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读后感100字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读后感100字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是一本由[美] 特雷西·基德尔著作,猫头鹰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读后感(一):穷人的医生

作者在本书描述了法默在海地行医,为之付出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圣人法默医生,更多的却是贫穷,战乱疾病。

有人评价法默“真的是个圣人”。可在我看来他不过是个心怀善意的普通人道主义者,一个不忘医德的医生。法默医生不乏对高雅生活的享受。他无疑喜欢高级餐厅、美味的葡萄酒。可是他的精神无一刻不为海地的穷人奋斗着。从高雅优越的生活到为之奋斗的贫困简陋,他需要多大的勇气呢。冒险的医生?可他并不是为了刺激而选择的,出于内心的善良,他做着医生的本职,为被上帝遗忘的人带来了帮助。

同时,我们看到的还有贫穷。全书读完,开始反思,这个世界怎么了,政治斗争,战争,资本市场给“上层人”带去的是财富,成就但是对大多数人送去的是贫穷疾病死亡。不得不庆幸“结核病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美方修筑水库解决贫穷却带来更多的贫穷,无疑是一种讽刺,行善初心在哪?满足自己内心对善的需求,用自己的利益考虑,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和穷人住在棚户中?这世界这么黑暗,为什么心善,人道是什么?我不敢肯定。可是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不论对方出于什么目的,只要帮助我带出贫穷,给我带来解决疾病的方法,你也就是我的圣人。

庆幸着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法默医生,书中金墉,怀特,杰克神父……还有着数以万计的不计动机的志愿者为之努力。大道多坚,吾辈且行。越过一山,又是一山。在人道主义中,需要的只是克服接踵而来的困难,愚公精神是为本书所有的未改变贫穷世界奋斗的人们的最好赞誉。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读后感(二):中国特困给描写世界特困的书写的书评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是记者基尔德在“尽量不打扰他们的情况下,融入他们的生活,并通过目睹他们做的事情,努力去了解和读懂他们。”这里的“他们”是谁呢?法默医生和他的公共医疗卫生系统下的团队成员。 他们游走在注入海地等法律、医疗照顾不到的地区,活着无人照看病人的监狱等灰色地带,尽力救治病人,而这里的“尽力”,显然法默医生有更高的标准。他甚至自掏腰包,各处募捐筹集资金,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更好的治病条件。他会说当地语言,了解当地宗教与习俗,对历史、政治和党派敏感,对地形和气候熟悉,真正融入他为之努力的环境,设身处地地为之奔走往返。可以说法默是医生,但也不仅仅是医生。 有人说法默医生是“圣人”,是对于他奉献精神和医学技术的赞美,但这本书中作者描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享受工作、享受生活的guy。 法默在同基尔德聊天时说:“我不知道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对医学有兴趣。”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散发着焕然的光彩。仔细琢磨这句话和这个表情,充满着自信并且执着于行医的他对医学的喜爱和热情。为什么不呢?应该才是。每个人都应该对医学有兴趣。我想这是他的潜台词。不过话说回来,对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医学中那些专业名词和方程式就有够让我头疼装病的,毕竟跳过学习过程直接举刀的,不是凶手就是屠夫。 融入一个人的生活,才能真正了解他,了解他在进行的事,了解一切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跟随基尔德描述着的法默的脚步,看到治愈案例,看到不治而亡的情况,看到病与伤背后潜在的问题。在与金钱、资源、政治、人性、自然、疾病等等东西抗衡的路上,不乏金墉、怀特之流志愿者参与进来,但法默也说了,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更多人加入他的行列去进行这项公益性质的救助,而是需要一场或是多场变革,向经济和社会水平落后地区人伸出给予平等权利的机会,有多少人永远无法成为“正式的”病人! 基尔德的文笔不错,内容描述得很生动,读着书可以让人的想象力随之伸展,让我们能感之所感,听之所听。直观上说,面对地域上属于“外国人群”的人的落后的医疗和生活水平,渺小的我暂时不能够察觉到自己有何可贡献力量之处,自然也就少了些“身处其中”的感受。不过在此真心祝愿世界有一天会比现在更好。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读后感(三):他只是看不过悲惨世界

有人评价他是个“圣人”,我不喜欢这样的评价,这种评价本身就把保罗·法默带到了一种可望不可即的高度,倘若如此,他也不用为了一个简单的诊所就要跑尽世界,寻求资金。二十三岁时,保罗·法默就找到了他的人生目标:将现代医学带给最需要的人。毕业后,他一年中有四个月在波士顿教书、看病,其他时间则往返于世界各地,在最贫穷的地方为人民送去医疗救助,促进公共卫生,不屈不挠的为了世界穷人们谋求医疗福利。我更觉得,他是个普通人,但他却看不过这个悲惨的世界。

或许我没有经历过病魔缠身时对于救助的渴望,对于那些身患重病而毫无他法的穷人眼里,保罗·法默或许都不是圣人了,而是上帝了吧,把痛苦去除,带给你美好。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保罗·法默很伟大,一般人做不到这样的努力,但我更愿意相信,他是个普通的医生,只不过做着不普通的事儿。

书中着重描写了保罗·法默在海地行医的故事,一个贫穷的国家,充斥了疾病,饥饿,和灾难。保罗一次又一次的来到这里,不顾危险和风险,坚持为当地贫穷的人救助,在这样一个脏乱的条件里,他的勇气确实难得可贵,他的行为确实令人憧憬。医生作为一个备受尊重的职业,在国外拥有很好的待遇,无论是医院还是病人,他们都会体谅医生。而保罗确实称得上这样的对待,他放弃了高薪水的工作,转而为了自己的目标“将现代医学带给最需要的人。”

翻过一山,又是一山,在行医的过程中,保罗·法默面临的困难也是一个又一个。没有家人陪伴,没有基本补给的生活,当保罗·法默克服这些后,又发现没有资金和投资,没有足够的经费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械。他不得不各地奔走,寻找投资,拜访公益组织和国际社会,寻求世界卫生组织和银行的帮助,为他的救助工作提供金钱。在保罗•法默医生的世界里,他做的就是医生的天职,只不过这些人是被上帝忘记的人。当人们称他为“圣人”时,他回应“我觉得我要更加忘我的去工作,因为做圣人是一件大事。”

世界的悲惨远不止海地一个地方,无论在亚洲,非洲,南美,甚至在欧美,都有大量的人们饱受生活的困苦,世界不断地进步,人类不断的创造财富,但往往忽略了这些还处在悲惨世界的孤儿。也许保罗医生的做法会得到强烈的推崇和号召,但真的又会有多少人会支援前往这些落后的国家?保罗的做法不仅仅是为了帮助那些穷人治病,他带给我们更大意义的东西是,生活的悲惨到处都有,当你打破你面前的恶魔,还有下一个障碍摆在前方。

保罗医生选择了用我牺牲的方式去拯救那些贫穷者、被压迫者、被忽视者。我不鼓吹每个人奉献自己的方式去拯救别人,这需要很大的专业性和储备,我只想说,我们做不到保罗那么伟大,但我们起码做好本分,坚持下来。生活带我们的痛苦远没有保罗经历的那么沉重,我们唯有不断坚持,感受勇气和爱的力量,创造不平凡的事,就够了。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读后感(四):这是一本让人感动的书,充满惊奇,也让人怀抱希望。

你要做的,唯有不断前行,步履不停。

翻开序言,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大家都有活着的目标,都有超越小我的追求,我们的人生就会更加丰富。”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有一瞬间的迷茫,这么多年,我的目标似乎就是活着,追求的是更好地活着,似乎我并没有更远大的目标,所以,我带着好奇心翻开这本书的正文,迫不及待的想了解病人口中“那家伙真是一个的圣人。”的这样一个人,是真的存在这样的人吗?

在保罗•法默医生的世界里,他的生活可以用海地一句谚语来概括“越过一山,又是一山。——当你处理好一个问题,拎一个问题也旋即出现。你要做的,唯有不断前行,步履不停。”

他的一生都在奔走于世界各地,不屈不挠地为穷人的医疗谋福利,虽然他很爱自己的爱人和孩子,但是却依然选择和他们聚少离多,一年中有四个月在波士顿教书、看病,其他的时间则往返于世界各地,坚持每天和自己的家人通话,在毫无投资、家人不在身边、没有热水、每天的睡眠少于四个小时的环境中,他坦承:“我睡不着,因为总有人在等候治疗,这一点让我受不了。”看到这里,我也忍不住的说,这家伙真的一个圣人啊,在如今的社会,就是有很多对世界上的金钱和医药分配现状感到安心的人,而对于穷苦地区的人毫不关心,偶尔捐献自己的爱心,对于像海地这样的贫苦地区来说真的是杯水车薪,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改变这样的大环境;同时也有很多选择名利双收的医生,只有很少一部分医生选择另一条治病救人的道路,像保罗•法默一样,他治愈的不仅仅是病人被病痛折磨的驱壳,拯救的还有他们的贫穷,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不平等待遇,他希望可以从根本上给予他们救赎。在人们赋予他“圣人”时,他也是这样回复的:“人们称我为圣人,我觉得我要更加忘我的去工作,因为做圣人是一件大事。” (People call me a saint and I think, I have to work harder. Because a saint would be a great thing to be.)有的人会被这样的光环迷了眼,但是这光环却成了保罗•法默继续前进的动力,促使他越过了一山又一山。使“健康伙伴”让更多人的人知道,它需要更多的人共同参与,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医疗服务的权利。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有点枯燥,但是读下去,你会发现你会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为它着迷,作者特雷西•基德尔用他深厚的文化功底,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我们可以读懂的医学世界,让并不是医学专业的我也为法默构建的医学世界着迷。

为了证明真的有“真是个圣人”——保罗•法默的存在,作者用非常客观的角度,带领我们一起走进保罗•法默的世界,很少带有他的个人情感,而我也确实感受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法默,读完一本书,像陪着法默一起在海地,翻过了一山,又是一山。

似乎,眼前的一些迷雾也渐渐的散开了,就是这么神奇,虽然我并不能像法默一样在医学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我可以在我现在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不断前行,追求更高的自我,这个世界依然是我们想象中那个温暖的世界,依然,爱着我们。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读后感(五):这世界不够好,但总有人在让它变得更好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保罗·法默医生,书中叙述的是保罗·法默医生在海地和贫困地区行医的事迹。刚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就跑去百度这位医生,却发现网上关于他的信息并不是很多。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够引起更多人对他的关注,也能够有更多人来投身他的事业当中吧。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是海地的一句谚语,我想大致意思就是克服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吧。说起海地,这是一个是非之地,这个小小的国家,存在了太多贫穷、饥饿、病毒,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而保罗·法默却一次又一次来到这里,不惜一切在这里驻扎。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勇气和魄力。在国外医生是一个高薪并且受人尊重的职业,但是这样身为医者的保罗·法默却抛弃了舒适的医院、高薪的条件,去到了世界上最脏乱的地方,他把先进的医学技术和服务带到了最需要的地方。他在这本书的中文版序言中说:要把现代医学带给那些最需要的人。我想这是他一直坚持的理由和前进的动力,当然,这也应当成为更多行医者们的奋斗方向。

作者曾向法默医生提出过疑问,为什么肯吃这些苦,过这种睡眠不足、毫无投资、没有家人陪伴、没有热水的生活呢?法默的回答发人深省:一个人有所牺牲时,若非出于自愿,就是在试着减轻心里的不安。举例来说,如果我采取某些步骤,成为一个专为贫民看病的医生,可能会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牺牲,也可能有人认为我是在摆平心中的矛盾。在一个付不起诊疗费的地方推销我的服务,让我觉得矛盾。你也可以对那种事感觉矛盾,因为你应该觉得矛盾。逗点(即混蛋)。这段话看起来有几分拗口,仔细品味,会发现蕴含着极深刻的道理。

刚开始读这本书觉得法默医生是一个很无私的人,距离自己很远,但是当你跟随作者的笔尖深入了解他之后,就会发现他的所作所为、成长经历,又好像是自己身边的人,很有趣。正应了作者在序言中说的话,如何让读这本书的人相信有这样一个人的存在?所以我选择把自己也写到这本书里来。我在这本书中真切体会到了遇见这样一个和我们凡夫俗子境界差距太大的人,是怎样一种体验。虽然没有像作者那样跟随法默医生满世界跑,但是单是这些真切的文字,就让人能够有所体悟。

作者用他的视角来描述法默医生的经历,他想更客观、真实的向我们展现这个人物。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确看到了客观,作者也没有过多个人情感掺杂,只是用他的触角来告诉我们这个人经历了什么。

也许是因为这本书是一本外国作品的缘故,读上去没有那么舒爽,再加上里面有一些社会背景、医学背景的缘故,有点枯燥,但是当你读了一部分会发现,这本书已经让你着迷。

有患者称法默医生为真是一个的圣人。的确,他是一个平凡的圣人。他在二十三岁的时候就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同时也鼓励了我们都要有活着的目标,有超越小我的追求,因为只有追求我们的人生就会有动力,才会更加丰富。

法默医生的行动,是海地谚语“越过一山,又有一山”D è y è m ò n g e n m ò n的真实写照——当你处理好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也旋即出现。你要做的,唯有不断前行,步履不停。我想我们也需要如此。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会是一本让人重拾信心的书,让人们相信在这个日渐冷漠的世界,一个人的举动,就会成为一代人的希望。我相信这是一本会让你感动,让你温暖的书。翻开它,感受它带给你的力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