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1000字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1000字

《爱欲与文明》是一本由[美] 赫伯特·马尔库塞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6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一):101 关于自由

自由只是在理念中才是实在的,在《爱欲与文明》里,这个算是个社会学,心理学,精神现象学的概念,从自我意识,到自在自为,再到两个自我意识的主客体对抗的和解… 真理在于对支配这个文明原则的否定,文明,原则的,最顶层是享受,享受的最顶层是自由… 自由的现实存在性又否定了它的绝对存在…… 突然想到之前的一本心理学的书,大概是“绝对自由的货币论” 只有货币,有绝对自由…但是,出于它本身的主动性,也只是被铸造后的绝对自由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二):理性和非理性

幸福,这个概念到底属于理性还是非理性的范畴?对于世界而言,人类的存在应该不是独特的一方面,不过是一种物品和原材料罢了,全然没有一种自身的独有的原则。也就是如此,人类不愿意承认这样的现实,开始了对本能的抑制和改变,原来的动态本能出现了僵化,自我超我和本我之间的相互关联成了固定的机械模式,在不恰当的时候产生不恰当的行为和态度,意识越来越失去作为普通的谦卑,傲慢又失去焦点,只会让个体与整个世界越来越不协调。

这种不协调,增加了更多的不行。幸福不再是满足感和切实的自由,反而成为私人又主观的状态。个体的傲慢,又体现在个人意识的衰退,信息受到主流的控制,个人被大众交往同化。同样,知识也受到支配和限制,个体开始无法理解其他人发生的事情,强大的普及教育和娱乐方式把个体们捆绑成麻木不仁的状态,使他们拥有虚假的自我意识,同时斩断他们的手脚。

如果说整个社会的焦虑不止是一般的心理不适,而是一种面对困境的思考方式,那么一个人摆脱世界对他的抑制所需要的努力可能会少一些。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三):爱欲,性欲,死亡,文明

1.文明的进步,与压抑性文化密不可分,压抑性文化的最后是道德

2.工作,是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工作外的时间,才是个人的消遣,促进文明文化进步,工作对应的操作原则,也就是现实原则,对的快乐原则不能同时满足,即使是理想状态下,工作的本质注定是压抑性………压抑下的自由首先要打破工作日的禁锢

3.爱欲,是本能,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不单单是爱情方面…爱情的关系,最后是训化过程…无客体的追求是盲目,正如罗翔所说,要爱具体的人…

4.性欲,只是力比多转化的一个方面,力比多的合理有效转化,体现人的价值…

5.自在自为,自由,满足,压抑性文化的最高追求,但是因为压抑性,所以才有它的价值就像法与自由的关系,人的私人功能,自在自由,力比多情绪的满足

6.社会进步与负罪感,负罪感增强,社会进步,文明在于消除原罪,社会存在,整体合理性

7.幻想,存在客观性,理智下的欲望

8.幸福是一个过去时概念,在这,和米兰昆德拉的,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可对应…记忆的压抑性,记住的是相关责任,记忆的选择性…

9.死亡本能,生存本能,爱欲本能…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四):短评里写不下

无压抑文明能否存在?作为一名左翼青年,我也深表怀疑,尽管这是我的理想。毫无疑问,人的生命存在着巨大的力量,诉求、欲望、本能,尽管往往被压制,却总是生机盎然。原始性潜伏于人的身体,如同一头沉睡的猛兽。而社会,却是践踏在这种意志之上得以发展。文明与本能成为宿敌,这是资源匮乏的社会所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种不甘的妥协,而一将功成万骨枯从来都是一种悲哀。然而,将这种本能释放出来,依然需要付出代价。正如马尔库塞所言,这种本能拥有着强大的破坏力,威胁着整个社会的根基。久经压抑的本能一旦重获自由,又会对社会造成多大的冲击呢?秩序瓦解、道德泯灭、价值沦丧,而这些正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栅栏。诚然,所谓秩序、道德、价值,只是统治的工具,使得对本能的压抑合理化,从而令奴役中的人顺从并达成自我和解。然而,某种程度上,本能这头野兽是另一个自我意识,亦敌亦友,随时都会反叛。人类的进化史充分说明了人与野人相异的地方在于理性。唯有理性能够将这头野兽驯服。因而,在无压抑文明到来之前,人需要用理性使自己成为个体的主人,将这头野兽驯服,从而才能进入到那个文明阶段,否则后者只能是高级形态下的原始社会。而令我悲观的是,根据目前人的自我驯化程度而言,要实现无压抑文明,大概还需要几百年的时间。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五):爱欲与文明

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是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学说的延续,或者说是评判性的调和。

爱欲就是快乐的本能,包括情欲、温饱、也包括一朵花、一首歌、一本书带来的快乐。

文明就是对爱欲的抑制。一种是基本的抑制,比如人需要劳动。更多的抑制是多余的抑制。

人类被科技工业带来的物质控制了,人们迷失在“文明”里。爱着同一种生活方式,洋房、汽车、旅游、咖啡、红酒.....而这种文明把人的快乐抑制了,人的力比多被有条不紊的牺牲了,转移到了繁忙的工作中,生产着并不真正“需要”的物品。不停的工作就为了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只因为大家都这样。

拉康就比较悲观,觉着人类回不去了,已经被“无孔不入的控制”摧毁了回去的路。

马尔库塞觉着是有出路的。人可以从减少劳动异化开始。恢复个性,不要让别人决定自己的需要和满足。结束不必要的“压抑”。他把这个叫做“大拒绝”。

马尔库塞觉着美与艺术可以让理性和感性和谐,通过美与艺术把人的“主体性”推向“爱欲”。彻底改变人类个体的需求。

法国就是希腊思想的承接地,马尔库塞通过希腊神话解说人类的爱欲是什么。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爱欲。

马尔库塞说弗洛伊德的重点不是解说个体的心理分析,而是揭示社会结构对个体心理的影响。整个社会结构是消费市场式的,就必然导致个体的被控制。在这样的社会结构和观念下,人是没有个性的,也不可能是自由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