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自我训练》读后感锦集

《自我训练》读后感锦集

《自我训练》是一本由约瑟夫.J.卢斯亚尼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2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我训练》读后感(一):任何事情都是知易行难

书中的大义如下:

当遇到任何焦虑(怀疑害怕和消极)的时候要进行自我交谈。自我交谈分成三个步骤,第一个就是要摆脱想象和现实的区别。第二个是摆脱条件反应式的思维模式,要去做一些刻意拖延的事情锻炼信心的机制。第3个就是随他去,焦虑和抑郁的症状需要你的关注,才能影响你。如果没有你的关注就不可能有焦虑和抑郁。你的不安全感只能让你神经质的想要掌控生活,而不能给你带来任何转变的希望。健康的思维方式是选择的结果。一定要明白我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只有想清楚了我为什么这么做,才能找到不安全感的动机? 个人属于乌龟式的人格,就是在面对生活中某些你不能掌控的部分是会选择退却。一旦躲进了壳里,你会觉得受到了保护,有安全感可以控制。如果你做什么不是为了放松,如果是为了创造一个避难所,你就是乌龟似人格。乌龟壳的表现形式,过多看书/过度使用网络/过度工作。

整体文章更类似有点鸡汤味,感觉给你的办法太少,只是反复的在强调几个要点,还是要多实践为主。

《自我训练》读后感(二):焦虑和抑郁是可被改变的习惯。

开始直视自己的焦虑和抑郁问题,这需要勇气,我喜欢解决问题的自己。书中所说的变色龙人格、刺猬型人格和乌龟人格就是我日常的生活写照——好好小姐、对他人批评以及自我保存的行为充满敌意、对冲突习惯性回避。就像书中所说,神经质虽不舒服但自然,逃避可耻且无用。

和前些天学习的ACT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处,ACT对问题形象化,引导来访者想象自身是棋盘、所有情绪事件都是棋子,即认知解离。这本书中也略有提到,不过《应对焦虑》中有更多涉及——这本书中有更多放松训练的实用知识。

这本书提供了和消极思维模式对抗的有力工具,个人觉得最有冲击力的是将自身消极认知赋予“孩子气”的意义,并及时止损。认识到自身的孩子气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将本身外化的被动问题有意识地转变为需要自身负担责任的主动问题。后续的行为转变就变得水到渠成,当然需要日常训练。

很值得有情绪困扰的伙伴们多多读。

《自我训练》读后感(三):自我训练·改变焦虑和抑郁的习惯

可能是这本书看的太晚了,在看过其他的类型的关于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以后,这本书给我的价值感远远低于预期值。

并不是说他没用,只是说在了解过很多其他的方面之后,看过肯·威尔伯、克里希那穆提、卡尔·罗杰斯、弗洛伊德、等等之后这本书没有再给我带来其他的同样的精神上的冲击。

不清楚是因为翻译的原因还是原著本就如此,读起来会觉得他涉猎的范围比较小,内容上也有一些生硬,没有那种贴近生活的感觉,在我的理解中他只能针对性的训练去解决一些出现的负面的状况和情绪。

而且书里很多地方都在说“去学习自我训练吧,自我训练会帮助你、你会通过自我训练获得成功”这些话读起来实在是让人觉得厌烦,没有与人沟通交流的感觉,更像是一种宣传和营销策略,就像是被动洗脑。而且他也没有解决一个根本问题,在抑郁和焦虑中,有些来自生理,有些则是来自心理,很多人根本不能接受自己是抑郁和焦虑的状况,更谈不上主动去根据抑郁和焦虑去做出训练和改变。

内在的知觉会令人对此表示抗拒和反感。

被动的通过训练去改变习惯改变思维方式,我更觉得是一种勉强而为的压抑自己过程。

这本书对于对这些感兴趣而又仅仅是刚刚感兴趣的抑郁焦虑或非抑郁焦虑的人会有有限的帮助。

《自我训练》读后感(四):关于本书的一些认识

1,作者认为,焦虑和抑郁是人类演化的生存策略基于应战和逃避产生的错误启动,错误启动的原因是童年时期对创伤、痛苦、动乱、反叛等情况产生的误解,这种误解催生了对人的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同时使得人对生活有极强的控制欲,这种思维模式形成惯性之后就产生了焦虑和抑郁。 2,人一旦出现不安全感就会调东幼年形成的脆弱的心理惯性,同时用儿时的眼光、习惯来看待问题,作者指出,人是可以通过自我剖析自我审视的过程来理性的去调集自己当下的力量,理解自己不再是儿童,自己有能力去处理问题和困难。 3,“如果......来”、“我本来....”、“我觉的....”是作者告诫的三个常见的思维陷阱,我们往往通过这种没有发生,却假想发生的过程来调集自己内心的应战和逃避的情绪,从而触发极度的不安全感,导致焦虑和抑郁。 4,作者认为,通过药物和心理医生来治疗并不能完全治疗好抑郁和焦虑的症状,长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对药物和医生的依赖,反而加重症状。

5,作者独创了一种称之为自我交谈的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治疗焦虑和抑郁的症状也可以让人变得更积极。

6,焦虑和抑郁的产生核心是因为患者进入了错误的思维惯性,自我交谈的方法提出三种形式,①:认清现实,也就是区分开什么是客观事实,什么是自己的想象,遇到进入思维陷进要及时反问自己,现在的想法是基于事实还是基于自己的臆测没有实证。分裂出一个理性的自己来和自己交谈。②:摆脱条件反射式思维模式。通过自我交谈,及时用理性的那一部分人格对自己的反射思维叫停,亦或者想象一个画面或者动作来阻止自己的条件反射,通过调频的方法,把自己的思绪调整到其他思维频道。③随他去。放空自己,不要刻意去思考自己焦虑或抑郁的症状。

《自我训练》读后感(五):如何自我训练

第一,焦虑和抑郁是怎么产生的?

如果一个孩子早年经历了创伤性的事件,他就可能变得悲观、不自信。孩子会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危险,自己随时会受伤,有很强的不安全感。

这种不安全感,会让人们从怀疑恐惧、自我否定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和外界,作者把这种思维称为条件反射式的思维,认为它们是一种片面、缺乏理性的孩子气反应,是对客观事实的歪曲。常见的反射式思维有:

1、应该思维

2、读心术思维

3、自我贬低思维

4、非此即彼思维

反射式思维既是不安全感的产物,也制造了更多的不安全感,焦虑和抑郁的很多表现,本质上是我们控制生活、缓解不安全感的策略,这些策略让我们形成特定的行为方式,进而发展出不同的人格,而这些人格会加重焦虑和抑郁情绪:

1、乌龟型人格

2、自寻烦恼型人格

3、刺猬型人格

4、变色龙型人格

5、完美主义型人格

第二,如何克服焦虑和抑郁?

1、运用自我交谈,来分辨反射式思维

我们可以问自己“这个想法是事实吗?还是脱离现实的悲观想象?”,或“这些想法是成熟理智的冷静思考,还是孩子气的情绪化冲动?”

2、停止反射式思维

① 想象拉下列车的紧急刹车

② 想象切换广播频道

③ 交替呼吸法

3、随它去

不去关注反射式思维,不和它反复纠缠,这些想法会自动消散。

4、其它辅助手段:

① 寻找反射式思维和过去的联系

② 自我激励

③ 记录自我训练的日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