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类活动中的理性的读后感大全

人类活动中的理性的读后感大全

《人类活动中的理性》是一本由[美]赫伯特·西蒙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活动中的理性》读后感(一):不很到位的概述

分三章(在斯坦福大学三次讲座的讲稿): 第一章通过考察人类进行决策的实际过程,特别是通过着重指出人类解决问题时注意力和预测能力的有效性,提出了有限理性(或受限理性假说)。直接质疑了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的完全理性人的假设。

第二章,从生物认知机制和博弈论等角度探讨进化论。得出的结论至少有:1 进化论不排斥弱的利他主义以及合作,对进化论法则的零和博弈或完全丛林法则解读是狭隘的。2 进化完全可被视为“演化”,进化没有稳定的终极状态。 3 无论是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个体还是人类社会中的个体,都不应(实际上也无能力)追求最优均衡。“较适者生存”而不是“最适者生存”。

第三章:运用前述诸理论考察实际的经济与政治乃至专家证言和大众传媒问题。特别指出市场存在自身无法客服的外部性,完全贬抑政府的作用,而从“单子论个人”假设去一味赞美市场的做法是错误的,etc。

《人类活动中的理性》读后感(二):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原文就这样,简直就是“通俗易懂”的反义词

五年后的我终于看完了这本薄薄的书,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原文就这样,简直就是“通俗易懂”的反义词,没有一些相关知识的储备,就会陷入“每个字都认识,但连起来不知道什么意思”的状态,就像我5年前第一次阅读它的时候那样。 当看到“不论是哪种因果理论,上述三种因素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在20世纪的美国和瑞典,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富裕的。而中国和印度的大多数人则是贫穷的。”时,挺触动的,几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大多数人没有那么贫穷了,凭借的是自身的发展,而不是依赖他国的帮助。 而下面这段对现在的网络舆论环境也是适用的: “我们早就知道。对于充满激情和谩骂的慷慨陈词,有必要对它的前提和推论予以格外谨慎的审视。我们知道这一点,但难以自始至终地付诸实践。令人遗憾的是,当激情和谩骂引发出我们内在情感的共鸣时,我们恰恰会忘记警告,成为毫无批判能力的读者或听众。” ---------------2017.5.4 读不下去,太难了,截止在了23页!

《人类活动中的理性》读后感(三):理性是一种选择

作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的人。如同张五常的经济解释对供求曲线的再思考一样,西蒙在本书中对理性的考量,也有点釜底抽薪的意味。

我们总是认为人是理性的,所以做出了最优的选择,而现实是我们很多人都在后悔中中度日,我们很多选择被各种事件,专家,新闻,环境所影响。最可怕的不是权力的被殖民而是思想的被奴役。

我们在做出选择时,只能依据仅限的知识和关注,还要受到自己感情的引导和价值观的判断。我们无法整个所有信息,关注很多事件,我们只能一件一件的去做理性判断,这就是有限性,也是未来人工智能渴望解决的问题。

几个可以应用的思考

1,十年专耕一个领域可以让一个人成为专家,然后把理性选择结合为直觉,增加判断的准确程度。

2,有情感作用下的读书更有可能带来思考和学习,所以想了解一段历史,读小说比读教科书更有效,但一定要保证所读资料的准确性。

3,从大众传媒和专家了解知识,不如自己深入的去读经典,读一个领域的经典是入门的最佳路径。

《人类活动中的理性》读后感(四):出版一周年小记

这本书出版一年了,小编说几句话吧。

这是我做的第一本引进版图书,是从一位国内研究诺奖得主的专家给我的清单中挑选出来的,真的是百里挑一。在其他书的出版很不顺利的2017年,它的小受欢迎和好评,让我倍感欣慰。这一年,这本小书四次进入了万圣书园的排行榜,这是我没敢想的。现在我出了第二本引进版了,然而没有西蒙,就没有后面的书,它让我坚持了下来。这一年我会经常看亚马逊的排行,会看豆瓣新增的评论。最喜欢的评论不是豆友的专业评论,而是这句:“第一次读懂西蒙,并为之折服。”它最符合我做这本书的初衷:从这本书开始了解西蒙的思想,然后继续读他的其他书。我想这是他最易懂的书了,因为是三个连续的讲座,涉及很多领域,我读完有好多启发,而且几乎没有一句废话(西蒙肯定是有所准备的,因为当时台下可能坐着阿罗和特沃斯基等斯坦福大牛,能不认真点嘛!)。我希望豆友们读完这本,会去啃他的其他书,《管理行为》(这本书必读呀!)《基于实践的微观经济学》等。这本书差不多要加印了,里面第三讲对institution的翻译可能要加个脚注。因为在几个月前,我在韦森教授的《语言与制序》的序里读到了关于institution的翻译问题的探讨,才知道西方人的institution(s),跟我们的“制度”或“机构”并不完全一致,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大家可以去看这个序,有助于理解西蒙的第三讲。

《人类活动中的理性》读后感(五):只要人的理性,不要神的理性。

人类凭借理性从动物中脱颖而出,晋级为人类,但是人类又过高的估计了理性的能力,对理性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希望通过理性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摆脱动物性达到纯粹理性。但是那样的理性终究只存在于柏来图的理想国中。而本书就是决策理论大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司马贺写的一本关于理性的小册子。

谈理性,永远要从逻辑谈起,因为没有了逻辑,理性也就无从谈起了。逻辑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归纳法、演绎法和纯粹逻辑,这三种形式远非完美,本身存在很大问题。比如归纳法,一个事实是没有归纳法人类简直一点都不能认识、理解和把握世界,而另一个事实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一般的规则和逻辑可以从具体事件中绝对可靠地归纳出来。而这一点其实是黑天鹅事件的最本质的原因,因为哪怕当前考察到的一亿只天鹅都是白的,所归纳总结出来的天鹅都是白的结论都会在下一只黑天鹅面前垮掉。这就是归纳法的硬伤,同时也是我们现在大量信以为真,并广泛使用的规则、公理的硬伤。再看演绎法,演绎法往往是以归纳法为基础的,演绎推导的开端一般都来自于对具体事件的归纳。所以归纳法的硬伤也就成了演绎法硬伤的硬伤。再看纯粹逻辑,其逻辑起点是假设,或者是难以证伪的公理,显而易见没有想象中那么牢靠。

这就是理性的真实和真实的理性,由于貌似真实而被经济学欢欣鼓舞的悉数全收,理性人成为了一个理论分析的起点。西蒙将那种基于理性人的主观期望理性模型批评为那是属于神的理性,肉体凡胎的人是无法把握的了得。

那么人的理性是什么样的理性呢,西蒙的看法很务实,人不是神,不可能做到所有信息的全知全能和所有解决方案的如数家珍,人的所知和所识是有限的,所以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人在考虑和做出决策时没有必要也没可能涵盖所有价值观,追溯所有时间,只需要考虑当下起主体作用要素的即可。

这本书1982年成书,现在这些观点显然没有当年那样振聋发聩,也不再具有当时那种新鲜感和陌生感,也就缺少了这些感觉所带来的刺激。尽管如此,本书简明扼要的阐述了理性的有限性,理性、情感和直觉的关系,理性适应和理性进化的相似性以及群体理性问题,所以那些对决策理论、认知行为感兴趣的人士可以将这个小册子当作一本简易的入门读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