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读后感1000字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读后感1000字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是一本由朱自清 / 闻一多 / 浦江清 / 胡适 / 陈寅恪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90,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读后感(一):天才、怪才、鬼才、狂士——在西南联大中文系上课是什么感受?

简单列举各位大师授课风格,一窥便知。 朱自清:比学生还紧张,紧张得冒汗。要求学生勤记笔记,经常考试。 闻一多:自己抽烟,学生也可以抽。 浦江清:论证旁征博引,资料翔实,摒弃人云亦云。 胡适:喜欢小课不喜欢大课。嫌大课师生不便于讨论。 陈寅恪:三不讲;“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 还有比这些教授更有意思的人了吗哈哈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读后感(二):很好的文学科普书

诗经来的来源

我国诗歌的生命起点。它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 。 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了诗歌。

先秦诸子,东周末年,礼乐崩坏,贵族中的部分人失业,流落民间,之前只给贵族授课,现在可以给平民授课,士农工商,中的士便开始开门授徒。第一个授徒的人便是孔子,不问家室,只要交了钱就可以上课,而且一律上《诗》《书》名贵书籍。之前是只有贵族还能够享受到的,同时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便创立了儒家。他讲学的目的是养成“人”,养成 为国家服务的人,遵守社会规范。凡是只问个该不该做,不比问有没有用。只重义,不重利。这样的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楚辞,以战国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楚辞和汉赋的区别是,前者为诗歌,后者为押韵的散文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因为做过太史令,所以称为太史公书,后在魏晋时期才改为史记。史记记录的是从黄帝到汉武帝时代的历史 ,总共三千多年,属于纪传体通史。就是以人物为中心,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进行行文记述的 。区别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编年体史书, 上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显德六年共历经了1362年 ,其中三家分晋到汉武帝时期,是重合的 。 以时间为顺序,记述历史事件。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读后感(三):听大师讲课,学治学精神

“西南联大”,如果是一个对历史不太熟悉的人,很可能以为是一个不入流的大专院校,可恰恰相反,他却是中国最牛的一所学校,培养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5位最高科学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和170多位两院院士。这所学校的老师,也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师——朱自清、浦江清、陈寅恪、胡适、闻一多……现场聆听这些大师讲课已是不可能,而这本《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就是五位文学大师的讲义和学术成果集成,书的装帧精美大气,纸质非常好,阅读这本书能给读者带来听大师讲课的美好体验。

很多读者虽然对中国文学常识感兴趣,但文史类作品良莠不齐,有的文章只是把一些简单的常识拼凑罗列,读之不深、无味,如果读到质量较差的,还会给读者在思想观点上带来偏见甚至谬误。这本《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五位大师作者,都是知识渊博的天才,选取的25篇文章按照年代进行排序,让读者能够按照中国文学的历史架构去阅读,帮助读者梳理中国文学脉络,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内容的严谨,作者所提出的每一个观点都引经据典进行了大量考证,所含的知识量相当大,读者须逐字仔细研读,逐句理解,在崇敬作者才华的同时丰富了大量的文学知识,而且很多是之前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识。就从胡适先生的两篇考证《水浒传》和《西游记》的文章说起,两篇文章5万余字,并不是简单对两部名著的内容介绍和特点进行分析,而是对两部小说原故事的产生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在考证《水浒传》时,胡先生从《宋史》《宣和遗事》以及元曲等各类古籍、史料的内容中发掘出水浒故事的形成以及小说的几个版本,甚至得出了“施耐庵是明朝中叶一个文学大家的假名”的结论;在考证《西游记》时,亦是从《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太平广记》等古籍所记载的内容对取经故事的演化史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从小说的形成方面评价了《西游记》的文学价值。暂不论学术观点,单纯从胡先生这两篇文章中所引用占文章大部分篇幅的内容来说,要写下这篇文章,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所考证的难度,不是常人所能想像的,这就开创了学术考证新的风气,也确立了胡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考证地位,而这些也验证了胡适先生“勤谨和缓”的治学主张。不仅胡先生,书中其他先生的文章同样是对相关文学知识进行了考证,引用了大量的古籍资料,这也是西南联大大师们重要的学术成就和贡献。读完这本书,细细消化理解,不仅掌握了远超一本书的知识量,也可以学到大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是大师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是一代又一代人智慧的积累,也是我们应该一直传承下去的文化宝藏。如果爱好中国文学,想更深一步挖掘中国文学中一些深层次的知识点,想有聆听大师们讲课的感受,可以去认真去读一读这本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