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造物的日常经典读后感有感

造物的日常经典读后感有感

《造物的日常》是一本由[日] 早川由美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1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造物的日常》读后感(一):有了这本书,就能知道人生长者想传授的经验了

小时候我爸总跟我说,等他退休了,就要卖掉房子,带上我妈,搬到老家去,随便种点什么,养点什么,安度晚年。每次我爸这么说,我妈都会怼回去:“就你,擦个地都能越擦越脏,还是老老实实在家待着吧。”

虽然是个笑话,但是二十年过去,我来到了这个高度现代化的城市,成了北漂。虽然我每天都是骑车上班,但是偶尔也会在高峰期里坐地铁,每到这时总会觉得,虽然这个城市给了我许多,但是他也夺走了许多我原本想保留的东西。加上或许是因为老爸给我遗传的基因,即使租房,也要找那种老一点的小区,楼下就是菜市场,出门就是个学校,楼下校园里总有带孙辈的老人们,感觉更有生活气息。

《造物的日常》读后感(二):像早川由美这样的人,造不造物都会拥有美好的日常

若这世间真的有无与伦比的幸福时光,现在我眼前所见的便是了。——洛瑞·李《春之伊始》

【谁是早川由美】

1957年,出生在织染家庭,外公是打理花草蔬果的高手,外婆擅长腌渍应季食物,母亲是缝纫圣手,她从河边的一棵鱼腥草开始,学习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1977年,去马来西亚槟岛探望父亲,自此便开启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亚洲之旅,各地风情、食品、土产,甚至街头一景,都好比原乡。

1983年,邂逅泰国流浪者乐团“为生而歌”,一同游历泰国东北部的伊森、北部山中与毗邻缅甸、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她被那里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活景象深深触动,说,“这正是我想要的生活”。

1985年,搬到爱知县的常滑,和制作陶器的丈夫哲平,住进了“蓝色小屋”,在门前不大的空地上开始自给自足的耕食生活。那时她怀着大儿子象平,播种的心情和孕育生命的感受、对土地和身体的认知,奇妙地重叠起来——“播种让我找到自己。”

1987年,在东京“玄海艺廊”举办个展“播种人的梦想”,首次展出布艺作品,尽管长期深居简出,但通过展品,她建立起自己与社会、其他人的联系,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因此更沉迷布艺。

整个80年代,她和丈夫、两个儿子,背着锅碗瓢盆,走遍泰国、印度尼西亚、缅甸、老挝、越南、印度,寻找各地的手作布料,汲取灵感,整个东南亚都像是他们的家。

1998年,搬到高知县的谷相,家和工作室建在梯田上,丈夫有了专属的柴窑,她也有了自己的田地和果园,耕田、种树、养蜂、织布、做陶……一家人将与土地共同律动、不用花钱的好生活,一直延续了二十年,并且更久。

她就是早川由美。

《造物的日常》读后感(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田园梦

曾几何时,人们都变成了钢铁水泥森林中的猴子,被节奏不断加快的社会生活所绑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刻不停的为生计劳碌奔波。如今的人生犹如一场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我们都感到很疲惫,却又不敢放缓或是停下自己的脚步,沿途的风景与我们无关,眼中所见的只有前方的茫茫未知。

在工业文明还不像今天这般发达的过去,衣食住行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完成实现的。缝纫、烹调、建造等事情几乎都是要每一个人都会去学习参与的。然而现在的我们且不说还是否有这份手艺,单是这时间就耗不起。

吃惯了外卖快餐食物、穿惯了机器缝制衣物,享用惯了流水线上种种产品的我们,有多久没有自己动手为自己做一件物品了?

一边埋怨着吃不到纯天然无污染的食材,另一方面却又舍弃不掉垃圾食品的诱惑。叫嚷着电子产品是新型的精神鸦片,却又如瘾君子一般根本无法戒除。向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想要亲近大自然,却发现根本舍弃不掉现代文明为我们所带来的方便快捷。

所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说到底,不过是一场叶公好龙般的田园梦罢了。

不过有人却把这场梦真真正正的实现在了现实之中。

早川由美,日本知名布艺家,还不到三十岁时便和丈夫一起开始了农耕生活。四十一岁那一年与丈夫和孩子一家四口一起正式开始了自给自足的“播种人”生活。《造物的日常》便是记录早川由美这种生活的手绘笔记。

在这本情趣满满的生活笔记中,你会看到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生活植根于大地的。衣服是自己一针一线精心缝制的,不求时尚美观,只要舒适实用就好。食材来自于自己的耕种或是自然的采集,虽无强烈的味觉刺激,却实施散发出自然的质朴与清香。居住房屋周围的环境是自己营造的,可以随心所欲的种树、养鸡、训狗,甚至连制陶、做蜡烛这些看起来很复杂的事情似乎都不会太难,只要你想要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自然而精彩。

现实生活不太可能允许我们如作者一样放弃城市里的一切回归乡村自然,但是作者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却是人人皆可以学习的。暂时放下手头繁重的工作,学习为自己烹饪一道新鲜食材所做的菜肴,试着从一件简简单单的手工布艺做起,偶尔摆弄摆弄家中的花花草草,你会发现,尝试自然的生活也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我现在有点明白,为什么我老妈说啥也不让把自家小院里的那块土地,扩建改造成一间小房来增加住房面积了。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田园梦,我们家老太太也不例外,她还想留着那块地种点瓜果蔬菜呢。

《造物的日常》读后感(四):我的生活,到底需要多少钱呢?

卡尔维诺写过一个故事,叫《黑羊》。在一个国家里,每个人都是贼,他们每个人晚上都提着灯笼到别人家里偷东西, 该国贸易不可避免地成了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这个国家没有穷人和富人,大家似乎都很幸福平稳。有一天,这个国家来了一个诚实人,他每天待在家里读小说。后来城里的人跟他挑明,他这样就导致了有一家没法从他那里偷东西,于是那家就没了口粮。他无法反驳这中逻辑,于是后来就每晚出门,但他不去行窃,于是他家被偷得家徒四壁,但有一家因为没有被他偷,于是渐渐成了富人。而在家偷无可偷之后,于是去他家偷东西的人变成了穷人。后来富人雇佣穷人帮他偷窃,有雇佣穷人帮他看守财富,于是又建立警察局和监狱……唯一诚实的那个人,一早就饿死了。

我曾经是一个看到喜欢的东西就忍不住买下来的人,后来,我衣柜再也塞不下,搬家极为头疼,然后发现一件新衣服每年也就穿一两次之后,但每个月还是花好多钱在购置新衣服上。我苦恼于怎么能把每件衣服都穿个遍,怎么合理规划衣服才能让我记得自己的每一件衣服时,我觉得自己有病。

当我扔掉或者转卖掉将近2/3的衣服裙子后,我发现,自己真正需要的其实很少,而所有的消费其实都是骗局不是吗?

我之前在出版业工作,光自己公司出的书,都来不及看了。而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吗?消费社会里,我们不断地制造过剩的产品来获取金钱,然后再用这些金钱去购买过剩的产品,可能只是为了填补自己的欲望和空虚,然后再拼命地挣钱制造空虚。如此循环往复,我们,不就是《黑羊》里的人吗?整个现代消费社会,不就是一个骗局吗?

《造物的日常》里,由美さん大抵说的也就是这个。她说,“我想过一种和过去一样,过日子靠自己双手而不完全依靠商业的生活”,“我一直在追寻一种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对于自己生活的期盼,也是我一年之前毅然离开北京,跟着先生一起回到他家乡生活的原因所在。城市只是一个圈套,而我想要自己的生活。害怕自己的生活被金钱绑架,也害怕自己只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就不得不逼迫自己去顺应消费社会的规则。

我喜欢劳作者,喜欢手艺人,而之前在城市里工作,谈项目、谈合作的我,只是在利益交换,我什么都不会。这,是我认为的失败者。农人春耕秋种,晴耕雨读,自己动手。而我,即使知道最新的八卦、时尚、新闻、餐厅、咖啡馆,那又如何呢?

不是说钱不重要,毕竟小野哲平的作品我也买不起,但我不会有那种“三十岁前必须买到×××”、“四十岁前必须×××”的追求,买不起那又如何呢?波伏娃说“人都是要死的”,翟永明老师写“完成之后又如何?”对啊,又如何呢。小时候不懂“了解自己”的意思,越大越觉得,懂得自己要什么,是一直要追问自己的。我的生活到底需要多少钱呢?

之前看《耕食生活》,然后再看《造物的日常》,不在于真的传递给了我们多少所谓的“干货”(这个词本来就是消费社会功利至上主义的产物),分享一种心境,一种生活方式,然后反照自己的生活。每每不安定、焦虑急躁的时候,翻一翻,即使无法想他们一样真的回归田野,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心态静静生活。

舒适自在的衣服、手作的踏实温暖、自制的健康、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当我们享受每一个时刻,每一份喜悦,我们不需要那么多金钱来欺骗自己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