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读后感精选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读后感精选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是一本由[英] 阿伦·布洛克著作,群言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读后感(一):西风东渐 天下大同

在我们的文化土壤里,过多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为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在。人的价值和尊严,受到种种漠视与践踏。西方于此同样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数百年的思索和斗争,已经走得更远。

启蒙尚未完成。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读后感(二):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是一本不错的书!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是我在新东方俞敏洪老师的微博上发现的,看到俞老师对其赞赏有加,决定买来一读,但是遍寻此书,发现董乐山先生以前在三联书店出过,现在群言出版社有再版的,于是在当当上买来一读,这是工作后比较完整看下来的一本书,书插图优美,文字精彩,品茗读书,人生一大快事!哈哈哈哈哈哈~~~~~~~~~~~~~~~~~~~~~~~~~~~~~~~~~~~~~~~~~~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读后感(三):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阿伦·布洛克是著名历史学家,牛津大学原副校长,以《希特勒:暴政研究》(Hitler: A Study in Tyranny)享誉史学界,以“布洛克报告”(针对教育与民主问题)闻名政坛,因其学术与政治领域的杰出成就,于1976年被英国皇室册封为终身贵族。本书是作者1984年年初在纽约的大学俱乐部礼堂讲学时的讲义,分为六个部分,以阿尔伯蒂、蒙田、洛克、伏尔泰、狄德罗、穆勒、托克维尔、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托马斯·曼等等“人文主义者”(humanist)为线索,论述了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至二十世纪的众多人文主义观点,以及这些观点之间的纷争与传承——这正是本书观点开放之处,也正是作者使用的说法“人文主义传统”所具有的开放性:“并不是想有意地处理一种一成不变的信念或实践,而是试图在事后辨认出某些思想与学说之间的血缘关系”。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读后感(四):我这辈子干的一件人事——写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上架之时

十二三岁的时候,我迷上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先是连环画,后是小说。每读到保尔•柯察金在人类大同的理想指引下坚忍前行时候,我都会真心实意地哭上一番,默默叮嘱自己:将来一定要成为一个像保尔那样的人!过了几年,我知道了抗战的真正英雄是国军;《硕鼠》和《伐檀》之所以会作为《诗经》“名篇”入选语文课本是因为它们反映了阶级斗争;法国大革命不再是一场优于英国革命的更加“彻底”的革命,而是人类现代史上潘多拉魔盒的开启。又过了几年,我了解到所谓颠扑不破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实不过是斯大林炮制出来糊弄群众的廉价意识形态《联共(布)党史》的普及版,同马克思主义关系不大;而牛顿晚年之所以会醉心神学其实并不是所谓的“思想堕落”,而是在本体论问题上的大彻大悟……

时间停在当下,我站在距离而立之年不远处幡然回望,自感有所幸,也有所不幸。所幸的是,我爱过,被爱过,并且依然相信并期待着爱与被爱。所不幸的是,我感觉自己在每个时期都在不断否定着之前的自己所持有的信念——从家庭伦理到人生价值再到家国天下——于是乎一种彻骨的荒谬感油然而生:我们是一个西西弗斯式的民族,我们活着的意义仿佛就是为了证明之前的自己有多么的愚蠢(有些人甚至连这一点也意识不到)。一种情绪、一种理性的情绪急迫地需要找到一个出口,否则我很可能就会放任自己这样自我麻痹地虚度下去。恰好此时,这本书出现在了我的生命当中——就像一个女人一样。我全身心地装扮她、满足她,用我的脑海滋润着她的全身——因为我觉得这会是我这辈子干的一件人事,一块终于可以立在山顶上的石头。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读后感(五):人文主义是一种热情

记得有一次讲座,到了最后的提问环节,一位同学问教授,西方的发展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才打到目前这样比较发达的境地,中国的经验中是否包含了类似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样的历史实践呢,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又是要复兴哪个朝代的文化?这个问题的确大胆而引人遐思。教授答曰,中国的历史记忆里存在两段启蒙运动时期。其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其二展开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只不过这两次启蒙运动均是不彻底的和被打断的。“中国需要文艺复兴,但是这种复兴应该是横向而非纵向的,也就是说,中国应该复兴五四的精神、传统,也就是科学民主这些从西方舶来的思想。”观者看来,这里面无疑包括着西方的人文主义的传统。

我读布洛克这本著作,一仍作者的写作思路,自滥觞于十三世纪的文艺复兴,下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者化身洋流,以含蓄的力量导引读者,线性地漫游于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海洋。

更甚于此,布洛克运用印象主义色彩的历史编纂方法,借鉴了布特哈特,大胆使用个人主义,深入挖掘,复活历史上早已噤声的彼得拉克、伊拉斯谟、阿尔伯蒂、洛克、歌德、密尔、马克斯?韦伯、弗洛伊德和托马斯?曼等众多思想家,书写了一首别开生面,与传统史学教条迥异其趣的隽永史诗。也建构了更为清晰(而不是有条不紊)的关于文艺复兴以降的人文主义思潮的研究路数。

布洛克本人强烈认同人文主义精神,阅读这样一部充满激情的组做,我可以深深感受到他对于人文关怀、人的价值的情深意切,并为之打动。可贵的是,对于人文主义内涵以外的其他观点、主张。布洛克并未因此而党同伐异,攻其异端,从而有失偏驳。反能给予“宽容之理解”,作到述而不评,令人信服。这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把对思想多元的追求外化为写作信条,使我钦佩的地方。

作者首先界定了人文主义的内涵与外延,厘清了它与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的和人文学在修辞上的区别。他把人文主义视为“一种宽泛的倾向。一个思想与信念的向度,以及一场持续性的辩论。”而不是一种狭窄的思想流派或哲学学说。“人文主义的核心主题是人的潜能与创造力,这些能力是潜藏于人的身上的,需要外部力量加以唤醒,从而时期显现并进一步得到发展,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就是教育。”从词源学角度来看,“人文”一词可上溯到古老的希腊的教育概念。进而,布洛克得出人文主义脱胎于中世纪教育方法“七艺”特别是古典语文教学这个结论也就自然而然了。不过,把这一人文主义同中世纪之间的连续性看作统一性,并不是作者的本意(这也是布洛克明确表达的),应该将其看成一种对福柯式中断论凿空历史的抗议。

然后他就在剩余的篇章里恣肆起历史的海洋。而我则想用托克维尔当年所说的作结。

“我只有一个想法、一种热情,那就是拥护自由和人类的尊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