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布达佩斯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布达佩斯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布达佩斯的故事》是一本由(日) 栗本慎一郎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4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布达佩斯的故事》读后感(一):个人高于集体

对“伽里略同盟”开放自由的组织架构,对其个人高于集体的思想感到非常新奇。貌似这批知识分子并不是过分追求所谓个人自由,思想自由的类型,为什么创办了这么一个另类的团体?难道是以列宁、布尔什维克“集体高于一切”为参照系故意站在独立面?而对于这样一个团体能发挥出给力的作用则更加不可思议,或许只有认知相同,水平相同,世界观相同,对国家民族的忧虑相同再加上布达佩斯人口很少,学者知名度高凝聚力强有很大关系

《布达佩斯的故事》读后感(二):边缘思想家

在漫漫旅途中有一搭无一搭的翻完,脑海深处没有像往常那样出现主人公的影子,而是慢慢勾勒卡尔波兰尼的妻子和外甥女儿的形象,因为作者反复借用德鲁克教授的回忆,说伊罗娜和爱娃是“一生中碰到的最美女人”,作者还使用了一个文学色彩浓郁的小标题——多瑙河畔的血色蔷薇花。

日本人生性淫荡,是全球共识,即使这个身为学者的栗本慎一郎也不例外,他写的是一本匈牙利或者东欧的思想史,字里行间依然露出一双色眼。正因为他在书中注意力分散,写出的作品也就枝杈横斜,卡尔波兰尼没有交待透彻,构建一个宏大的社会背景后,又弃之不顾,转而把重点放在布达佩斯的艺术设计上。所以,这书越往后读,越要失望。与作者的邪劲有得一拼的是译者,翻译根本谈不上水平,车轱辘话,篡改主语,前后不搭,50多岁的老人家,竟把一本书译成这样。

《布达佩斯的故事》读后感(三):抵抗现代性的代价

本书视角独特,关注了卡尔•波兰尼、迈克尔•波兰尼两位学术大师的成长。

卡尔•波兰尼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迈克尔•波兰尼是物理学家,后转入哲学。他们来自布达佩斯同一个著名的家庭,按以往说法,这家的其他几位子女也成就卓著,豪门出英才,也不算很意外。但本书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并非事实,成就波兰尼兄弟的并不是家庭教育,而是当时动荡的布达佩斯社会。

布达与佩斯原本是两座城市,分立在多瑙河两岸,当桥梁将这个城市连为一体时,这里不多的居民仍沉浸在丰厚的传统中。然而,现代化改变了一切,人们突然发现,自己被时代所抛下。

惶惑、迷茫、恐惧与伤感,化成了一种愤怒,即被现代化忽略的怨艾之情,人们像孩子一样开始反抗,他们歌颂传统、历史、集体与美德,其实,那些可能从来都没真的存在过,但愤怒的布达佩斯终于走入了另一个阵营。

波兰尼兄弟亲眼看到自由的传统是如何被一点点毁灭的,他们如此敏感和忧虑,将布达佩斯的陷落看成是全人类的命运,他们大声疾呼,想让天下人都知道,哪怕是最微小的自由,也要捍卫,否则地狱终将到来。

本书寄托甚深,但写作有些琐碎,学养不够的读者往往如入云雾中,翻译上也有瑕疵。

《布达佩斯的故事》读后感(四):被忽视的伟大兄弟

西闪/文

《布达佩斯的故事》不是一部好作品,但是很重要——因为故事里的两个主角很重要。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和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他们兄弟俩是人类思想史上不应被忽视的人物。然而事实是他们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及应有的荣耀。

卡尔•波兰尼是社会思想家、经济史家、经济人类学家。他写于上世纪40年代的巨著《大转型》描述了西方世界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进程,以及伴随这一进程发生的社会形态、意识形态以及政治形态上的大转变。卡尔揭示的主要事实是,市场经济镶嵌于社会经济之中,社会经济又镶嵌于更大的社会之中。用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的话讲,卡尔•波兰尼的巨大贡献在于,他用历史戳穿了神话,“从来没有存在过真正自由、自发调节的市场体系”,自始至终,政府都在其中扮演者积极的角色。他的评价可能窄化了卡尔的思想,但不无道理。

对于很多人而言,卡尔的洞见来得太早,因而根本无从认识。《大转型》成书于二战尚未结束之际,其影响长期局限于人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领域,没有引起其它领域的关注。虽然早在上世纪20年代,卡尔就直接挑战过经济学家米塞斯(L.Mises)的观点,但后者及学生哈耶克(F.Hayek)一起奠定的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意识形态还是对其形成了有效的遮蔽。直到这种原教旨色彩极浓的市场自由主义在世纪之交遭遇巨大的失败,卡尔的思想才从这种遮蔽中凸显出来,重返人们的视野。于是接下来,人们在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的不少著作里看到了卡尔的观念痕迹,在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的《镶嵌》中读到卡尔的理论框架,更可以在政治哲学家约翰•格雷(John Gray)的《伪黎明》中感受卡尔的智识活力。如今,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已经将卡尔视为20世纪最有辨识力、最具批判性的思想家之一。但是,他的理论体系仍旧缺少系统的阐释。这一点妨碍了卡尔的思想在更广领域的传播。

与哥哥卡尔比起来,迈克尔•波兰尼的命运似乎好一些。在兄长的呵护下,迈克尔首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科学家,在物理化学领域有极高的造诣。其子约翰(John Charles Polanyi)就继承了他在这方面的才华,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不过,迈克尔后来成了一位深刻的科学哲学家,对人类的认识论有深刻的见解。他的这些思考在《个人知识》中有过系统地阐发。其中,他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划分尤为重要,以后的科学哲学家柯瓦雷(Alexandre Koyre)、库恩(Thomas Kuhn)等从中获益匪浅,以至于有人把他的认识论誉为人类知识史上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迈克尔的思想对经济学家哈耶克的影响更是决定性的。我曾经评价说:“哈耶克的正确之处均非原创,而他的原创之处多有谬误。”主要针对的就是这一点。哈耶克经常使用的概念,例如默会知识、自发秩序等等,无不源自迈克尔的创见。可是我相信,尽管迈克尔与哈耶克、卡尔•波普尔并称为“朝圣山三圣”,然而朝圣山学社(Mont Pelerin Society)的大多数成员恐怕连迈克尔是谁都不知道。

《布达佩斯的故事》有助于读者初步了解这一对伟大的兄弟。他们生活的时空环境、文明背景以及社会网络,都在这本书中有所描绘。这为我们理解波兰尼兄弟的精神世界很有好处。然而,作者栗本慎一郎的立意过低了。这位经济人类学家写作此书的最初目的仅是为了纠正管理学家德鲁克(Peter Drucker)对朋友波兰尼一家友善而充满谬误的回忆。这使得他在书中往往纠缠于枝节,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他用大量的笔墨去渲染布达佩斯的音乐、绘画和思潮,却对波兰尼兄弟明显不同的理论路径、内在的联系以及相互的影响未做深究,而实际上,波兰尼兄弟充满张力的思想应该成为自由主义左翼与右翼的共同财富。

栗本慎一郎絮叨的笔调、自恋的抒发,以及卖弄的日式幽默(鬼才知道幽默在哪里)也损害了该书的质量。但是就像我在开头说的那样,到目前为止,《布达佩斯的故事》仍然非常重要。除非,有人写出了关于波兰尼兄弟的更好作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