是在乱世挣扎求生、努力活着的普通人。

汪文宣期待在胜利之后办教育,却死在人民庆祝胜利之时;汪母与小宣在汪文宣死亡后失踪,无人知道他们的境遇;曾树生在满怀团聚之希望时,迎接汪文宣之死、汪母与小宣失踪之噩耗,不知未来何去何从。

他们在生活困窘、婆媳关系、职场倾扎中走向穷途,在希望与绝望中挣扎,却又在希望到来之际迎接绝望的结局。

他们即使身处绝境,也从未忘却希望。

在战争年代,他们都满怀希望,希望战争过去,开启新的生活,开始为被战争阻断的理想奋斗,为被战争毁坏的生活努力。

可是,战争结束后,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变得更好,甚至更坏。

也许在今天,他们都可能会有一个好的结局,汪文宣和曾树生会为他们的理想和生活共同奋斗,不至于被生活所迫屈从不喜欢的工作;汪母在新思想的影响下也会做一个通情达理的婆婆和妈妈,为他们守好后方,一起走向美好的未来。

因缘际会,我多次阅读《寒夜》,在这个过程中,我曾为汪文宣的懦弱怒其不争过,也为他的操守动容过;曾为曾树生的离开难过过,也为她的爱情佩服过;曾为汪母的母爱感动过,也为她的偏见愤怒过;曾为小潘针对汪文宣不满过,也为他在钟老感染霍乱后的不避嫌感动与深思过……

汪母与曾树生的矛盾、汪文宣与公司的格格步入,与其说源于不喜欢或偏见;不如说,是新思想与封建思想的冲突,是新知识分子对旧统治阶级的反感与无力。

他们的悲剧固然因为时代的黑暗与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但也与他们的性格弱点密切相关。

他们各有各的坏处,各有各的好处,凸显人性之真实。

站在各人的立场上,他们的所行所选并无错处,都是他们所能做的最好的选择。

在战争年代,他们是空有一腔理想和热血,却无奋战之力,最终只能沦为生存挣扎的普通人,是市民生活和小公务员阶级的缩影;抛开时代背景,他们也是我们,是无数时代无数普通人的缩影。

故事停在一切结束的时候,停在一切将要重新开始的时候,留给我们无限遐想,未来满目苍凉,还是光明灿烂,全凭我们想象。

我们作为看客,立场不同,所看所得也不同,哀其不幸有之,恨其不争有之,钦佩动容有之……

且每次阅读,都可以获得不同的收获,对过去,对未来,对现在……

这便是《寒夜》的引人之处与经典之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