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草木朴素》读后感100字

《草木朴素》读后感100字

《草木朴素》是一本由储劲松著作,黄山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草木朴素》读后感(一):草木无言

这本书的内容就像这个书名所标示的,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散发着素朴的光,像破晓的晨曦,像将尽的夕阳。它没有擦脂抹粉的艳丽,也没有激荡人心的故事。这缘于作者书写的对象都是无言的草木。草木无言,总是点缀着我们的生活。

也称不上点缀,它本来就在那里,在书写它的人出现以前,它就在了。在书写它的人消失以后,它还在那里。它比人活得长久,比人更能经历雨霜风雪。和它们比,人是脆弱的。人经历的痛苦草木都经历过。它们不言不语,忍着你的斧头,化作锅灶里的火,化作村庄上的烟,也化作字里行间的故事,被我们看到。于是想到自家地头的那一株草,那一棵树,那一片林,以及生于斯长于斯的我的父老乡亲。

这样的文字是典雅的,又是敦厚的。它和草木的血脉联络在一起,和古老的文字联结在一起。把自已放归山野,终日游荡其间,才会有如此的气息,像早晨叶尖的露珠,像傍晚余晖下的山岚。

《草木朴素》读后感(二):倾听草木的心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李晋

朴素情感,可以源自生活,可以出于自然。野外的花草树木,固守自己的地盘,纯粹地生长,把内心的柔软与温暖告诉有心人。储劲松显然是有心人,他在《草木朴素》一书中记载着与草木间发生的故事,感受着它们带给他的精彩与感动。

汪曾祺说过,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储劲松的草木之爱,其根源是他欣赏草木的质朴之美,他甚至爱屋及乌,觉得“天空之下,大地之上,一切原生之物,本质、天然、朴素、至美,没有不好看的”。这种大爱构成了他笔端的无限动力,让他饱含真情地为生命写照,为草木立传。

草木充满活力。摇曳在夏天的狗尾草,渺小卑微,随处可见。然储劲松却看到了它强大的生命力量,说它六千五百万年前就生活在地球上,且越活越坚强,越活越精神。狗尾草的“冷知识”经储劲松的文学表述,瞬间有了精神上的高度。从狗尾草身上,能看到乐观向上的精神。草与人一般,亦不可貌相。

《草木朴素》里的百余种草木,每一时刻都在尽情地诠释着生命的价值,而储劲松把这种“价值”客观地提炼并呈现。他笔下的草木,或考证由来,或抒写情致,或穿插故事,或引申功用。在修辞手法运用上别具一格,不乏神来之笔。如写鸡冠花,说其“自带喜气,握于手中绵软温暖,一如执微胖女子发面一样的素手”;写睡莲,说其“贴水而生,自有谦谦之怀温润之美”。鲜活的表达让字里行间的植物灿烂生姿,意态超然。

草木何以朴素,当然来自有心之人的观察和感悟。储劲松在河畔看到桃花后,立马想到了“桃花流水”,他反复轻吟,书写。感觉读来有灵秀湿润之气,观之有花飞水流之美。能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质感,足见储劲松从草木身上寻求到了精神的皈依,而这或许是草木能够向他敞开心扉,倾诉心声的重要原因。

草木有情,生活有味。人和草木一样,皆是这世间的匆匆过客,经历着四季的阳光雨露,感受着年轮的风雪霜尘。但不管环境怎样转换,一定要像《草木朴素》里的植物那般,保持一颗朴素的内心,潇洒从容地在世间舞台上亮出最美的姿态。

《草木朴素》读后感(三):人间至味是清欢——读《草木朴素》

贾登荣

安徽作家储劲松先生所著的散文集——《草木朴素》,以自己家乡那些普通的草木为书写对象,作者在淡雅空灵、婉转清幽的文字中,呈现出草木的自然之趣、天真之味,质朴之态、初始之心;在引经据典、发散比兴的发掘中,铺展草木间蕴藏的古典之美、文化之美,从而令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人间至味是清欢,大美大雅在平凡。

《草木朴素》一书由“山草抄、菜蔬帖、木欣欣”三部分组成,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的散文68篇。作者饱含对大自然深切的爱,对遍布在家乡山川间草木浓烈的情,努力从那些貌不惊人、司空见惯的草木身上,挖掘它们天真、质朴外表下的丰富内涵,充分揭示了这些草木的平凡之美。在“山草抄”这一部分中,作者围绕“蓑衣草、蒲草、毛草、马齿苋、稗草、野麦、蛇萢、鸡冠花、芭蕉、薄荷、凤仙花、车前草、蕨”等草木铺展笔触。应该说,作者所书写的草木,大都是自然界中最平凡、最普通的草木,既不名贵,也不珍稀;既非身姿高大挺拔,也无秀色妩媚倾城。它们散漫无序、自生自灭地偎依在路边,丛生在山坡,蔓延在溪畔……没有多少人欣赏,没有多少人关注。不过,作者在“序”中说过这么一段话:“天空之下,大地之上,一切原生之物,本质、天然、朴素、至美,没有不好看的。草木温柔敦厚,朴素质直,一如上古的大人君子。”正是怀有一种对普通草木的敬重之情,所以,他用那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在这些平凡普通的草木身上寻找到蕴藏于其间的大美大雅。如在“蓑衣草”中,他描绘道:“水边常常生蓑衣草,丛蔚青碧如绿发丝,风貌清旷萧疏,离离可爱。若制为盆景放在书案上,风雅决不输菖蒲,只不知天上仙草,肯屈尊凡间案头否。此草貌似细弱,握于手中但觉清凉绵软,却极坚韧。”寥寥数笔,短短几行,不仅写出蓑衣草仙风道骨的气质,也道出了蓑衣草不菲的美学价值。平常我们并不怎么看得上眼的蓑衣草,其大美大雅,就此彰显。再如这篇“稗草”,作者写道:“在乡间,它们生长于水田、沟渠、沼泽间,零散不群,每一株的存在都可视为奇迹,因为乡人发现了,必定毫不留情地连根拔起,曝其尸于骄阳之下。稗草又极其顽强,屡生屡拔,屡拔屡生,繁殖力惊人”; 接着又写道,“稗草并非一无是处,它是猪马牛羊的好饲料,其根其苗可入药,有治创止血之效”。从这根本不受人待见的稗草身上,作者不但发现了它坚韧顽强的性格,让人肃然起敬;而且还挖掘出它的奇特功效,让人另眼相看。读罢此文,对乡间曾经不屑一顾的稗草,情不自禁地涌出几分尊重,有了新的认识。

阅读《草木朴素》一书可以发现,作者是有着丰富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乡村生活,让他有机会和各种各样的草木亲密接触、朝夕相处,从而让他对草木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认知。所以,作者在书写这些草木时,自然而然地把它们与农村景况、农家生活有机地串联在一起,让笔下的草木不那么单薄,而是盛满了乡土情结,氤氲着生活气息。就以这篇《竹》来说,作者从身边那本郑板桥的竹谱说起,引出对“故居”那片竹海的追忆,然后把自己与竹子的渊源、竹蕴含的意境、竹子在农家的用途,等等,从容不迫地娓娓道来,让人不但了解到许多竹子的“冷”知识,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一幅幅活生生、鲜亮亮的农家生活画面,感受到竹子与农家生活密不可分的多重关系,品尝到了农家生活的酸甜苦辣。文本所流露出来的浓厚生活气息,可以勾起更多人对草木、对故乡、对村庄、对原野、对往昔的深情回望,唤起人们无尽的乡愁。

阅读《草木朴素》一书还能够发现,作者是一个读书涉猎面非常广的人,不仅有六经正史、诗词歌赋,而且有野史志怪、戏曲医书等等,可谓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作者把读书的收获,巧妙而有机地嫁接到书写草木的文本中,以草木为线索,展开丰富的联想类比,勾连起草木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根深蒂固的血脉联系,让人在草木氤氲的气韵里,感受到别致的情调、深沉的意蕴。这一特点,在书中的许多篇目中,都俯拾即得,能够找到很好的佐证。如这篇“半夏”,作者先是引用《神农百草经》,讲述半夏的得名及别名;又进而说,其别名的来源,应该出自《列仙传》。一种普通的草木的得名来历,竟然有这么多故事!其古典之美、文化之美也显而易见了。用典籍来发掘草木之美的特点,在“狗尾草”这一篇中也能看到。作者首先告诉人们,早在两千五百年前的《诗经》就记载了狗尾草,然后通过对《齐风·甫田》中“莠”的解析,指出“莠”就是今天的狗尾草。曾经让人看不起的狗尾草,居然有如此悠久的历史,怎不让人对它刮目相看呢?!而在这篇“野芹”中,作者更是从《诗经》说起,讲述野芹的前世;继而引出《汉乐府》,解读野芹的演变;最后谈及现代作家汪曾祺的散文,展示野芹的今生。从古代典籍到现代作品的引用,将野芹所蕴含生生不息的深邃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应该说,草木与书卷,本来是互不相干的,作者却通过深入地打捞,把二者无缝地衔接在了一起。于是,田野中,阡陌间那些杂乱纷繁的草木丛中,顿时弥漫出浓郁的书香味道,草木中那潺潺流淌的古典之美、文化之美、深邃之美,源源涌动着,宣泄着,不断地叩击读者的心灵,引发他们的共鸣与思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