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海上花开读后感100字

海上花开读后感100字

《海上花开》是一本由韩邦庆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上花开》读后感(一):海上花开

认识张爱玲之前就知道海上花,但是看的颇为费劲,方言文字化不读出声很难知其意,说翻译嘛,好像中文对中文谈到翻译过于隆重,但是张爱玲的确是把故事又娓娓道来的一遍,对于我这种小读者来说真的友好。 故事从一个梦开始起,赵朴斋来到彼时之上海,租界的烟花柳巷不用半天,就把他给迷的服服帖帖的,引出来了这烟花浮世绘。传统小说的含蓄和结构性,非常的妙。每个环节之间都过渡的行云流水,从赵朴斋到洪善卿,从周双珠到周双宝,从蒋月琴到黄翠凤,从李漱芳到李浣芳,人物出现的场景好像在世情图,两三人一个场景,三四言一个片段,要说平淡那也是平淡,毕竟除了沈小红打张蕙贞就没啥大动作了,但是文字和情节又值得反复咂摸,换来一声叹的,哎。

《海上花开》读后感(二):海上花开

认识张爱玲之前就知道海上花,但是看的颇为费劲,方言文字化不读出声很难知其意,说翻译嘛,好像中文对中文谈到翻译过于隆重,但是张爱玲的确是把故事又娓娓道来的一遍,对于我这种小读者来说真的友好。 故事从一个梦开始起,赵朴斋来到彼时之上海,租界的烟花柳巷不用半天,就把他给迷的服服帖帖的,引出来了这烟花浮世绘。传统小说的含蓄和结构性,非常的妙。每个环节之间都过渡的行云流水,从赵朴斋到洪善卿,从周双珠到周双宝,从蒋月琴到黄翠凤,从李漱芳到李浣芳,人物出现的场景好像在世情图,两三人一个场景,三四言一个片段,要说平淡那也是平淡,毕竟除了沈小红打张蕙贞就没啥大动作了,但是文字和情节又值得反复咂摸,换来一声叹的,哎。

《海上花开》读后感(三):《张爱玲:海上花开》不是原创胜似原创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身在他乡,听到熟悉的乡音土话,亲切感油然而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在这样的温馨场景中,如果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怎么能体会爱人的心意呢?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书是《张爱玲:海上花开》。其实这本书不是张爱玲的原著,是她翻译的著作,而且是汉语译成汉语的。她将清末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译成了国语。

《海上花列传》原著作者花也怜侬,原名韩邦庆,字子云,别号太仙,是清末文人。他不顾别人地反对,坚持用吴语方言完成了这部小说。1894年首次发行,1926 年以标点版重新面世。

胡适称它为“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是有计划的文学革命。方言可贵之处,是最能表现说话人的神情口气。“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话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活人。”

这本书同样深受张爱玲地推崇。她认为《海上花列传》是继《红楼梦》之后,又一巅峰之作。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本小说,张爱玲把它翻译成了国文。译吴语,像译外文一样,会失去语气的神韵,但是至少替大众打捞出了这本书。

鲁迅曾经评价这本书“平静而近自然”。所以张爱玲认为,用吴语不是《海上花列传》受冷落的唯一原因, “平淡而近自然”的叙事风格也不吸引人。可恰恰就是这一点,让张爱玲对这本书喜爱有加。于是,在1967年她把这部小说译成了英文。

张爱玲,原名张煐,1920年9月生于上海名门,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她是深受喜爱的天才女作家,7岁就写小说,12岁的作品就发表在了校刊和杂志上。23岁写了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等,震动上海文坛。1955移居美国后,翻译了《海上花列传》,著写了《红楼梦魇》。1995年在洛杉矶病逝,终年75岁。

张爱玲的作品往往着眼于普通人的命运,《张爱玲:海上花开》也是对家庭生活琐事地描述,这正是生活本身的魅力所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