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自我技术读后感100字

自我技术读后感100字

《自我技术》是一本由[法] 米歇尔·福柯 / 汪民安 编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42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我技术》读后感(一):权力技术与自我技术

对活人的治理,如基督教的忏悔实践:自我审察和忏悔,后者不仅仅要求遵守和服从,而且要求言辞诉说(我们更熟悉的可能是思想汇报),福柯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治理的必要因素,同时也意味着对自我的摆脱以及对自我形式的摧毁。由此,人变成了主体。这实际上是权力技术与自我技术的碰撞,治理术就产生了。

权力关系,福柯认为是一种行为对另一种行为的作用,是一种“伙伴”关系。这样来看,自我技术可能就是权力技术的产物,至少深受权力技术的影响。在自我治理之前,自身已身处权力技术塑造的环境,文化,观念,制度等,塑造了人的认知,即使是后来发起了反对屈从和主体性形式的斗争(福柯说的当今占主导地位的第三种斗争),恐怕也难以摆脱其影响。

《自我技术》读后感(二):自我技术≈修身

昨天读《海德格尔与哲学的开端》,看他追溯希腊传统作翻案文章,想起还有位欧洲思想者做过非常类似的事,就是福柯。海德格尔关注“哲学”,福柯关注的是“自我”。

福柯认为,西方“重新发现”希腊时过于强调了“认识你自己”,使这种认知性的、对象化的真理义务成为西方文化的中心。事实上,“认识你自己”这句箴言从属于希腊“关照你自己”的一整套“自我技术”,是一种建构性、主体性传统的一部分。他断言,自我不是一种实在,而是一种“关系”。

借福柯的观点可以再对弗洛伊德和荣格作点评论。弗洛伊德明显还沉浸在“认识你自己”传统里,其“本我自我超我”简直就是这一传统同基督教神学“三位一体”的杂交物。荣格注意到并致力于意识同无意识之间的关系,但他对无意识的看法过于对象化和既定化了。人的无意识世界并非来自祖先或超自然维度,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无数无意识的互动建构起来的,类似口音、笔迹、步态,等能觉察到时似乎已赫然难改,实际是先前的日积月累,而且仍有有意识地加以改变的空间。

这种有意识的积累和更改,实际上就是福柯所说的“自我技术”,在希腊叫“认识你自己”,在东方叫“修身”。

《自我技术》读后感(三):福柯一书

大致读完,对于缺乏相关知识的我有些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福柯反复强调的问题:

一,人的双重枷锁一层来自外部世界,一层来自内部自我。展开人自己对自己的研究和驯服,是古希腊部分学派反复练习的技艺,也是基督教文明长期以来的实践。同时基督教文明也有其跨历史的特殊性。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自我技艺,便是自我书写。 二,所谓系统,多种多样,各有特色,各有突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本书中,细细展开每一种系统的机制。 三,所谓主体的问题则更加复杂。具体内容见书,有些超出我的理解。 四,问题复杂的。问题是复杂的。网络话说,拒绝二极管思维。谱系学的研究方式,深入知识的细枝末节。

福柯对待死亡是洒脱而浪漫的,尽管并没有讨论很多关于死亡的问题,但仍然能看出他对感官的追求和感性的放纵。这让我想起来《挪威的森林》中的那个疗养院,成为叙述中一个远去的远点,一个欲望褪色的地方。“借助药物,愉快地度过一个周末,随后便消失,像是被删除了一样”。这种感觉和阅读村上的很多小说带来的感觉一样。

从个人研究的角度来说,《安全的危险》一篇关于健康权的启示最强,让人比较想有实证的冲动。

《自我技术》读后感(四):。

1.「直言」与勇气有关,在进行直言的时候,直言者冒着打破和结束与他者的关系的危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 2.退回自己的内部,去发现一不是为了发展自己的过错和深层感受,而只是为了想起行动的规则和主要行动律。这是一条以记忆术为本位的公式 3.对一切可能发生的,一切正在发生的以及一切悲惨的想象性还原,不是为了展示邪恶,而是为了让我们学会接受一切 4.每个舌头都有一扇门,却都太轻易地飞速打开。对别人的蜚短流长,口无遮拦,絮叨不休。最好将坏消息关在门内,只为好消息敞开 5.所以你应该总是阅读权威的作者,当你渴望改变时,退守到那些你之前读过的作者那里。每天获得一些使你变得坚强的东西以对抗贫穷、死亡和其他不幸,到你浏览了许多思想之后,选择其中一个在当天来彻底消化 6.…它强调的是你做了什么,而不是你想了什么

《自我技术》读后感(五):新视角--自我技术

北大出版社《福柯文选》第三卷是《自我技术》,大部头精装本,是非常漂亮的一本书。书名有些歧义,容易让人想入非非,而且福柯本人是一个挺大胆的作家,什么都敢写,《性史》《惩罚与规训》都是他的名作。不过了解米歇尔福柯的读者都知道,这不是那类书。即便是《性史》也能让不少人读得昏昏欲睡。

从一个理工科出身的平常人角度,我最喜欢福柯冷静而近乎极端的分析。福柯把人类历史和技术分为几类:机构作用于人、个人作用于个人,个人作用于机构,最后是个人作用于自己。最后这一类,就是自我技术,本书的选题都是个人作用于自我的技术。他一旦认定这个概念,就非常冷静理性地从文本、事件来进行剖析,整体感觉有些偏执。不过从另一方面,福柯用自己的条理对人类历史和技术进行整理分析,要对抗庸常的概念,这种坚持也是必须的。我们平常也会读到大纲类的书,但是由于是采用人们熟悉的分类法,所以行文常常会牵扯拉杂,横生枝节;而福柯是灌输一套自己的分类法或一组观念,所以将各种牵扯和直接全部斩除干净,力求突出自己的主要线索。这种感觉很新奇,不过又有点不舒服,就像普通人碰到极端理性的人一样。好在本书收集了不少访谈录,想必访谈的记者也为这种感觉所苦,终于在一个”人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上逼出了福柯一句带有感情色彩的话:”人的生活和本身应该是艺术品。“真不容易。这样我感觉舒服多了。

当然福柯的分析是非常厉害的。那感觉就像一个刀具的广告,把什么东西都切得飞薄,薄到透明,纯粹使用这种锋利,人们把事物看的一清二楚。

福柯借以分析的主要文本是基督教修士的古代文献,年代跨越了古希腊到罗马帝国的上千年。因为自省的特性,古希腊注重自我,”关注自己,认识自己“这句谶言现在最流行的是后半句,但是福柯却发现最重要的是前半句。基督教继承了自我技术,目的是为了摒弃自我,这就改了古希腊对自我的关注。修士最适检验自己的思想,为了摒弃自我,皈依上帝。在放弃自我的进一步,修士全然置身于导师的命令之下,任何行为都必须取得导师的同意。福柯锋利无比的手术刀截取了”自我技术“这薄薄的一片,不过反映了很多历史发展的类似现实:在宽容的时代,思想家们更加关注自我;而在严苛的时代比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