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读后感100字

《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读后感100字

《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是一本由[法] 吉尔·德勒兹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读后感(一):后现代文学艺术的哲学思考

对于后现代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来说,很多人非常不理解,因为绘画的线条是极度扭曲的, 画面是极度夸张的,色彩的饱和的跨度非常的大,在哲学家们看来后现代绘画艺术恰好有着不可言说的魅力,能够将语言不可言说的,不可表达的人类潜意识中的渴望表达出来,在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眼中,语言表达的尽头就是艺术,可以说他借助对画家弗兰西斯.培根画作的分析,深刻的表达了自己对艺术和哲学关系的发人深省的思考。 在德勒兹看来,后现代绘画和古代绘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古代绘画必然追求一些具象性,最大的特征就是在艺术的形式上追求一个又一个的圆,为了达成视觉的汇聚点,也就是圆心,就放弃了其余的部分,这与整个古代人群的整体性世界观是相吻合的。在弗兰西斯的画中,德勒兹分析发现,没有一个圆是完整德,圆是充满切口的,这些切口在画面的边缘,试探着 可能存在的边际。这就是对前现代艺术规则的一种现代性冒犯,这种冒犯是经常的,也是随意发生的,已经成为了后现代艺术家不自觉的表现。 德;勒兹认为绘画没有故事性,那么传统的西方绘画是怎么表现人物的哪?在德勒兹看来,表现人物只是画家脑中的构图而已,解释画作的权力完全交给了观看者,在艺术作品中,这就是所谓的观看者权力,显然后现代艺术家通过自己夸张的表现手法,通过非中心化的构图,通过扭曲的线条,试图从观看者那里重新夺回对于作品的解释权,因此当人们去观看一副后现代作品时,不是一下子明白画作的表达内容,而是先发出一阵疑问,画的这是什么?此时,如培根这样的后现代画家应该会大笑起来。 绘画在后现代艺术的地位日渐衰落,是不争的事实,求其原因,在后现代的符号堆积现实中,绘画的表现力的确不足,德勒兹认为所有艺术符号,都在表现一种力量感,有了这一力量感,就给了观看者一种能够脱离于现实的短暂能量。在力量感这个维度上,德勒兹认为音乐要回绘画更有表现力,因为节拍似乎和人的某种力量诉求有着天然的联系,人们会随着节拍来进行肢体动作,然后用肢体来描绘空间,形成一种充满张力的场。 作为一本专门论述艺术的哲学作品,本书的立意非常高远,其中不乏德勒兹的智慧闪耀,阅读中有很多会心一笑的时刻。

《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读后感(二):后现代文学艺术的哲学思考

对于后现代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来说,很多人非常不理解,因为绘画的线条是极度扭曲的, 画面是极度夸张的,色彩的饱和的跨度非常的大,在哲学家们看来后现代绘画艺术恰好有着不可言说的魅力,能够将语言不可言说的,不可表达的人类潜意识中的渴望表达出来,在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眼中,语言表达的尽头就是艺术,可以说他借助对画家弗兰西斯.培根画作的分析,深刻的表达了自己对艺术和哲学关系的发人深省的思考。 在德勒兹看来,后现代绘画和古代绘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古代绘画必然追求一些具象性,最大的特征就是在艺术的形式上追求一个又一个的圆,为了达成视觉的汇聚点,也就是圆心,就放弃了其余的部分,这与整个古代人群的整体性世界观是相吻合的。在弗兰西斯的画中,德勒兹分析发现,没有一个圆是完整德,圆是充满切口的,这些切口在画面的边缘,试探着 可能存在的边际。这就是对前现代艺术规则的一种现代性冒犯,这种冒犯是经常的,也是随意发生的,已经成为了后现代艺术家不自觉的表现。 德;勒兹认为绘画没有故事性,那么传统的西方绘画是怎么表现人物的哪?在德勒兹看来,表现人物只是画家脑中的构图而已,解释画作的权力完全交给了观看者,在艺术作品中,这就是所谓的观看者权力,显然后现代艺术家通过自己夸张的表现手法,通过非中心化的构图,通过扭曲的线条,试图从观看者那里重新夺回对于作品的解释权,因此当人们去观看一副后现代作品时,不是一下子明白画作的表达内容,而是先发出一阵疑问,画的这是什么?此时,如培根这样的后现代画家应该会大笑起来。 绘画在后现代艺术的地位日渐衰落,是不争的事实,求其原因,在后现代的符号堆积现实中,绘画的表现力的确不足,德勒兹认为所有艺术符号,都在表现一种力量感,有了这一力量感,就给了观看者一种能够脱离于现实的短暂能量。在力量感这个维度上,德勒兹认为音乐要回绘画更有表现力,因为节拍似乎和人的某种力量诉求有着天然的联系,人们会随着节拍来进行肢体动作,然后用肢体来描绘空间,形成一种充满张力的场。 作为一本专门论述艺术的哲学作品,本书的立意非常高远,其中不乏德勒兹的智慧闪耀,阅读中有很多会心一笑的时刻。

《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读后感(三):走近画家弗兰西斯·培根

提到培根这个人,我们首先往往会想到弗朗西斯·培根,他是一位真正的现代哲学家,他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句。

最近我读了《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这本书,起初我以为书名中的人名就是那位哲学家,实际上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位画家。

弗兰西斯·培根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不列颠群岛一位风格怪诞的画家。他常常以畸形的形象或病态的人物为主题,描绘一些令人厌恶的形象。

这些怪诞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这个世界和人类的灾难。他故意把人的丑陋面貌和痛苦挣扎的表情强调出来,还经常在照片、画报、印刷品等著名画作上进行再加工作出仅反映自己的内心幻象和痛苦的肖像作品。

而在这本书中,我们既可以看作是作者对于培根绘画的研究,也可以当做了解作者的艺术哲学思想的一种途径。

对于我来讲,阅读这本书是很有难度的,因为我缺乏对这种较为抽象的美学概念的理解,对于其中的哲学思想也需要非常细致的品味。

在绘画界,不同绘画风格的创作者能够带给人们风格各异的视觉享受或者视觉冲击。而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绘画者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

比如在画人物画的时候,虽然人物作为主体形象存在,我们还需要考虑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光线,远近,虚实等等。

当我们照镜子的时候,我们看到的自己其实和真实的自己是有较大的区别的。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角度上看,镜子中的我们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美化或者丑化。

不过这些变化值得我们注意,却并不会改变出现在镜子中的主体本身。

书中说,“甚至在镜子中发生的、将要在洗脸池中或雨伞下发生的都与形象本身直接有关。镜子所显示的、洗脸池所昭示的,都准确无误地到达形象那里。”

当我们谈论绘画的时候,我们很难把绘画和音乐(或者声音)联系在一起,绘画是视觉的艺术,音乐则是听觉的艺术。

在这本书中提到培根将叫喊视为绘画的最高表现对象之一,绘画和声音有某些并不明显的紧密联系。

“画出叫喊……”并不是要将一个特别强的声音加上色彩。音乐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并非要将叫喊显得和谐,而是要将叫喊的声音与那些引起了叫喊的力量联系起来。同样,绘画要将被画得可以看见的叫喊(叫喊的嘴)与各种力量联系起来。

绘画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在很多绘画中,我们能够看到音乐带给人们的欢乐。而在某些音乐作品中,我们又能够沉浸其中,在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形式的画面。

据说,培根创作的最后一幅画画面大面积留白,仅有一头公牛,它犄角锋利,身体虚弱。

在那一年,培根正经受病痛折磨,他或许预感到了生命的尽头,所以在画布下方涂上了自己曾经收集的尘土,就像他曾多次说过的:“尘土是永恒的,所有人终将化为尘土。”

而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培根的艺术创作方法,也能够了解作者德勒兹独到的哲学思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