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读后感100字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读后感100字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是一本由[美]马歇尔·伯曼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52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读后感(一):厚重

是一本需要刷第二遍的书,本书涉及的学科门类众多,包括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社会学等等(自认为看了许多书,涉及面也算宽广,但读起此书中的内容仍觉得匮乏和吃力)。

成为现代的人,就是将个人和社会的生活体验为一个大漩涡,在不断的崩解和重生,麻烦和痛苦,模棱两可和矛盾之中找到自己的世界和自我。成为一个现代主义者,就是让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在这个大漩涡中宾至如归,跟上它的节奏,在它的潮流内寻求它那猛烈而危险的大潮所允许的实在,美,自由和正义。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读后感(二):Needles on a wet, black bough

没有想象的好,但在西马和福柯的传统中浸淫得越久,越能感受到这本书、这种观点的必要性——如果我们持续强调对于物化的否定性,持续忽视经验而强调体制无所不在的统摄力,人类也就彻底丧失了前进的可能。因此,唤回19世纪现代性的鬼魂,在不断的崩解和重生、麻烦和痛苦、模棱两可和矛盾之中才能找到救赎之道。 林荫大道和涅夫斯基大街的部分堪称神来之笔,大街首次制造了一个平等的公共场域,阶级分裂在大街上得以被体验为现代自我的分裂,在运动的混乱之中,在光环落地之后,新艺术跳起了扭曲的舞步。 涅夫斯基大街不仅呈现了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по русскому стилю,更重要的是以阶级冲突为核心的现代性图景,而这种冲突,由于那深夜敲门的人,我们在做一只虫子和做拿破仑之间别无他法(这何尝不是当代中国的写照?)当今的赛博大街,似乎也在发挥着类似的作用。伯曼谈到布朗克斯时的忠诚让人不忍心反驳他,不过,这种典型的美国式的乐观主义也实在是忽略了太多痛苦与血泪,毕竟你仅仅是离开了你的街区,而犹太人和众多第三世界的人们,正是因为这种现代性的后果(虽然伯曼也承认这种现代性力量是不可控的,但是是中性地承认)付出了甚至远超生命的代价。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读后感(三):马歇尔写给普通平凡的我们的情书

作者以一种温情、悲悯却也理性、铿锵的语调道出了现代性、现代化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表明了自己对现代性的热爱、坚守和殷切期盼。通过文本细读和批判,伯曼揭示了现代主义的历史源流和伟大传统,借此向置身于现代社会的普通男女、也即我们传达一个信息:大胆直面现代性加诸周遭环境的变化、动荡和不确定性,勇敢接纳我们内心的迷茫、恐惧、分裂和独创性,坦率对待生活的不可调和和随之而来的精神创痛。而过一种现代生活的精髓就在于一个个普通平凡甚至卑微低贱的人,要运用我们自己的力量和想象去发现问题,在大街等公共场所发出声音,持续不断地化解矛盾和危机,并在这种动乱中开创未来社会生活的新图景和新表达,从而让这个世界不断向我们想要的那个方向前进、靠拢,直至让我们在这个世界宾至如归。

马歇尔·伯曼作为温和左派的那种深邃思想和温情语调着实让人景仰和动容,标记想看好久了,如今总算是完事了。在这个糟糕的当下,此书是应景的,他的思想无异于一剂精神良药,让我在困顿中如沐春风,很是神清气爽,确系精神意义上的避难所了。

只觉得,有他们这样的人在,人类就还有希望。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读后感(四):一些思考

全文五章,从开头对《浮士德》的文学性分析,进展到对马克思的哲学评论,进而用巴黎,莫斯科和纽约三个城市的发展史“案例”,讲述现代之所以为现代的“变动性”。对于美国人,尤其是经历了纽约城区快速变化的纽约人,以及了解巴黎城区快速变化的巴黎人,了解圣彼得堡历史的前苏联人来说,无疑会对这本书有更实在的感觉——面对英语读者介绍非英语世界的历史时,作者巧妙地先用对文学作品和哲学作品的分析打下了思想的框架,进而在介绍巴黎与圣彼得堡时大量运用文学评论与小说剧情,来反映能表现城市变迁与现代化主体的要素,这无疑是明智的手段。最后介绍纽约时,事实描述的部分几乎达到了和文学作品平起平坐的程度。

有趣的是,整个现代化的过程仿佛从欧洲的中心出发,最终以强力而不失悲情的方式选择在纽约——美国,建立起自己的新家。在缅怀现代性造成的“离家”状态时,纽约这样的地方又成了大家都向往的“新家”(老友记的流行或可为例:离家的年轻人在纽约“中央公园”—导演把咖啡馆的名字叫得和中央公园相近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建成了变动不居的新家)。这其中不免有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感觉,用不好的话说,就是矫情。

另外,这套现代性叙事往往见于出身平民或贫民之后成为人类学家或社会学家的人,换言之,最彻底地离开了家并因此受益的人。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读后感(五):笔记·关键词

1.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以语言家的口吻对现代性做了一个天才的描述:现代性就是短暂、瞬间即逝、偶然,是从短暂中抽取出永恒。

2. 作为一个心理学范畴,现代性不仅是再现了一个客观的历史巨变,而且也是无数“必须绝对地现代”的男男女女对这一巨变的特定体验。这是一种对时间与空间、自我与他者、生活的可能性与危难的体验。

3. 波曼:成为现代的就是发现我们自己身处这样的境况中,它允诺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去经历冒险、强大、欢乐、成长和变化,但同时又可能摧毁我们所拥有、所知道和所是的一切。它把我们卷入这样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那儿有永恒的分裂和革新,抗争和矛盾,含混和痛楚。

4. 陀思妥耶夫斯基:19世纪晚期听众发表演讲,请注意,今天人们都被说服了,相信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由,然而他们仍然将自己的自由带到了我们跟前,谦卑地把它放在我们的脚下。

5. 现代性避开现代化的生活,反对全部现代经验的一种永不停歇的革命,误以为模范的现代社会应当是自身没有麻烦的社会。

6. 凯奇:Cage John 醒过来回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去,必须“越过边界,关闭裂缝(菲德勒语)”。

7. 帕斯(现代主义者,墨西哥诗人和评论家)现代性“被割断了与过去的联系,不断地踩着眩晕的步伐摇摇晃晃向前猛冲,乃至无法生根,而只是过一天算一天:它无法回到自己的开端从而恢复自己的更新能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