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枯荣镇》读后感锦集

《枯荣镇》是一本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北岳文艺出版社著作,39.80出版的433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6-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枯荣镇》读后感(一):值得反复深读的一本书!

读完《枯荣镇》,久久不能平静,尤其龚民儿子去世那个桥段,让我至今都无法回过神,写的淋漓尽致、把读者带到那个环境中,跟着书中人物痛彻心扉。

书中主人公的遭遇折射了当今创业者的不易与内心的挣扎,无形中看到了自己的身边朋友的影子。时而痛恨、时而感恩。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却留下了难以磨平的遗憾,我们每个人来到世上走一遭,最后无非是追求内心的那一份平静与安详......

《枯荣镇》读后感(二):有些沉重、有些虐心,耐人寻味,值得一看!

小说起先看题目只是觉得这名字并没有什么特别和引起人注意的。

尤其是看第一章的时候,还是觉得这个小说的内容都是千篇一律,并没有什么特殊。可耐心仔细看下去,整篇小说,除了关妙慈“写”的语言优美,其余都是以龚民的自述来描写,语言绝不优美,甚至带有粗俗,却给我最大的真实感。后面的情节时时刻刻揪着我的心,整个龚家几代人的命运,像是传奇,又是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小说里形形色色的人物,就是世间百态。龚家和洪家几代的恩怨纠葛,种什么因,终究会结什么果。一直以为,直到小说结局,那这个坏的泯灭人性的人依旧那么猖狂的活着,伤害着像“龚民”一样普通,没权没势的人。看着让人内心感到压抑,觉得生活就像一个茶具上摆满了杯具。

最钦佩的人物就是龚民的奶奶,这个在小说中连个名字都没有的人。一个活了一百岁的老人,就是近百年来中国发展最好的见证者,她一生跌宕起伏的经历,就是“活化石”。不论生活有什么困境,打碎了牙往肚里咽,不屈不挠,坚强的活下去。

让我最唏嘘不已就是小然的死,这个因为污染而咳嗽不止孩子,或者真该思考现在的我们留给后代是什么?他们连个干净的空气也无法拥有,他们的幸福就是“我过的比你好”,接受填鸭式的教育,怎么都让人觉得可悲。只是一个龚小然离去了,就怕有千千万万个龚小然出现。小说里的坏人太多了,让整个小说里全是灰暗色彩,洪家三代人,潘局,李肥硕,周副局等等,这些都是在金钱和权利面前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让人恨的咬牙切齿。他们就是社会的蛀虫!与他们相比,那个肥肥的色色的黄科长却让人又爱又恨,就像是古代那些劫富济贫的盗贼,盗亦有道啊。

最后借用小说里的原话,“咱一起期盼我们的家园阳光灿烂、和风拂面、政治清明、文化坦荡、人人讲理、诸事有章、早日实现美丽的中国梦!”

《枯荣镇》读后感(三):看破又如何

作者行安是我的老领导,一起工作时,他的激扬文字、滔滔辩才和纵横商场的睿智,一直让我们深深折服。世俗成功之下,却也能看到他渐渐弥漫而出的疲倦与不甘。这些,显然不是财富或是名利所能疗治。

三年前他闭关幽居,此后便鲜有消息。直到最近,才知他用一千个日夜写作了一本长篇小说,而且内容是横跨城乡、绵延七十年的严肃文学。初听我很诧异,作为一个算是读过几百本长篇的读者,我深知小说就是要讲故事,跟文字能力关系不太大;长篇不是短篇,即便平时写过几百篇、上千篇短文,也不能证明能写长篇;长篇不是个人见识的絮絮叨叨,即便你经历再传奇也不行。

长篇写作,对于作者来说,就是一次长征,也是一场战役,是对个人精神世界的一次强力搜刮,绝对是“三光政策”;同时,也是对生理的极端考验。一旦写作进入节奏,作者就像扑入海浪波涛之中,书中所有人物都在拉扯他、消耗他、折磨他,而作者本人,也好似早已失去了这些书中人物的控制权。

写作长篇小说,如同导演大片。当今文坛,亦是能者寥寥。老领导,能行吗?

但在同时,我也大有期待。我知道,对于实现财务自由的老领导来说,写作小说,其实是为了寻求心灵自由。这本书,正是他在心灵层面挣脱束缚的第一步。对于一个文字工作者来说,心灵驱动的力量,要比财富驱动的力量大的多。他有独特经历和不羁视角,有幽默通达放荡不羁的文字能力,也许能写出一本风格迥异的优秀小说来。

开始阅读这本小说时,我自然带了一些对熟人书写的好奇,看看里面有多少自己能而别人无法get到的点。实话实说,这些点不少。但读着读着,我就摆脱了猎奇情绪而是沉浸到情节中去。掩卷回想,也好似大梦一场。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小说呢?和别人的看法不同,我觉得这是一本讲述“看破”的小说。

在书中,仁德老汉看破了,但也只能活下去,“去哪说理去?”这是无奈;

疯老汉也看破了,他打着快板,随口编排,针针见血,这是疯癫;

潘局长早看破了,他“运筹帷幄”,收受巨资,一朝逃离,这是狡诈;

王静静算看破了,她处心积虑,抛售青春,想逃未果,这是命运;

龚民终于看破了,他受尽权势和情欲的折磨,还选择活下去,这是勇敢。

当然,还有很多人没看透,周省长、李肥硕、钱哥、花姐……,甚至百岁老太太,还都没看破。

作者有时站在高处,有时伏在泥土里,陪着书中每个人走完他们的一辈子,或许他早看破了,却又满怀悲悯,述说每个人的罪恶、苦衷、隐忍、愤怒和无奈。这一切,亦真亦幻,正是我们熟知的一切,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真实。

所以一开始,我不太喜欢小说强行光明的结尾。作者一开始落笔的架势,是“一个也不放过”,是黑暗人性轮回、宿命式的相互绞杀。这,是不符合我们这边的“创作要求”的,但却是残酷的真实,还有逻辑的自洽。

但我相信,一部长篇足以抽空作者体内所有的黑暗力量,在将要结尾的那一刻,他软弱无力,甚至是慈悲的,他需要留下一点光明,哪怕是为了欺骗自己。而读者们,正需要这一点光明疏解情绪,获得安慰。

跳出书外,从作者本人的经历来看,他应属于那种已经“看破”的人。太多人,属于自以为“看破”的人。本书作者,却在相当程度上做到了来去自由、行藏在我,这是一种能力,是智慧。

是的,没有人能真正看破。“井底之蛙”是指每一个人,只不过井的大小深浅不同罢了。作者在书中布满暗喻,恰似一个个小陷阱,需要读者一个个跳进去再跳出来,才能领略生命枯荣,乃至世界的“乌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