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长物01:食器之味读后感摘抄

长物01:食器之味读后感摘抄

《长物01:食器之味》是一本由黄磊 主编著作,黄小厨·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017-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物01:食器之味》读后感(一):食器之美,在于生命

文/初晓

最近,黄磊主演的《深夜食堂》开播,于深夜中看这个电视剧,便被其中的美食所吸引,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好饿”。不过说起黄磊,让人记忆深刻的便是他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对于美食的研究,那时的他还不算会做菜,做出来的菜具体什么滋味我就更不知了。但我想黄磊大致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研究美食了。

《长物01:食器之味》读后感(二):用有生命力的食器,去发现日常之美

前不久在海外旅行的时候,有个午夜,突然念起遥远家中那个从京都带回的陶瓷杯,那感觉想牵挂着一只小动物,用它装咖啡的时候,会觉得咖啡特别好喝,觉得心里有种牢固的东西在生根发芽。

曾因为四处漂泊对物的执念极少,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却慢慢体味到了好物的生命力——那是一种轻盈却有力的生活质感。

《长物01:食器之味》读后感(三):器物之美

《长物01:食器之味》这本书关注的是我们每日的餐桌上的日常美学,书中讲了中食器的进化史,从青铜时代讲起,到大唐的金银食器,又到元明清的瓷器之精美,无不囊括其中,使读者了解到食器的发展历史,功用与审美的历史演进。书中还有日本陶艺作家与作品的寻访地图;北欧中古器、复刻品的采买指南;西洋古董瓷器的收藏和使用之道。

日本的美食家鲁山人说过:“食器是料理的霓裳!”一道完整的菜肴不仅在它的味道上的鲜美,还在与是否配上精美绝伦的食器摆盘。因为有了食器的衬托,才会让我们有品尝的欲望。书中有对日本匠人的访谈和叙述,这些匠人对食器的热爱,是很朴实的,同时又接近于自然,接近于自己对信仰虔诚。无论从一双小小的大漆筷子,匠人们都要刷上几十遍天然树胶漆,绝不会省略一道工序来减少成本。

《长物01:食器之味》读后感(四):美食与美器

金庸的著作里,偏爱《笑傲江湖》。这本书里,角色性格分明,情节有趣。现在类似作品多了,作为始作俑者,堪称佳作。

在《笑傲江湖》里,有一个角色给人很深的印象,此人叫祖千秋。之所以想到他,是因为看到了这本书《长物01:食器之味》。

为了令狐冲的病,江湖人伤透了脑筋。祖千秋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应和令狐冲酒鬼这一特点,他拿出了一套别具特色的酒杯。

这位老哥,可算是深得食器之味。到什么程度?

“饮酒须得讲究酒具,喝甚么酒,便用甚么酒杯。喝汾酒当用玉杯,唐人有诗云:‘玉碗盛来琥珀光。’可见玉碗玉杯,能增酒色。”。。。“饮这坛梨花酒呢?那该当用翡翠杯。白乐天杭州春望诗云:‘红袖织绫夸柿叶,青旗沽酒趁梨花。’。。。“这一坛关外白酒,酒味是极好的,只可惜少了一股芳冽之气,最好是用犀角杯盛之而饮,那就醇美无比,””。。。

不一一列举。见了酒器,便有浮一大觞之欲。

在连接了世界的每个角落,中国,一直是以美食之国而著称。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国的美食,还需配着美器。我们没有对此特别的注意,因为越是普遍的地方,大家越是不在意。

请问你,有没有想到,我们在考古过程中,都挖出了什么东西?

青铜器!

唐三彩!

瓷器!

这些是什么?其实,都是古代的食器。

《长物01:食器之味》读后感(五):食器的仪式感

我国当代画家兼作家吴湘云曾如是概括了我国博物馆的神髓:“在中国的博物馆,我们看不到神的雕像,看不到太多宗教的痕迹,只是以连续的生活场景、生活的器物来铺陈文明。”

所谓生活的烟火气,便来源于锅碗瓢盆中洗手做羹汤的情致。当饮食的意义不止于生存,吃货的境界亦不断提升,食物追求味蕾之享受,而食器则代表了感官之品位,体现了生活之况味。

没有情怀、没有故事的食器,只能被称之为餐具。从餐具到食器,可视作饮食文化的进化,也是一种态度的酝酿,只有对生活热爱甚至痴迷的人,才可能对食器之细节与审美津津乐道。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得一合意的食器,并用心地用它,不失为一种生活的仪式感。

如果错过了这本黄大厨主编的《长物:食器之味》,也许同样错过了这样一个优雅的世界。对于食器的重视,对于中华文化而言可谓“古已有之”,甚至达到了“食器即礼仪”的境界。当阅读在书中呈现的中华食器之历史时,确如走进了一座博物馆的展厅:唐的豪迈奢华孕育于唐瓷的“金樽清酒,玉盘争馐”之中,在宋代,器物的气质则化作了“清雅为珍,简淡为高”的朴素之美,而到了元明清三代,食器同样风格各异,元代器物粗豪大气,如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之酣畅淋漓;明朝则发明了“提盆”(饭盒),颇有闲庭信步的郊游之风;清朝的食器则雍容繁复,奢华到极致。一个朝代的食器,彰显了一个朝代的秉性,深深地烙下了时代的印记。

食器中所散发出的仪式感,不仅宏大为时代缩影,亦能细微至庸常生活。一蔬一饭,一瓢饮,如若配上了适宜又美丽的食器,可谓幸事矣。如日本艺术家柳宗理所言:“过去人们对物品怀着亲切眷恋的感情,或许是器物本身的美好之故。若是经过自己的思虑选择了所喜爱的、恰如其分的器物,也许是能做到‘岁岁常相见’而‘相看两不厌’的。”正式场合的盛器代表了生活的深度,而日常所用的食器,则囊括了生活的本质。每个人用不用的方式把玩与体验食器,有人使用、有人欣赏、有人用匠心制造,每一种与食器的互动,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在《食器之味》中,我最喜欢其中对于日本匠人的访谈,他们对食器的热爱,很朴实,同时又接近信仰。无印良品的著名设计师三谷龙二曾如是说:“在我看来,真实生活的轮廓,其实是模糊而松弛的”,与日常没有距离,使用时也不会过分紧张,却兼有顺手、牢固、美感之属性,才是美好食器应有的模样。“生活中慢慢拾起并关注到器物所带来的满足与感动,通过一件称心的器物,连接起人与物之间微妙的情感,会带领自己过好平凡的每一天。”特别欣赏赤木明登的态度:说器具能够改变世界也许夸张,但足以让生活更丰富,至少让食物更美味。

这大抵便是食器的意义,是食物之归宿,亦是生活之气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