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追随他的记忆》的读后感大全

《追随他的记忆》的读后感大全

《追随他的记忆》是一本由林为攀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联合读创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随他的记忆》读后感(一):读林为攀的追随他的记忆

这本小说讲的是一个身在北方,记忆却在南方的故事,可以说整本书都试图在理清当下与回忆的关系,通过一个弑师者的流亡经历,来表达某种现代意识,有可能是遗忘记忆与重塑记忆的互相交织的作者个人的迷思。无疑丰富了二十一世纪现代小说关于“记忆”的构成图景。每个人的记忆图腾其实都不尽相同,但起码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表现了现代人的希望与恐惧,忧患和矛盾。

《追随他的记忆》读后感(二):过于隐晦而绚烂的寻根之旅——《追随他的记忆》读后

这是一部关于记忆的书。在北方大城市深陷人生“迷宫”而茫然、无从逃离的主人公,通过一步步的艰难追寻,最终在由他的种种臆想所构建的“故乡”中找到了精神寄托。这种寄托无疑是过于轻飘的、虚幻的。然而,这些还远远不够,在漫长的寻根之旅中,他还将面临现实以及精神上的双重逃亡,不能承受的记忆之重,无时无刻不在压迫他,同时也在鞭挞他,使他不敢有丝毫松懈。——寻根之旅终结之地,记忆洪水决堤之时!

《追随他的记忆》读后感(三):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本书描述往事描述得太累赘,看起来有一点点痛苦。举例一句话:“人群围得愈密实,留给猎户的空间就愈窄。就像他之后在城市租住的那个房间,东西多了以后,使他转身越来越困难。现在那些人就是他以后房间里逐渐增多的家具,而他本人就像猎户一样,在这样的环境中呼吸愈加困难。东西可以干涉人类的生活,阻碍人类的呼吸,人何尝不会干涉别人的生活,阻碍别人的呼吸。”在我看来,第一个句号之后的句子完完全全是多余的,写出来不知道有什么作用的。要说是引起人思考没有那么高的高度;要说是荒诞也没有那么高的高度。是黑色幽默不够格,没有任何趣味,写出来完全是堆彻字句。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阅读体验。

如此多的“堆彻”字句的文风,让我看一半就会扔下书。当然,书中有一些描写的很真实的地方,比如原先是土胚房居住后来换做平房居住但是热,还有不少贴近现实的描述,感觉有一点意思。

《追随他的记忆》读后感(四):时间是一座迷宫

对于当代的国内文学我的记忆一直都停留在陈忠实,王朔和莫言等一辈成名已久的作家身上。我本身是一名90后,期刊杂志一类的较少接触,得到这本书完全是机缘巧合,就像是一次有趣的碰撞,让我重新认识了国内文学特别是年轻一辈的作家。在老一辈作家的作品下往往都和农村和土地脱不开干系,可以说是扎根于土地创作出来的,离开了土地就彻底脱节了。而本书的作者做了次有趣的尝试,用架空的人物,一个有着城市灵魂和孤独的弑师者的视角去回忆南方农村的人和事。

看过的都能发觉马尔克斯对作者的影响很大,小说的风格、结构和语言处处围绕着马尔克斯的影子,非线性的剧情推进,就像是记忆本身一样凌乱又有迹可循,时间和空间都被揉合在了一起。人物里也都充斥着马尔克斯似的孤独,在我看来小说表现出的这种孤独里又揉合进了J.M.库切的风格,无论是书中的”他“还是曾祖父还是父母、养鱼人、簸箕女或者《花绳悖论》里的老人等等,似乎都能觉察出J.M.库切笔下迈克尔.K那种空洞又落寞的眼神,很大程度的增加了小说的人情意味和关怀。

这本小说还有一点让我惊喜的地方就是表现出对政治的关心,同样是在《花绳悖论》这一章节里。用一个在特殊时期受迫害的老人视角看待那一段时期,花绳理论本身也充满着戏虐和悲怆。这种关心在一个90后的作家身上体现简直是难能可贵,称得上是壮举。虽然篇幅不大,但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特别是在当今物欲横流,营私自利的社会风气里,这种关心更显重要。

当然大部分作品有瑜有瑕,作为一个读者的视角感觉剧情推进的有些慢,长句式过多。每个章节中的心里活动占的篇幅也长了些,读起来的趣味就欠缺了那么一点,书中的个别逻辑也有问题,比如《致献歌者》这一章,前面写了城市的恋爱方式不如农村那么婉转,接着曾祖父母第一次见面唱个歌就确定了关系。虽然有魔幻的色彩,但不免显得唐突。如果个别能细节处理更好,这会是一部更加出色的作品,总的来讲是瑕不掩瑜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更何况这是一部作者的处女座。

我比较喜欢小说的后半部分,从第五章《大地坐标》开始。能感觉作者的个人风格开始显现,色调冷峻,节奏掌控自如。希望作者后续作品能凸显更多个人风格,真挚期待!

最后附上小说里一句最喜欢的话:一条鱼想了解一片沙漠,而沙漠却令鱼失望。 (哈哈哈!!!)

《追随他的记忆》读后感(五):《追随他的记忆》自序——迷宫之城

这几年,我做过许多梦,大都与故乡有关。我的梦里出现了很多故人故事,而且这些人这些事在此之前并未让我挂在心上。没想到离开故乡六年来,这些往昔却光临了我的梦境。这些之前面目模糊的故乡人、家乡事在我的梦里逐渐清晰,有时甚至让我误以为自己正在经历童年。

长此以往,我觉得不光要让他们在梦里相会,还应该用一种能触摸的方式将他们系在一起。就像小时候放牛那样,用一根绳子就可以让一群牛不离视线。我最后真的用这种方式处理了他们,让他们在我的梦境改变之后也能在某些时候顺利记起他们。

这种方式就是书写。

记忆太繁杂了,人物太多了,每个记忆都带有不同的属性,每个人物都长得不一样,要让他们在我的书里和睦相处,我觉得只有“回去”一途,即自己真的回家一趟:拜访健在的故人,倾听还未遗忘的故事。但很可惜,很多当事人不是驾鹤西行,就是得了老年痴呆症,还有的压根没把这些事放在心上,毕竟在他们漫长的一生中,有太多更重要的事需要记忆了,一无所获的我像被打了一记蒙棍,在自己最熟悉的故乡竟恍若异乡人。

但这也让我顺利找到了书写方式,我决定通过自己这短暂的六年异乡轨迹串起这些梦境。为了让这种怀想或文本更加真实可信,我只好在书里将主人公当成一个弑师者,在他逃亡的路上,在他所躲藏的每个地方,总会遇到似曾相识的人和事,而这些似曾相识的人和事就顺利地让他记起了只在梦里清晰的故乡。就这样,他每逃亡一天,都要经受双重折磨:一重是时刻担心警察破门而入;一重是被理不清的记忆缠绕。久而久之,他变得越来越阴沉,越来越沉默,最后干脆不再开口说话。没想到这个决定此后让他避免了很多麻烦,他是一个南方人,在北方之城只要开口说话,就会被人取笑口音,而在南方正常、在北方稍显矮小的身高更是让他见到人就避之唯恐不及。

口音可以通过沉默掩盖,但身高就像北方冬天的大雪,那么明显,那么刺眼,几乎没有法子将自己藏起来。多么奇怪,矮小的身形居然像天上的太阳一样,让人一眼就能看到,从这方面来说,矮难道不是高吗?

直到他来到最后一座城,他决定停止逃亡。在这座陌生的城市,他觉得是时候清理自己的记忆了。在他刚来时,他通过地铁站蛛网般的地铁线路图,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大脑构造,密密麻麻,占据着城市的各个方位。而他的大脑,显而易见,也没了空间储存他多余的记忆。几天以后,他在这座无人认识的城市收到一封陌生人的“讣告”,于是他开始了逃亡以来的第一次精心打扮,穿了一身黑西装,踩了一双高跟皮鞋,以一个北方人模样兴致勃勃地去参加葬礼了。

没想到,迷宫般的城市让他迷路了,就像这些年一直让他迷失的记忆一样。最后鬼使神差般,他走进了警察局,记忆一下子变得条分缕析,肩头的负荷突然卸下,他的脸上露出一个只有在孩童身上才看得到的笑容。

作为作者,在写完最后一个字的夜晚,我度过了一个无梦之夜。那是一个香甜又温馨的睡眠,就像婴儿的睡眠,那些纠缠我的记忆都有了红绿灯,指挥交警……

我不会再迷路了。

林为攀

2016年9月7日于北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