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解读中国经济(增订版)读后感100字

解读中国经济(增订版)读后感100字

《解读中国经济(增订版)》是一本由林毅夫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5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解读中国经济(增订版)》读后感(一):我强烈推荐把这本书作为大学本科经济学的通识性读物

相见恨晚!很羡慕北大的孩子们能学到这么优秀的经济学读物。我上大学的时候,学校里流行曼昆经济学等西方经济学教材。并将西方经济学原理奉为圭臬。但现在看来,如果完全依据传统经济学,中国经济的发展的奇迹是无法解释的,中国经济的未来也是没有出路的,林老师这本《解读中国经济》非常好的解读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二战以来,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尤其是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重新解构,这是非常难得的。

林毅夫先生是非常难得的兼具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视野的经济学大师。

《解读中国经济(增订版)》读后感(二):深厚的学术水平,精致的功利主义态度。

读完了,几点体会。本书的关键词:赶超战略、自生产能力,比较优势 ,双轨制,遗留的社会负担,转型经济等。应该说,林毅夫的学养应该胜过最近和他辩论的张维迎,这必须承认 。对建国至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解读和得失评论,这本书是最好的。但,对于目前如何的评价和建议,林教授就是抓住东欧苏联也不成功,社会负担很重,不能改变社会制度和政策。实际上,如果通读认真领会这本书前半部分,读者应该知道,林毅夫是知道问题所在的,但可能因主客观原因,不便以前半部分中的主要逻辑往下推论了,只能以与杨小楷凯,张维迎辩论的方式,将可以继续推论的部分自我否定,向有关方面表示自己与杨、张等人是不一致的。这就就是精致的功利主义。

《解读中国经济(增订版)》读后感(三):条条大路通罗马

1、改开前,中国大部分尝试虽然初衷是好的,但是错的。 2、东欧和俄罗斯的休克疗法被证明是错的,拉美和大量采用华盛顿共识方法的改革证明也是错的。这些理论可能仅适用于各个领域都基本达到标准的发达经济体。因为这些理论基本都是结果论证结果。 3、虽然改开前我们错了很多,但并不代表西方那一套理论就适用于我们,就可以直接套用。事实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西方那一套理论的具体细则,实际上也在不断改变。 4、林毅夫和张维迎+杨小凯的争论不是经济理论的争论,而是体制的争论。这点我认可林毅夫,体制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我在很早之前的讨论以及一些书评中已经有论述。 5、不容易,事实证明,中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就没有照搬过马克思思想和苏俄的经验。 中国特色的提法并非一时兴起,因为一套理论无差别适用所有社会。顶层设计的大理论可能都适用,但到达的路径可能不止一条。条条大路通罗马,你处在罗马的不同方位,你个人的身体素质,你的富裕程度,注定了你到罗马的路途一定是有别于其他人的,采用的方式(步行,马车,火车,汽车,飞机?)也一定是有所差别的。最后到达的时间肯定就天差地别了。

《解读中国经济(增订版)》读后感(四):不完整的笔记

温铁军老师的几本书和地方政府相关书籍对于本书中的一些介绍性内容已有涉及,所以我并没有做完整的笔记。

林老师的观点核心还是从西方经济学最基础的比较优势理论出发,倡导资源的自由配置,让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根据自身利润最大化的标准进行生产。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强调后发优势的存在,按要素禀赋生产并随发展而调整产业。

或许是林老师并无意在本书中仅对他的观点做深刻的逻辑分析,重点在以教材形式对中国经济做一个整体阐述,又或许是温铁军老师的观点在我脑中先入为主了,在我看来本书观点论述不够充分。虽然在课堂上学习了这些理论,我对它们的实际运用反而更加警惕。。

《解读中国经济(增订版)》读后感(五):从经济学角度详述中国经济的过去和未来

本书是林毅夫教授在北大的的课程为基础2008年出版《中国经济专题》,2012年修订再版。 全书已大重点:1.李约瑟之谜的解析,中国在18世纪之前无论是钢产量还是活跃的市场经济和繁华城市商业氛围都不输于西方,但为何没有出现工业革命,作者批判了文化决定论和专利保护说和“高水平均衡假说”,作者分析,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本身也是一场方法论的革命,中国科举占用了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时和经历,科学必须的数学被科举考试废除,明代的《天工开物》公认是读书人浪费时间,工业化需要的以数学和可控制实验这种后天能力的学习缺失,让中国人依然停留在农业时代,等到废除科举和教育改革,白话文教育(日本也同样的文字改革),东亚进入工业化阶段。 2.作者从经济学角度详细分析了中国解放后的重工业赶超战略的原因和不足,集体合作化等必然性,分析了赶超战略在落后国家印度,印尼,菲律宾,中国兴起的必然性,但没有指出为何能在中国成功。

3.作者用大量篇幅讲述了后发国家在政府正确利用比较优势在发展中,后进国家有“后发优势”,这也是作者和另一位著名经济学者杨小凯的激烈争论。

4.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和苏东改革和中国改革40年的经验的反思总结,社会科学理论是否适用于某个国家取决于其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否和该国重要的社会经济条件一致,中国知识分子必须摆脱一味去“西天取经”的思维定式,在政治,经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积极研究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过去百年来现代化探索成功和失败经验教训,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国经济的现在和未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