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学讲稿读后感精选

文学讲稿读后感精选

《文学讲稿》是一本由[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4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讲稿》读后感(一):纳博科夫文学讲稿

我先坦白一下,其实这本书我没看完,但是我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我决定不看完。最后一节的"尤利西斯"对我来说确实有点难度,也是看到了一部分就停止了,不过前面的几乎每个部分印象都很深,不知道是原著比较对我胃口还是比较喜欢分析。这本书我看了超久,我甚至记不起第一次拿起这本书是什么时候的事了,估计得有几个月吧。刚刚看完的时候,我一直感觉书的内容稍显枯燥, 可能是因为比较像课堂笔记,比较死板,小汪还是比较喜欢作者带有商量的语气和读者对话,不过这本身既是讲稿,小汪就当是来受教育的吧

《文学讲稿》读后感(二):讲文学与写作融合在一起

10《文学讲稿》曾经读过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全集,当时被他作品的创新性震惊了。在读文学讲稿时看到纳博科夫对文本分析的执念,才明白他的短片小说为什么会这么精致。在同时期我也阅读了茨威格的《三大师传》,两本书的文风迥然不同。茨威格语言优美内容动人且富有激情,读者完全就是在欣赏作者茨威格一个人的精彩演出。而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则枯燥晦涩的多了。两本书的一个重要交叉点是对狄更斯的评价。茨威格在人文社会的角度对狄更斯作出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其作品对英国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为狄更斯的小说,使得英国成为唯一一个没有发生激烈革命的国家。在狄更斯的小说里,虽然有各种恶与灾难,然而每个角色永远不会逾越绅士的品格。狄更斯在小说里不仅揭露社会的阴暗面还鼓励唤醒普通工薪阶层的善良。通过故事使人们更关心那些受苦无助的儿童。在纳博科夫对《荒凉山庄》的分析里,没有介绍这么宏观的社会背景,而是对小说里雾,泥巴,儿童,笼子里的鸟进行联想,对故事结构情节推动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这些精致的分析虽然枯燥却是引人入胜的,同茨威格的相比,纳博科夫是在授人以渔,不仅教人怎么读书,对写作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指导。

《文学讲稿》读后感(三):学习成为优秀读者

2022-8/50 | 1.27-1.30

今年的读书计划是多读一些文学经典,大作家的文学评论也是其中很感兴趣的一类。本月读了毛姆的解读就觉得醍醐灌顶,这本纳博科夫在康奈尔等名校的授课讲稿为基础的书,更是专业级水准。

这本33万字的严肃文学解读了欧洲七位大师级作家与他们的名著,大量的原著段落引用,跟着作者欣赏完各种名场面,读这书就跟看完七本名著一样。他解剖天才作家们的文学结构、风格与写作手法,不仅告诉我们什么是优秀作家,也教我们如何成为一个优秀读者。读完这七部名著再来读一遍就更棒。

看这类书不可避免要觉得自己浅薄,当然精疲力尽读完又觉得自己又提高了一点。就如纳博科夫教给我们的——去培养阅读大师作品的乐趣的能力;去感受艺术满足的颤栗;去体验在任何思想或情感领域里的激情……感受生活中美好的能力。

豆瓣评分9.1分,我8.8分,推荐给文学爱好者。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排版与手感真是喜欢极了。

《文学讲稿》读后感(四):如何品读文学作品?

纳博科夫作为一个作家在解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肯定有他特别的品味和鉴赏力。我主要看了他对《包法利夫人》和《变形记》的解读(以及一点文学艺术与常识)。在讲《包法利夫人》的时候,他会阐述作者的写作背景,作品中的大事件,会去品味特定的词汇,解读人物的性格和特质。在这个过程中引用大段的原文特别分析了福楼拜使用的两种手法——多声部配合主题以及结构式转换。在介绍《变形记》的时候,他讲到了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还对是不是甲虫做了一番探析。接着,作者开始分析小说的结构,把每一章分为几个场景。在解读的过程中,纳博科夫会联系他所想到的内容,比如看到卡夫卡提到音乐时,他会提到他所指的音乐是什么,卡夫卡的音乐观是什么,由此理解卡夫卡这句话的意思。最后纳博科夫。你接了三个重要的主题,第一个是数字三,第二个是门,第三个是家庭近况的盛衰,家族成员的状态与格里高尔的状态之间微妙的平衡。

粗粗的看了两章节的内容,我感觉文学创作是一个非常需要灵感直觉的事业,这种品质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陶冶的过程。纳博科夫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也是基于他大量的积累以及敏锐的洞见和想象力之上。这让我觉得文学专业的课程必须要培养鉴赏力,而且不仅仅是文学外部研究的鉴赏(我不认为那是真正的鉴赏),必须是文学内部的鉴赏,这种培养是非常困难的,我们需要肉身在场去感受真正的作家是是如何阅读文本欣赏文学作品的,他们讲授的内容可能只是我们学习的一小部分,他们的神态动作语气以及整个气质都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浸染,否则正如这部已经变成文本的讲稿一样,我们无法从中真正的感受到纳博科夫对文学的热爱和审美,因为文学本身就是感性的,需要感受。

《文学讲稿》读后感(五):文学的风格之美

美国康奈尔大学,一个秃头老师手持一根教鞭,敲了几下黑板:“风格!风格!风格!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这个名叫纳博科夫的秃子带上了手套,拿起了手术刀:“现在,解剖课正式开始。”

学生们面前一排站着几头牛,如果不仔细看的话,每头牛都长得差不了多少,都是一个鼻子两只眼,一条尾巴四条腿。区别不过是牛皮肤的眼色、背上的花纹或是个头的大小。

讲台下的学生们程度参差不齐,有些人的足迹遍布全球,早就见过各式各样的牛,吃过各种滋味的牛肉;而有些人只见过图画或者照片里的牛,别说吃过牛肉了,连牛跑都没见过。有的人虽然吃过牛肉,然而只懂得生物学的界门纲目科属种,拉丁名字背得滚瓜烂熟,却不懂得品味。

“你们以为牛是什么?是产奶的吗?是供肉的吗?是制皮的吗?不,你们错了,它们的美妙的滋味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靠你们的直觉才能感受到。”

《曼斯菲尔德庄园》、《荒凉山庄》、《包法利夫人》、《化身博士》、《去斯万家那边》、《变形记》和《尤利西斯》就是纳博科夫手术刀下的七头牛,他将其一一剥皮拆骨,如同庖丁解牛,将这些名著进行了解剖,试图告诉人们经典文学作品的的风格、主题或影响。手到之处,筋骨皮迎刃而解,弥漫着音律之美。

纳博科夫会从这些解剖过的部分中,时不时拿起一块或几块,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他也会例举作者的不同风格,例如奥斯汀和狄更斯,虽然同为英国作家,但读者们总能一眼分辨出他们的文字。这就是作者的风格在起作用,风格是一个作者的习惯,是区别于其他作者的特殊手法。

不通的风格塑造了不同的美。

美感,希望自己老后有一头长发的纳博科夫失去了他的头发,也失去了发型之美。但他始终强调的是那些文学作品的美学意义,而非社会意义,他反对对文学作品的过度解读。《包法利夫人》被誉为现实主义题材,然而书中不合逻辑之处比比皆是:年轻的丈夫从来不会发现妻子的奸情?即使妻子精彩半夜不在床上?一个胆小的孩子会在深夜独自跑到坟地?一个马术生疏的妇女可以骑马狂奔?

纠结于此的读者无法理解小说都是虚构的,是一个有着自己的逻辑、自己的规律、和自己的例外的世界,是作家创作的想象世界。文学能唤起读者的感官印象,能通过文字感受到真实的美景,能看到栩栩如生的人物。过于执着逻辑和现实,是缺乏想象力的表现。

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是帮助人们称为更好的读者,他在解读《追忆似水年华》时说到,看不下普鲁斯特的大部头的读者都是过于粗浅的读者(不幸我也是其中之一),看得时候估计会感到无比乏味,哈欠连天,无法读完。实际上有很多粗浅的读者,并不会考虑文学之美,那种不需要逻辑思维,只需要用心感受的美。有人甚至要求文学必须"三观正确",怒斥茨威格《陌生女人的来信》三观不正,毫无价值。

文学家是艺术家,文学作品是艺术品。虽然纳博科夫认为思想无用有些偏激,但是文学之美的另一个维度确如他所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