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由钱穆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19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一):这应该是每一个喜欢中国历史的入门必读书目

不得不说,看完此书,真的是收获颇多。

首先,它让我对中国历史的一些制度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与了解,这便于以后再去深究一些事历史而不会显得苦涩难懂。

其次,它概括了中国最为知名,也是外国人了解中国历史最好的五个朝代汉、唐、宋、明、清的相权制度,考试制度,兵部制度等,让我明白了什么叫三司,什么叫九卿,什么叫九品中正制。而这些制度分别在其朝代发挥了什么作用,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把它和我以前闲暇之余读的一些零零碎碎的历史读物联系起来,也就豁然开朗了。

一个人受人推崇,必然有其内在原因,而受历史洗淘过还能受人推崇,那他就一定是一个'好人'在我看来,钱穆先生是这样的人,这本书也是这样的书。

强烈建议把这本书作为中学生,大学生,乃至任何一个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所有人的必读书目,除开书名对人的震慑作用,它真的是一本既浅显易懂,又内容丰富的好书。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二):读后感

果然历史的丰富和精彩之处在于细节。补充了更多以前不明白的点。

关于清朝最后的描述理解并不透彻。值得反复阅读。而且果然一到税我就晕,理解的都是文字性的,并不能理解到本质。

以前看到大家呼吁读书要有主动性,有自己的观点,而到我身上就会发现哈哈,没有啥自己的观点,总有些人云亦云。现在反而明白一些了,读的多了,就会形成自己的观点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联想到熊逸老师之前讲的,有时候越接近现代我们反而会看的越不清楚,因为会受当下的影响 。确实。

之前也看全球通史现代部分突发奇想认为现代格局和战国时代好像,但是书往后读读就觉得不靠谱,毕竟那时候没有那么强烈的民族精神,科技革命和种族问题。

总之阅读真的治愈啊,很好玩。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三):一代不如一代

1.过分看重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会随制度而转变。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 2.死的制度绝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 3.制度有渊源,随人事变化完善 4.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不能以今天的眼光横加批判过去。 5.不能认为国外一切都是好的,矫枉过正。 6. 制度,考试选拔,税负,国防兵役 7.秦汉以后,中国的封建制早已推翻。所以我们反什么封建呢?(封建制度 (中国):始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封建,在公元前3世纪秦朝建立后,渐为中央集权制取代)。除了皇室一家世袭,其它职位都不能传位给儿子,这已经是政治制度的一项绝大的进步。 8.皇帝和宰相。元首和总理。一般人认为中国从秦汉以来都是封建政治,实际是与历史不相符合的。 9.汉代 六尚和十三曹、三公九卿。全国政务通过十三曹汇集到宰相处。丞相(文官首长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副丞相。最高行政长官是丞相。 10.汉代 宰相-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皇室 11.汉代 郡县制度,郡下面管辖十个到二十个县,长官叫太守。 12.刺史是中央特派专员到地方来调查的。 13.汉代选拔人才-太学-国立大学,汉代起,中国就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读书人的政府。 14.汉代宰相领袖制,唐代宰相委员制分权(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15.中国传统重质不重量。只要其人是贤者,就能够代表多数。不贤而仅凭数量,是无足轻重的。 16.遵守法制不严格。 17.唐代尚书省是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18.明太祖废宰相制,大权独揽,从明起到清,中国政治制度的灾难,一朝不如一朝。 19.清朝“部族政权”。军机大臣实际不是大臣,是皇帝御用的。清朝比明朝更独裁。六部的权力比明朝还小。 20.只需要服服帖帖的官,不需要正正大大的人。奴性、平庸、敷衍、腐败、没精神。 21.若要把满洲部族打破,非革命不可,不能保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四):从历史开始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9.4

钱穆 / 2014 / 九州出版社

作为重新读书的起点,作为2023年的开端,是近些年读的第一本实体书。从一年前开始就想重拾读书的习惯,倾向于历史类书籍,现在确是感觉“读史使人明智”诚不我欺。

说回这本书,钱老先生以自己丰富的研究和深入思考,对汉唐宋明清五朝的政治制度进行阐释和评价,论述政府组织、考试与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制四个主要制度及其得失。读这本书能感受到钱穆老先生开阔的思想,表现为以下几点:1.评价历史既要考虑时代意见,也要考虑历史意见,此外还应当考虑地域性。2.制度脱离于现实并非孤立诞生和存在,也并非仅凭某个人的意见即诞生并推行。3.不同政治制度,如政府组织、赋税、军事等是相互配合的:制度和人事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数次感受到自己的思维更开阔、不时有恍然受教的感受,受益匪浅。但从现在看来,作者观点仍有部分时代局限性,但就如刚刚所说,无论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亦或是从现在来说,这已经是超脱绝大多数人的政治理解了,仍值得认真拜读和学习。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五):放下武断与偏见来重新读一读历史和政治

钱穆先生曾说:“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闻。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遵大师之教导,这些年前前后后也读了不少历史方面的书籍,但都比较零散不成体系,近日读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从根上重新厘清了应该以怎样的视角来读历史,也建立了科学学习历史的基础架构。

钱穆先生的生平相信不用做过多的介绍了,本书是钱穆的讲稿集,不到两百页的内容,就将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地方与政府的关系、考试制度、经济制度、兵制等做了介绍和对比,分析了各代之利弊,深入浅出,行文虽带有民国时期的特色,但还是比较好读的,其治学深度可见一斑。

以前读史,相对来说读的都比较浅显,不时又会担心,自己是否站在上帝视角看待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本书提供了一些看待历史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可以更加中立、清晰的看待和分析历史问题。以下几点深受启发:

在钱穆先生看来,汉、唐、宋、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朝代,通过对这五个朝代政治制度的讲解分析,便大致可以了解中国历史的全进程。对每一朝代的政府组织、地方与政府的关系、考试制度、经济制度、兵制等方面的利弊分析,也就对一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受之前历史教育及影视剧的一些固有偏见的影响,一直觉得古代中国社会是一个皇权无限巨大的社会,一切由皇帝专制,而读了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才发现,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在汉代和唐代是比较开明甚至是先进的。汉唐两代皇权和相权相互监督制约,皇室与政府也是分开的。虽然唐代以后,相权开始低落,明代甚至直接废止了宰相,但由此逐渐发展起来的内阁,实际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相的作用。

科举考试制度应该算是改变中国政治格局的制度之一了。中国有句古话叫:“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足见读书在中国老百姓心中的分量之重。知识分子通过读书获入仕途,中国历史自汉代以下的政府,是崇尚文治的政府。宋朝在政治制度上虽然没什么建树,在各方面也都比较弱,但宋朝特别重视读书人,文治方面仍能复兴。到了明代,原本不是存心要愚民的八股文制度,最终变成了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而清代的考试制度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愚民政策,清代考试制度在一定层面上限制了阶层的流动。

自秦汉中央方面有了统一政府之后,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在沿袭前朝的制度之上,根据本朝的情况加以变化和调整,总的来说大方向上是没有太大变化的。而清朝的政治制度有其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特殊之处,主要在于清朝是“部族政权”者,是中国历史上的异族政权。因此其政治制度也不同于其他朝代,可以说没有制度,只有法术。为了维持部族政权,清代比明代更加独裁,同时也限制了老百姓更多的自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的很多内容看似没有长篇大论大幅的展开,但于细微处不难感受到为了这些内容所做的详细的准备,文风和内容都非常有大家风范。阅读的过程中也屡屡觉得受到了启发,开悟了今后读史和学史的方向,也算是阅读本书额外的收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