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古典诗的现代性》经典读后感有感

《古典诗的现代性》经典读后感有感

《古典诗的现代性》是一本由江弱水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32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典诗的现代性》读后感(一):用欧美名牌钥匙打开描金白铜锁

东西方诗歌根底相通,几乎所有中国古典诗歌自己的现象和理论,在西方理论中都能找到对应的特征和表述。

大胆地完全运用西方诗歌和文艺理论分析中国古典诗歌,前人频有高见。本书作者对波德莱尔、艾略特、罗兰巴特等西方文艺理论十分熟稔,其独创性在于指出这些专家前辈往往专营一家一派以致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忽略了具体某诗家个人风格背后的源流和传统。叶嘉莹推崇老杜“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的现代性,却不知这种现代性早在鲍照“花红面似,草绿衫同”,在江淹“意夺神骇,心折骨惊”中已经达到自觉。

作者认为,以少陵、长吉、义山、清真、白石、梦窗为代表(与此对立的则是以渊明、太白、乐天、元稹、东坡、稼轩的古典派),每一位诗人都具有某种现代性:颓加荡(decadence )、讹而新、断续性、互文性、独白。这些现代性特征不是偶然地出现在各个诗人作品中,相反,是这些诗人处于一道汇聚了现代性的文字传统中。得益于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这一传统肇事于自觉求新求变的南朝。

在作者的论述中,作者一半的力气用于论证在“现代性”诗歌传统中的前后影响与继承,算得上成功(但对于李商隐对白居易的态度,作者认为李轻视白,但瞿退园以为,李也学白);另一半力气又重新落到对具体某位诗家作品现代性特征的解读,而在后边这一点上,内容每多重复,见解略少新意。

最后一章立论奇,认为新文化、五四干将的文学主张是反现代性的,因为五四主张重回文以载道的老路。但胡适说“言之有物”的“物”不是“道”;作者也承认,新文化干将是极厌恶桐城派的。我以为,五四文学主张并非强调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其实是要实现“文”与“质”的关系的调整。当然,胡适对近体诗的审美态度确实是走偏了。说到不用典,不对仗,不是反现代性,他就是反对近体诗歌。

20210516044

《古典诗的现代性》读后感(二):最细微处最可贵

第一次读江弱水的书,是《陆客台湾》,时值第一次入台自由行前夕,对这个选题感兴趣,但说了些什么,后来基本忘了。倒是上半年看《诗的八堂课》,甚为惊艳,才有了这本书的阅读。

《诗的八堂课》立论之新,解诗之妙,贯通古诗今诗中诗西洋诗的格局视野与气魄,都令人赞服。但那本书是课堂讲稿,课题选题的自由度高,体系性就有不足。而这本《古典诗的现代性》作为专著,体现了作者搭建体系的野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以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作为全文的理论支柱,有套用理论的嫌疑,很容易产生削足适履的弊端。

南朝宫体诗固然有文字的自觉,但比起后文的唐宋诗人,是否真具有现代性,个人不是很信服著者的论断。

从南朝文学到唐诗到宋词,著者想要拉出一条时间线,大概可以说史的自觉,但是单章一位诗人,又显出总体体量的不足,缺少群体的观照。

但本书绝对值得一读。这是本“深刻的片面”的作品,毫无陈词套语,扑面而来的清新之气。

贯通中西的视角,打破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文学等等的条条框框。这些人为割裂小车间,只是对机器化大生产时代的自适应而已,固然解决了信息爆炸的人力有时而穷,但如果以故步自封偏狭寡闻为代价,就得不偿失了。但可惜的是,这条路反而越走越隔离,研究古典文学的看不起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的看不起中国文学,比较文学的看不起外国文学,妥妥的一条鄙视链下来。而本书贯通中西、融汇古今的尝试,在方法上很有启发意义。

时时闪烁的精绝之见。如果说本书在理论的架构上瑕瑜互见,甚至力有未逮,那么作者的文本细读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这也是全书最大的亮点所在。比如对杜甫的《秋兴》八首的诠释,从冥想的气质、内倾的声音、音乐的思维、心理的逻辑等方面,揭示晚期杜诗与西方现代主义诗相通互应的特点。又比如对周邦彦的解读,指出其词以小说入词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叙事视角的切换,叙事语言的节制等等。对李贺的解读,见出音律和句式之“拗”,字词的独立,等等。基本上每篇都有让人耳目一新的解读。

这本书充分展现了一个诗人的直觉,和一个学者的功底(前者大概更为重要一些)。

《古典诗的现代性》读后感(三):浮光掠影,偏见忒多

【1】盲目把古典诗与西方理论比对,意义不大。「现代性」的内容远比作者分析的要广阔,而且更关键的是精神维度的区别,而非修辞术。此书里的几家,靠得上边的可能就二李,但本书的处理颇为粗糙简略,读完也不会有什么新的进益。这本书与作者的另外一本《诗的八堂课》一样,都属于才子文章,看一看,好像东西很多,中西标举,但仔细咂摸咂摸,真正称得上有心得的地方有几何?

【2】杜甫章。比《兵车行》一类于「新闻报道或时事短评」「记者系列专访」甚无谓。「三种声音」之说尤其方枘圆凿。都是为强行划分夔州为特殊阶段。P131-P132论变动词序,谓「对语言秩序的破坏」,举例「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给的理由是「现代主义诗语往往晦涩难懂,因为诗人遵守的是感觉逻辑,反映的是心理真实,倒未必是刻意地要在表层语言上去追求震惊效果,“语不惊人死不休”。」但中国诗中的炼字,跟现代主义诗歌语言可真的不是一回事。诸君试着比较葛晓音《杜诗艺术与辨体》一书中对这几句的分析——从五律一体的变化谈起,远比什么现代性不现代性来得强。

P212:

P214:

P219:

【3】李贺章。对韩愈、白居易的偏见就更明显了。为了本书主题,否定韩白也行,但得有点正当理由吧?反反复复说这两个人「说教」,「训导」。

P160「拿《秋怀诗》十一首与杜甫的《秋兴》八首相比,可见韩愈实在缺乏一种冲融的心怀,当然也就无暇去作情思的酝酿和含蓄的表达了。」

按:写《秋怀诗》的韩愈多少岁,写《秋兴》的杜甫多少岁?能这么比?

P165「白居易是在用低缓的语调说教,韩愈则高亢而急促。韩愈《答李翊书》云:“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可是我们得清楚,只有教训人的人才可能气盛的。」

按:槽点太多,无处下口。

按照同样的逻辑,我也可以说,韩愈重视一切生发之气,作为艺术灵感的来源,写日常,写险怪,审丑,这些是不是也可算是「现代性」?更何况,韩愈诗中一方面与外界对抗,产生极强的自我意识,但又有大量的自嘲乃至自我消解,川合康三称为「自我漫画化」(《终南山的变容》P192),这种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现代性」之一端?换上西方理论的武器,戴上「文以载道」的有色眼镜看韩退之,引两句周作人,就还是一种充满偏见的文学史观。

作者一方面极力推崇南朝文学之「新」,一方面极力贬低韩白,不太适当吧?韩白作为中唐两盟主,极力引导的「险」和「俗」,也是求新求变。玩「关公战秦琼」的游戏,没劲。

引几段川合康三《终南山的变容》作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