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乌合之众读后感摘抄

乌合之众读后感摘抄

《乌合之众》是一本由古斯塔夫·勒庞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8.00,页数:1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合之众》读后感(一):非常有趣有前瞻性的心理学观点

只给推荐是因为全文的观点基本就可以归纳为群体无意识,并且作者受时代所限还夹带了一些私货偏见。但这仍不能妨害这本书成为描述社会心理学的巨制。在谈群体这一特殊心理学研究对象时,从群体的产生、意识成因和后果等多个层次,全方面揭示了群体无意识现象。在科技改变通讯方式以后,群体的几乎是到处可见的,乌合之众这一现象,也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在大众面前。

《乌合之众》读后感(二):评《乌合之众》

没有逐字逐句的看完,里面涉及种族性别等的一些观念实在是无法赞同,还有一些主观性太强的论断,直接跳过。毕竟作者自己也提到了,不论多么伟大的作家哲学家科学家都会受限于自己的时代和观念。不过作者的部分观点确实对于看待现在一些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也提示人们对于当下一些事件进行思考。从这个角度讲确实算是有所收获,这本书值得4星。看完理论还得结合实际,总而言之,这本书得带脑子读,得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乌合之众》读后感(三):现学现卖

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 因为预料到会碰到一些不甚清楚其含义的翻译,所以我在kindle上同时买了这个陈剑的译本和冯克利的译本对照着读。 你会看到无论是在哪个译本中,还是在我买的任何一本kindle电子书中,大家划线标注的位置都很一致。比如冯克利译本的每处划线基本上是12000以上的人数,陈剑的则是3200多人。所有的划线均是如此,这意味着没有人在任何其他位置划线(我不了解kindle显示划线的规则,如果划线人数过少就不会显示,那当我没说,哈哈)。所以,真的是读书的绝大多数人都在相同的地方有所感悟,于是在相同的地方画下了横线吗?不是的,你会发现两个译本有相当多的划线,位置并不相同。 按照作者勒庞的理论,看同一本书的人是否也属于同一个心里群体呢?几乎所有人都在相同的位置划线标注,而在其他位置几乎无所标注,是否就是这一群体的一个群体行为呢?有意思。

《乌合之众》读后感(四):心理暗示的《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并非心理学书籍,而是解释了“群体”这一再普通不过的社会活动的特点。“在由个体组成群体中,群体的智力不会高出个体的智力。群体可以愚蠢、犯罪,也可以英勇、慷慨。但支配他们的,不再有理性辨识,而是冲动。”是作者给群体下的定论。这当然可以解释身边的很多现象,比如之前反日游行中,有人砸车砸店打人,这个人在平时是不会不敢这么做的,因为他知道是在犯罪。但是在群体中,他却这么做了,因为冲动支配了他,有一呼百应的口号,这么做不再是犯罪,而是高尚的爱国。再或者恐怖袭击中的人肉炸弹,他们是英勇的,他们处于个体时,亦不敢牺牲自己炸毁他人。

但是,从诸多的社会现象中,得出这个结论,即便作者从诸多方面解释了群体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也还是觉得会缺少了些类似逻辑推理的基础。这就像臭大街了的星座学说,会被冠以心理暗示之嫌。作者或许也在用大量的例子加以心理暗示,来证明着自己的观点。

所以说,即使有一万个现象都符合作者所述,也要保留着一丝清醒,或许群体也有例外,只是还没发现……

《乌合之众》读后感(五):领袖与暴君

暴君高高在上,一切行为依照自己的意愿。所以不会有爱和友情。所谓的同伴是共犯。就像《军师联盟》,曹操告诫曹丕:孤家寡人不是白叫的,要有君臣之分。存在利益那就不存在朋友之说,要不然怎么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呢!

那么领袖呢?擅于利用重复、单调、模棱的语言操纵群众,调动他们的情感和想象力。逻辑和论证说服不了他们,直观的事实最能煽动他们的疯狂。

民主是伪民主,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理解的所谓民主、自由、社会主义的概念不一样。普选并不意味着更科学,所谓精英群体做出的决策并不比普通人群体更科学。这个在政界或司法界应该没错,因为该领域做出的决策往往需要平衡各方利益。至少议员制和陪审团制度说明了群体决策的不科学性。总之社会是太复杂了,决策都限于群体目之所及的经验,也许大数据的发展,可以让决策更科学。所以人可以怎么利用机器学习做出更科学的决策呢?

自由又是什么?群体趋向服从甚至奴役而不是追求自由吗?个人来说,应该尊崇法律和理性,而不是尊崇领袖或暴君的奴役。

任何时候,个人灵魂应该是独立的,学会做一个独立的人,找到自己的方向,坚持专注兴趣之所在,找到做为一个人的地位,那么不管社会如何变革,这个地位是不会变的,个人也便自由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