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士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士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士人》是一本由何立明著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3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士人》读后感(一):《中国士人》上了微信阅读~

清华国学院 (陈丹青 画)

总体上看,人类社会知识及知识的态度大概分两种:一种是一切荣耀归于上帝;一种是任何真理都要经过理性天平的衡量。

“独立思维和自由意识,这是作家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早上起来,阳光明媚灿烂。想起了一位女生的诗句,写给追求者的拒绝信,这样说道——“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你那翻滚的心该平静了吧?”

《中国士人》读后感(二):《中国士人》学生结课报告(之一)

何岳结课报告:关于中国士人的感想

当初选这门课时,因为这门课的名字叫做“中国士人:历史节点上风流人物和奇瓌事迹”,“风流人物”、“中国士人”、“奇瓌”、“士人”这些词,让我产生了一种我可以听故事,还能了解一些历史的预盼。

预感果然没错,听到了我想要听的的故事。不仅仅是历史故事,虽然只和士人故事有关,还有老师的评价和引申。这样的讲课方式不会使人过于枯燥。因为是和历史有关,一般这样年龄的老师上课会过于传统、严厉。但是何老师不是,他愿意和我们分享,脸色也不严厉,会笑眯眯的。有时会涉及到俚语粗话,但老师不会像其他同龄的老师一样去避免,是该怎么说就怎么说。老实说,现在我们都是大学生,懂得了这些,可以避免会显得刻意。这是老师的特性,就喜欢老师这一点。而这一特性也在老师的书中有体现,书中引用经典型的句子时,也有着老师概括性的当代汉语的解说,使得读者能够比较轻松地吸取历史知识。

这门课讲的是“中国士人”,是从殷商西周的士人缘起开说,介绍了中国士人由缘起到发展,再到消亡的故事。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士人。对于“士”、“士大夫”、“士族”、“士绅”、“绅商”等这些耳熟能详,但具体定义又众说纷纭。这些概念,由老师写的《中国士人》这本书给予了清晰明了的说明,老师又把这些口头讲给我们听。

老师的书的感觉也是有别于同类书。老师讲课是不会照本宣科地跟着Word投影上的顺序来讲、念,写的书也一样。书中不会根据每一位士人的前后经历的顺序来写,而是提挈式地有个标题。在讲述历代士人时,不是罗列每一个士人的故事,而是揭示士人与古代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士人在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那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书中的文句也很具有特色。因此,避免了很多历史读物的八股味道。

通过老师的书,老师的讲解,中国历史上的士人即使离我们有着时间的距离,但似乎离我们也并不遥远了。我们知道了它们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思想意识,社会活动和历史作用。他们的抱负与遭遇,追求与才识,供给与罪恶。一切都展现在我们眼前。不管身前的他们是怎样的为人,我们或许都能够理解他们。

这门课虽然讲的是历史,但是它讲的又是故事。我们在故事中了解历史,在历史中收获成长。正因为有了先贤的探索、积累,后世的我们才能有着为人处世的准备、渊博知识的吸收。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有一位选手,她喜爱诗词,喜爱某位诗人。她说她从这位诗人的诗里看出了这位诗人的性格、爱好等等。(从中国士人课中,)在其他人眼里去探索是枯燥的吧,但是耐住了枯燥,看见的却是一段段奇妙的人生。

何岳(数字媒体技术17206) 2019年6月17日

《中国士人》读后感(三):《中国士人》学生结课报告(之二)

康佳结课报告:关于中国士人的感想

这学期,很荣幸地选修了《中国士人:历史节点上的风流人物和奇瓌事迹》这一选修课。起初仅仅是想要听一些有趣的历史事件,了解一些传奇人物的事迹,但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收益比期初的目的多多了。

开始,老师便带来了与我思维不相符的知识。起初,我一直认为对中国士人的评价应是非褒即贬的。但在老师的授课中,其中的一个例子严光,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是认为其是高杰不畏皇权之士。但朱元璋曾专门写文批判严光,认为其对时局国事不闻不问,一是不报君恩,二是不恤民情。但在青年毛泽东,却认为其有不屈帝力之高尚情操,且也出无形之力,以以身作则的方式来做事。但中年时期的毛泽东,又再一次评价严光虽为传教之人,但不做具体事,并不是完美之人。这让我明白了,对于中国士人或中国历史事件的评价,应从多个角度出发,且结合当时实际;对于不同的历史评价,也应有自己的判断。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则是讲课中老师说母亲在家庭中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如居士王维。这也让我懂得了家学、家教、家风的重要性。若一个家族形成了自己的家族文化,那这种文化会贯穿于家族大部分子弟的一生。博陵崔姓在在唐代经久不衰,经久不衰地流布,是因其以儒家经学为主,并且学识全方位布局,亦懂得与时俱进。家庭教育需要良好的构成传统,终身教育是家族传衍的内在动力。当时的世族注重家族整体文化素养的培养,并且让人惊异的是,家族女子与男子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力。再谈回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历史上著名士人亦有不少在青少年时期备受女性温柔知性呵护的例子,如王维。这对养成仁慈之心,出仕后善待民物,有不可或缺的助益。当今社会,提倡素质教育,其中有一大重点即是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亦是非常重要,家长的不礼貌无文明行为可能会深深影响其孩子,最终带来社会负面影响。

在“中国士人”这一个课程上,我最喜欢的朝代可能便是宋代了。虽然初中的学习中,宋代留给我们的印象是战争和衰弱,但在这个课堂上,我对宋代有了些新看法。当进入了宋代,选官制度已经完备。从平民士人中选拔人才已经成为了国家体制,平明出身的士大夫官僚作为一个阶层、一种势力,已还活跃于政治舞台之上。并且当时士人以天下为己任,展现了巨大的奉献精神。除此之外,课程中提到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如嵇康、韩愈。在此课后,韩愈在我心中是思想及其先进的人,在当时时代,新科老师是被旧士大夫看不起的时代,他写下了《师说》,称老师为传道受业解惑之人,提出了士人要谋生也要谋权。韩愈肯定了士人的欲望。

起初,选择这一选修课,即是出于想听一些故事,并没有失望。在这课堂中,听到了许多关于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一些士人,了解了士人们的知识、思想和信仰,及其背景,懂得了儒释道文化对当时士人的影响。唐朝的佛学对唐朝士人有深远的影响,宋朝士人也带有理学的特征。亦明白了家庭教育,也是一种宗法文化影响,和对家庭儿女教育的影响。当今,对历史上中国士人的评价有正负两面,有贬有褒,若我们想评价历史上的某一个士人,则应了解各方面并作出客观评价。

所谓“士人”,不是仅指历史上的名人或圣贤,他或许一些行为并不符合当代人的价值取向,但在“士人历史”中却是一定有的存在理由。“士人”不仅仅是一个个人,亦是一个个时代的折射和反映。

康佳(英语17202) 2019年6月17日

《中国士人》读后感(四):《中国士人》一书在MIT海顿人文和科学图书馆上架了~

2017年6月,我抵达波斯顿,受邀参加麻神理工学院(MIT)毕业典礼。

入席卡

借抵临毕业典礼活动,置身麻省期间的机会,托该校历史哲学学院吕蓓卡(Rebca)同学转赠,赠与给了海顿人文科学图书馆本人从国内带去的N本《中国士人》专著。

Rebca的告知邮件

你好,我一心想通过电子邮件快速传递丹尼尔叔叔书籍的消息。我今天去麻省理工学院捐赠了这些书。 其中两本书目前正在麻省理工学院最大的图书馆(海登科学与人文图书馆)进行图书馆收藏。 我附上了几张照片,其中一张是图书馆员说,手上这本书可能是最先处理完入库手续的一本书。 如果他们需要额外的信息,我也给图书管理员你的电子邮件地址。

第三本书正在进一步由图书馆捐赠给麻省理工学院全球研究和语言部门的中文部门负责人。 值班的图书馆员说,她认为在海登科学与人文图书馆这里存有一本,比三本都放在这里更好。这样,三本书都可以全部被使用和曝光。

最后,我希望你到现在还继续有一个美好的夏天。 Rebca

“图书馆员说,手上这本书可能是最先处理完入库手续的一本书......”

跻身MIT书架

从照片,可以知道麻省海登人文科学图书馆馆架上,摆的是什么类型的中文书籍。“在海登科学与人文图书馆这里存有一本,比三本都放在这里更好。这样,三本书都可以全部被使用和曝光......”

借阅处,......

“希望你到现在还继续有一个美好的夏天”!

《中国士人》读后感(五):《中国士人》一书的可读之处

1.

《中国士人》一书揽括了自春秋至清末的中国士人形象历史。书中对人们耳目能详的中国士人形象,追寻了其产生的人格历史和文化原因。对中国士人的知识、思想和信仰的考察,有一些新思路、新提法,并较深入恰切的新角度回答了一些常见问题,眼光新颖,启发思考。

比如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十分看重读书和读书人?历史上看,这与周代“文治胜过武功”的文化特质有关,也与春秋礼崩乐坏社会有关。那些没落的贵族子弟和社会地位低下的富裕者,通过读书转型,重新找到社会高位这个读书人起源。看重读书人也跟读书发挥的功能有关,一是认为读书能改变人的气质,春秋教育自王宫贵族礼知识失诸野而来,仿其形制,读书偏重心性道德修养;二是读书能培养高等人(精神贵族),培养治国理政的通博君子,最终学而优则仕。所以读书人的主流知识儒学,就是一门政治伦理学,为收拾烂坏人心,为克己复礼,为恢复天下大同,儒家走的是上层精英路线,采用的是改造人心、教化社会的大谋略。儒家治国以德,治博雅之士是为了治礼仪之邦。好统治源自好官员,好官员源自好人品,好人品源自好心性,读书可以修心养性,改变一个人的道德品性,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所以,中国古代读书做学问,目的是做士大夫乃至做圣贤。这是读书的具体目标和最高目标,以垂范社会。因为诗书礼仪,故称为“人文”。因为道德仁艺,故称为“文化”。因其高明,因其境界,因其灿烂,因其悠久,故称之为“文明”。中国古代读书人做官、做士大夫是为了王道政治、为了大同社会理想。这个映射了自周以来“文治胜于武功”的治国安邦传统。

《中国士人》还提出一些有意思的问题。如,古代一个士人的力量从何处来?力量来自春秋时为报知遇之恩,宋以后发展为报君恩。这跟中国宗法文化中形成的归属感和耻感文化强调荣誉感,二者合成士为知己者死的义之信念有关。具体说,士人是有知识,无“恒产”的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背后,士人力量唯有文化提供。这个文化主要是儒家圣贤文化,心性文化,古代士人高大的人格和安身立命事迹形象,几乎全部依赖于心性意志和崇高理念——道。儒家根本上是一个信念诚挚的政治运动,在专制王权下,道的实施必然是借助、依附王权,转而为王权服务,从中改造王权。所以,士人文化跟王权文化是一体两面,这是中国古代士人的幸与不幸。还有有意思的问题,又如中国人自古重气节,一个人的气节从何而来?根子还是在人格意志,来自守得住失败,耐得住寂寞。这也反映了孔孟原始儒家以大丈夫人格论英雄的文化传统(不似宋以后以道义论英雄)。此类有意思的问题有很多,意在说明古代读书人做学问都是为了做人。即君子人格砥砺精神,圣贤知识展示意义,依附王权建功立业。古代士人的极品,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国士人知识的实质,是宇宙论的构造完全从属于对于人性论的构造,而人性论的构造又完全从属于理学政治实践的需要;影响到今天中国知识结构比例不协调,文科知识发达而自然科学知识不足。中国士人精神很崇高和伟大,但到了清末却龙生跳蚤,一地鸡毛,中国士人随着朝代的消亡而消亡。

2.

《中国士人》这本书主体是一系列代表性士人,以其为例讲士人历史。有特色的是,注意到了交代政治文化,乃至心理的背景和依据,讲起来新颖生动而又说服力。如从一个平民如何取得尊严的角度考察韩愈,既交代了庶士韩愈立身扬名不同于以往朝代士人的路径,也说明了为什么哭穷、高举“师说”大旗和搞古文运动的动机,从中展现的才与情。这样比较立体地发掘韩愈特殊人格,过去似乎没有过。再如,谈论清末状元张謇,不是关注古老的状元之路,也不是关注他地方自治成就和政绩,而是关注张謇为什么对地方自治产生了旨趣,关注张謇为什么中年(41岁)以后才开始形成实业兴趣,(58岁)才倾心全力打造地方自治的志趣。他办实业促进地方自治的旨趣和志趣,在以往士人历史(比如明末绅商一体的士人现象)中为什么是没有的。张謇为什么会产生现代转向,这个转向的形成与经历,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关系。这些影响中,哪些要素起关键作用?如股份公司机制产生的制度力量,日本考察受到的冲击等,从中说明中国士人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3.

诸如此类,还有一些新颖的视角和颠覆性的提法。如,说孟子“历史没有孟子,思想史会寂寞”,战国策士“不辨真理,只辩输赢”,汉儒是“皇权政治的立法者和阐释者”,李膺“反对党的首领”,冯道“士人的第三条出路”,苏轼“把品性作为生命”,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是其高贵生动处,吕大均村规民约以宗族看护“民间社会”,王阳明“高贵的精神胜利法”,徐光启开启了与接西学“中国化”策略,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中国现代转型“内生动力”,状元实业家张謇据利润不“勤王”等。这些不能说是结论,但提供了讨论的话题。

总之,《中国士人》是一本以传统士人人品为中心和一本有历史思想,观点益智的通俗历史文化阅读文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