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世上的光的读后感大全

世上的光的读后感大全

《世上的光》是一本由[俄]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Andrei Tarkovsky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1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上的光》读后感(一):那是鹳

去掉腰封之后 封面漂亮得一塌糊涂

这些拍立得的照片 让我在思修课上都放慢放轻了呼吸

记忆的影像看不懂 生命里深奥又复杂的真相 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

没看过他的电影 下了镜子准备看 影像一定很漂亮

很喜欢那两张葬礼的照片 白色的人群列队走过 撒下黄色花瓣 以及所有人通过之后 花瓣形成的通路和寂寥

23页 阳光充足的树林草地 儿子和狗 光线温柔 旁边一行字 我十分想念佳帕和达克。

顿时一大团棉花塞住了心脏 是深沉的想念 但没有难过痛苦 毕竟阳光那么好

89页 看不见脸的黑猫 红色坐垫 黄色雏菊 窗台 水瓶 深深的阴影 盯住看了很久

87页 黑色山岭 灰蓝色天空 托尼诺在相片中间 在山岭的阴影中发着光 他说 托尼诺是天使。

真是让人感动

46页 他说 我们在现世的生活 必然没有最终的幸福 必得受苦 唯有在善恶的挣扎中受苦 方能炼铸灵魂 134页 他说 我心仪那种准备好为更高目标效力的人 这人不愿 甚或无法赞同广受认可的世俗道德信条 此人明白 存在的意义首重与内在的邪恶奋战 因而在一生中至少可以朝完美心灵迈前一步

我在想 执着于受苦 炼铸灵魂 与内在奋战 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

《世上的光》读后感(二):深情的惜别

托尼诺·盖拉通过三件事情和一张相片说明塔克夫斯基所思考时光流逝之道以及他想归返乡间的心愿。一位穆斯林老人的质疑引出时光流逝的问题。

在塔克夫斯基看来,“影像是谷粒,是自我演化、反馈的有机体”,它记录生命,也使得我们寄生于此抗拒死亡。生命何以短暂我们只能透过相片得以就近检视。通过对塔克夫斯基家人两次的离开与归来,写尽塔克夫与家人与母亲国度的离别暗示俄罗斯当时忧郁的政时,以及自己流亡于俄罗斯与意大利两国之间所潜藏的异乡情绪。在蒙特拉诺那破败的女修道院里塔克夫斯基在树下许下能与家人重逢的心愿,明亮与幽暗的事物是塔克夫斯基钟情的镜头捕捉对象;盖拉独坐在漆黑的教堂长椅上,黑白光线的交错抚触透出无限的伤感。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矛盾,在每次按下相机的快门,都会质疑自己究竟是否欣赏了眼前的你所倾倒的美景,塔克夫斯基作品中梦幻的意境,神秘且具有诗意的影像,并不只是为了使他停驻时光的愿望达成,更是想急于与他人分享和一种与事物告别的心境,所以是深情的惜别,与永别的哀伤。

《世上的光》读后感(三):艺术 摄影|在荒芜的“人”世界中寻找“神”

艺术的意义

是在人性中寻找神

这本摄影集为我们重建了一个荒芜的神的泽国。

大学的时候曾经看过《伊万》,大概看了十分钟,便已经晕晕欲睡,电影冗长而又晦涩,镜头里是成片的白桦林,浓雾中懵懂的伊万涉水而行…记忆中只留存了几个零星的镜头,对整个电影的叙述完全没有印象。但不知为何,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关于光、影、灰尘、浓雾、成片树林的描述,涉及这些意象的诗歌或是照片都能紧紧地抓住我的心脏。

塔可夫斯基的镜头是浓稠的,灰色的雾气氤氲聚集犹如神界的屏障,光穿透林间阴翳给这片土地加上一圈柔和的冠冕,而人立于其上,如同孤独的使徒。

日常生活的烟火变成了空荡荡房间里的斑驳,灰尘敲击着时间的脉络,结成蛛网,连接着真实与梦境。这有一扇门,在塔可夫斯基手中的镜子里,腐朽与重生、信仰与痛苦、力量与意志、毁灭与性灵都在里面。

在人性中发现神,将神性投射到日常:瓶里的花、壶中的水、盘子上的水果、厅中的椅子、僧院回廊里燃烧的橡树、佳帕与拉娜…“影像并不是导演所表达的特定意旨。而是宛如一滴水滴,所映射出的整个世界”

《世上的光》读后感(四):《世上的光--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摄影集》评论-2分

最近正在寻找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通过影像的方式,拍立得恰到好处,有照片为实体,相机是小胖子的富士INSTAX210,这是她向往记录美好生活的体现,其实早就根植在她的潜意识里,先见之明啊,看完这本书,立即淘宝买下宽幅相纸,平均每张成本5元。

拍立得的最大珍贵之处是独一无二,每一张都是唯一的一张!不可被复制,用它记录那些唯一的人,唯一的事儿,唯一的瞬间,再恰当不过了,又因为照片数量不可能过大,所以每张都是深思熟虑的,可以加深每个情境的美好回忆,越随着时间推移就越是珍贵。手机或数码相机拍摄的数量很大,易丢失或遗忘,缺乏物以稀为贵的重量感,还需打印于相纸之上,还需装裱。胶片在珍稀程度上可行,但只能选择黑白,后期手工的暗房虽有设备也可自行放大,但受制于流程复杂,周期太长,不能立等可见。

这本摄影集是导演塔可夫斯基用拍立得记录的生活琐事和人生片段,影像并不算锐利,但意义在于储存记忆,拍摄的构图平稳,注重利用光线的变化,都是值得珍藏的片刻,也是深思熟虑之后的瞬间。这正是摄影在生活中最为真实的核心表达形式,记录生活嘛,就应该是这个感觉。所以,就应该用到它。书中的文字不多,但含义悠远且精炼,是值得反复阅读的,翻译的效果极好。它呈现出一种高于生活的态势,凌驾在真实的世界上空向下俯视,能看到曾经发生的一幕一幕,多么美好啊!这就是拍立得的感觉,是我想实现的感觉,是我重新和摄影交汇的最佳入口,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_^!

《世上的光》读后感(五):光的盐粒

我曾被一些影像深深地催眠并且进入梦幻,那便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电影,而今当我再次邂逅他的这本拍立得摄影集,曩昔的梦幻随之苏醒。如果说他的电影是流动的诗,那么这些被光线和阴影所演奏的照片就是一首首凝止的乡愁之歌。

草地、树林、谷垛、栅栏、猎犬、窗台、屋顶、墓地、工厂、废墟、教堂、回廊、街道、家人……这些或明亮或幽暗的事物构成了塔可夫斯基用镜头捕捉的对象,它们恬谧地被定格在某个时空,如湖水般清澈,又仿佛欲言又止的故事。在塔可夫斯基看来,“影像是谷粒,是自我演化、反馈的有机体”,它记录着我们的生命,同时也使得我们能够寄身其中以抗拒死亡,“生命包含死亡。相形之下,生命的影像却排除死亡,否则便是在死亡身上看见一种肯定生命的独特潜力”。

当然,我们无法否认隐藏在这些摄影背后的宗教之眼,那是属于俄罗斯灵魂所独有的深沉、辽旷与仁厚。“信仰是有爱相助的知识”,我们学习知识,因此不再感到孤寂。影集中有一桢照片是塔可夫斯基手持拍立得坐在衣柜门上的长方形镜子前的自拍照,强光从窗外斜射进黑暗的室内,完全将他浸沐其中。

当你这般怜悯自己,

你的痛苦仿佛是他人的,

你从外部观看,估量,

置身于你的过往生命之外。

——塔可夫斯基的诗句表明,一定还存在着另一个“我”,一个匿名的自己在操纵着照相机,并且目睹、见证了“我”的真实生命的诞生、成长和死亡,如同上帝,他自己也说:“艺术的意义,是在人性中寻找神”。影集里还有一桢照片是一位中年男人独自坐在漆黑教堂内的长椅上,手扶前排,目视前方,不知来源何处(也许是门外的夕光?)的一束金光正好打在他的头顶,辉光灿射,宛若圣灵降临。

在翻阅整本摄影集的过程中,我的记忆同时也在塔可夫斯基的记忆中流徙闪溢。我喜爱由遥远、巨阔的时空体所带来的安详与静穆,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那些细微而朴素的情感。于是我像个孩子,伫立在雾霭弥漫的风景中央,捡拾起光的盐粒,并将它们洒向寂静而永恒的时间。

2012.11.18

上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