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青少年抗焦虑手册读后感100字

青少年抗焦虑手册读后感100字

《青少年抗焦虑手册》是一本由[美]克里斯托弗·威拉德著作,中国出版集团 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少年抗焦虑手册》读后感(一):又一起亲人间悲剧:父母对孩子影响最深的是情绪稳定

媒体报道,2018年3月18日,洞口县一中未满15岁学霸女儿因补课与教师父争执,拿刀刺父亲令其身中8刀而亡。 文中父亲也是需要尽早关怀的人,应该是小时候成长中积累了太多焦虑,于是这样对待亲人,造成女儿积累太多焦虑和愤怒,爆发是迟早的事。不在那时爆发,就有可能发给下一代,要么就退缩一生,除非能认和并排解。 正好今早看了本书,《青少年抗焦虑手册》(美国 威拉德)。海蓝在序言中说,1.孩子的问题,百分之九十是出在父母身上。2.父母对孩子影响最深的是自己情绪的稳定。

《青少年抗焦虑手册》读后感(二):减掉焦虑的负担——读《青少年抗焦虑手册》

这本《青少年抗焦虑手册》虽然书名写的是青少年对象,但实际上,书中的方法不仅仅适用于青少年,也同样适用于成人。书中给出处理焦虑的方法之一就是静观,静观类似于禅宗的活在当下,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眼下所做的事情上,不去担心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不去想其他的可能的忧虑。接纳大脑的胡思乱想,慢下来去选择最明智的那个想法。

闭上 眼睛,把一根手指轻轻地放在额头上,做一个深呼吸,留意手指放在额头上的感觉。当手指触碰到额头,手指的感觉如何?额头的感觉如何?皮肤的纹理,温度,脉搏以及其他感受如何?再持续十秒,只是留意,并允许任何感觉或想法的出现。你觉得自己在什么情况下还会使用这个方法?

如何把紧张状态变为静观状态。首先,坐直身体,收紧背部肌肉,稳住双肩,双手放在身前,紧握成拳。感觉一下身体在这种姿势下的感受是什么?呼吸的感觉如何?有什么情绪出现?有什么想法?最近在哪些情况下也有过这样的感觉?接着,让身体放松,背部耷拉,放松所有肌肉,头也垂下来。留意这个姿势让你的身体有什么感觉?呼吸的感觉如何?出现什么情绪?浮现什么想法?最近哪些情况下也有过这样的感觉?现在,再次坐直,把手伸出来,不用太紧张,把手放在膝盖上,手掌打开,手心向上。抬头挺胸,但不要紧张。 留意一下这个姿势让你的身体有什么感觉?呼吸的感觉如何?出现什么情绪?浮现什么想法?以前某一刻是否有同样的感受?这个练习可以让你发现心理状态与身体感受之间的关系。太过紧张或者太过放松都不对。

找一个舒适的地方躺平,不受任何干扰,闭眼,感受支撑自己背部的地面,相信自己的身体在为你呼吸。开始觉察自己的呼吸,吸气时,让自己的知觉流入整个身体,并注意身体与地面接触的各个点的感受。再次把觉察带到呼吸上,跟随呼吸到喉咙,穿过腹部,一直向下到腿和脚。关注到脚趾的感觉时,感受脚的温度、湿度、袜子的感觉,脚上的皮肤,然后由表及里,感觉皮肤深处的肌肉和骨骼。跟随呼吸从脚往上逐一感受身体各个部位,脚,小腿,大腿,腰骶部,腹部,肩背部,胸部,指尖,手心,手腕,前臂,上臂,肩膀,后脑勺,头顶,额头,面部。觉察感觉和想法。感谢身体的各个部位的辛勤工作,迅速扫描身体紧张或者不适的地方,把关怀带到不舒服的部位。然后将注意力从内部转移到外部环境,感受房间和接触的地面。然后慢慢睁开眼睛,提醒自己每一天都可以带着这种新的觉察与身体的联结来生活。

大脑像一只小狗,不断寻找有趣的东西,有时给自己惹上麻烦。我们不需要训斥它,而是轻轻地把它抱起来带到安全的地方,保持耐心,面带微笑,一次又一次这样做。

要做计划,但不要计划结果。

想象自己在吹肥皂泡,看着想法如泡泡般飘远、消失。

《青少年抗焦虑手册》读后感(三):哈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最聪明、最有创意的孩子最需要战胜焦虑

每6个孩子当中就有一个有焦虑症

我从健身房出来,时针已经指向晚上九点半,旁边是一所中学,里面一栋教学楼灯火通明,人影幢幢。

夜风微凉,梧桐叶沙沙声中,我带着酣畅淋漓运动后的疲惫,放松地走在一墙之隔的校外林荫道上。

晚自习氛围正浓,临窗的课桌上高高砌就的书墙,让我刹那间明白这一栋楼全是高三毕业班。收回目光,掐断回忆的阀门——高考,就和悸动的青春一起彻底埋葬了吧!

走过拐角,一个语重心长、权威中透着慈爱的声音吸引了我的注意,哦,久违了的教导主任!在她的对面,一名高出她一个头的男孩垂首入定;旁边是他的妈妈,路灯昏黄,看不清面容,只隐约看见她发髻散乱,听到她泣血的控诉:“还有一个月就高考了,这个状态怎么能让人放心?我已经没有办法了,你这是要把我逼到绝路啊……”

这样深重的控诉,一下子直击我心,我又一次细细打量那入寂了的大男孩,明明身边有人,却是茕茕独立,仿佛世间一切,了无牵挂。

刻意回避的记忆,就这么不经意间冲开了心灵的阀门——太熟悉这样的表情了,曾经我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那个安静得可怕的男孩,就像一个危险的休止符,若再进一步,多么偏激的举动都有可能——近年来,许多中学在楼道里、教室窗户上安装铁栅栏的报道屡见不鲜,其中的隐忧不言而喻。

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十多年的哈佛大学临床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威拉德博士,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这样一个不容人忽略的事实:在我们身边,每6个孩子当中就有一个有焦虑症!

《不完美,才美》作者海蓝博士,曾不无感慨地说: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孩子其实是压力最大的群体,也是主动寻求心理帮助最少的群体。

为此,她极力推荐克里斯托弗•威拉德博士的《青少年抗焦虑手册》,希望这本书能让父母和孩子互相减轻焦虑,实现最佳的心理自助。

如果不是今夜这一场偶遇,我不会对威拉德博士和海蓝博士在对青少年焦虑问题上的大声疾呼有如此切肤之痛的体悟。更不会深切明白:孩子的焦虑,最深层次的根源在父母身上!

但这却是做父母的不愿意承认的。就如同那名泣血控诉的母亲,她对儿子的爱,任何人不会怀疑,但高考来临了,同样体验到考试焦虑、过分夸大的担忧未来,令她的情绪濒临崩溃。来自父母和学业上的压力,孩子也在不堪负荷下,干脆关闭了对外交流的通道,随之引发的是整个家庭的恐慌。

教导主任的出现,几乎就是沟通失败的代名词。

“什么都不用你操心,你只管好好读书就行”

每一张课桌,就是一座小小的围城——书砌成墙,圈养了囚徒们野性十足的青春痘与发如雪的少白头。

每一张面孔,都紧绷到仿佛动一动嘴角,下一秒就能龟裂成千片、万片。

现在是5月,走进神州大地任意一所高中教室,你都会看到以上标志性群像,以及——入门处显眼的高考30天倒计时。

高考,人生第一道分水岭,中国青少年群体焦虑的集中爆发期,跨过了发疯,跨不过更疯。每年围绕这个话题,可以从5月一直持续到9月。

而提到高考焦虑,却是贯穿高三全年,乃至有更“高瞻远瞩”的父母、更敏感的学生,整个高中三年,绷紧了生命的弦,恨不得头悬梁、锥刺股,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可以简化再简化。

乃至有的母亲放下手头一切来陪读,在学校周围租昂贵的学区房,对孩子的生活大小事一手包办,恨不得连碗都不用他端,抓紧时间看书,母亲把饭一勺勺喂进孩子嘴里。

上一届高考,就有一名“状元之才”,9月份开学被名校录取的喜悦还没有退却,他却不得不在10月份退学:原来整个读书阶段,他的母亲陪读,包办了他所有的衣食住行,导致他进了大学以后,连打热水、拿饭盒去食堂打饭、洗袜子这样的小事他都无从下手,生活自理能力缺失到不可思议地步,更别谈与人相处和交际了,学校只能把他劝退。

与我们当年“读书是自己的事情,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相比,现在的家长所有的言行,都在传达“你读书是一家的事情,你要为一家子负责”“什么都不用你操心,你只管好好读书就行”……

我们需要的是一套解决焦虑的系统

有时候真的无比庆幸,我们那个年代是自主自觉的自我激励,当然焦虑也是普遍存在的,但因为焦虑而引发的“考试病”:比如平时学习特别优异的同学,一到考试就头晕、面色发白、浑身发冷;平时成绩名列前茅,一到月考、期中考就一塌糊涂……这些令家长和平日里对他们宠爱有加的老师们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似乎从威拉德博士的书里,我们能一窥究竟:

多年来,

我帮助了许多背景不同、境遇也各不相同的青少年。

在和他们的相处中,

我发现,最聪明、最有创意的孩子最容易焦虑……

我认为,焦虑是聪明才智和创意思维过度发散的结果。

这个发现让普遍陷入焦虑的中国家长和学生们似乎可以略带自豪地稍稍放松下来:既然是最聪明、最有创意的孩子最容易焦虑,那么孩子智力上肯定没问题,只要找对方法,调整好心态,考试也好、与人交际也好,都能轻松应对了。

青春期的孩子焦虑怎么办?有了学习焦虑怎么办?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怎么办?注意力很难集中,事后陷入自责后悔怎么办?在家里感到压抑怎么办?害怕去学校、害怕考试怎么办?害怕与人相处怎么办……回到我们前面提到的心理自助的目标上来。这些与学生时代的我们息息相关的问题,解决起来,绝对不是一问一答地出点子、支妙招。

我们需要的是一套解决焦虑的系统。这些却是按时计费的心理医生给不到的。

相比较于去听心理学家的一个小时的讲座、在线咨询,我更愿意去读相关类型的心理学著作。

碎片化阅读、快餐阅读式固然能让人将零散的时间运用起来。然而零散的知识和小贴士、小窍门,却不足以内化吸收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少年焦虑的问题,在中国,少有人能从解决问题的应用层面给出系统性的方案,教科书类的多是停留于理论,甚至是舶来理论阶段。故而,当威拉德博士的这本《青少年抗焦虑手册》有了中文版时,我才觉得心中略定,看完这本书,真的希望所有的家长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们都来读一读,至少先要弄懂孩子们为什么会焦虑,而自己要怎么做才能不至于加深孩子的焦虑。更有甚者,仔细读下去,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还会发现运用这套系统,对自己的焦虑也有所缓解和帮助。

行动才是治愈焦虑的根本

不可否认,欧美心理学在应用和效能检验方面,远远高于国内。而心理学本身就是为解决问题而诞生的实用科学。心理学家们不仅待在实验室,更要有大量的咨询或临床应用实践。所以读这样的书,仅是看文字,那这本书的效能1/3都发挥不出来。

要知道作者身为哈佛大学资深心理学家,他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数以千计儿童以及青少年个案的经验总结,辅之以给无数家长、教师、治疗师的教育心理学培训经历的结晶,从而形成新颖有趣、简单有效的一套理论及方法工具,已获多国心理学界认可及采纳。

正确的打开这本书的方式,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共同阅读,一起共同练习。

书中分别针对孩子在家中与父母兄弟姐妹相处时的焦虑、在学校与同学老师交谈时的焦虑、去食堂时的焦虑、考试焦虑、公众场合演讲的焦虑、社会交际焦虑等进行分类深入探讨,给出了简易有效、实操性极强的减压方法,除此以外还设计了启发式问答、简单易行的练习、真人图解示范动作要领,方便家长和孩子在轻松互动中了解自己,自我关怀,有效减轻或消除压力及焦虑。

那么,已经足够警醒的家长们,深受焦虑困扰的年轻朋友们,一起行动起来吧,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行动才是治愈焦虑的根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