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清空练习读后感100字

清空练习读后感100字

《清空练习》是一本由周鱼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21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清空练习》读后感(一):清空练习

经典上有佛,单手攫一世界,然后轻放在另一世界里。两个世界没有割伤和违碍,只觉得密严,又有一种有客自远方来,煮茶烹菜大声交淡的喜乐。坐在角落里,地砌白玉,头拂香云,陌生的熟悉,熟悉的陌生。几亿由旬之外的语音和着环佩叮咚作声,人不免恍惚,浑身有小汗出来,自射出花息。 天气合适,不冷不热,茶也合口,鸟的叫声还包着露水,读鱼师的诗,就会有一种愉悦。如同被一只手攫到了别处。虽然在别处,窗室几凳又历历如常,这样安稳,没有惊悸,没有巫魇,于是明白,这诸些旧物,这平常世界,其实都是圣界,杯子草木一时都是神的安抚,这样读诗,要说是一种人生之乐呢。 当然其中多苦痛,只是在诗境里,那些苦痛亦如读经,某世投下自己的肉身以饲饿虎,某世又舍某处,或眼或耳,或手或足,以满人意,以偿旧赊。就觉得虽然疼,但是疼得庄严慈悯,从感觉上要好多了,可以在疼中有小小的升华。 燕子徘徊,花开落,在泪水积聚的一秒如一万年之上。

《清空练习》读后感(二):清空

语言有涂饰的天性,口红,漆,裙装,好像有一些近亲的关系,带来事物的偏移和灵魂的恢诡。周鱼的语言会不会有一种企图,还原的礼仪,甚至背反的仪程,可以理解为退隐,松静,取了繁缛的绣氅,光线柔暗下来,事物和女神,以及良家子女,露出本身。 讲出这种感受,事物解析自己,有时甚至用刀剃开,总是不合于我对直接表达的回避态度,所以更倾向于理解为是倾诉,讲到难以启齿,讲到细节,讲到真相。那种从容不迫,缓缓的口气,入微的,踏过残忍升起来的醍醐灌顶。甘露的清凉滋味,夜里荷叶递给你的。 干净的词,素的词,是她一部分诗的取材,土里的纤弱和白,兰草的根系几乎不可见的伸进去,读到最后所闻到的幽独气息,是一种理所当然。 尽管兰花是具体之物,甚至可以是世俗之征,但是在周鱼诗歌里闻到的气息又总是让人确定,灵魂,心,天意,或者形上世界,一定是花的形式。秘咒,采取了口语的发音,好像那时,门涂们一时开口,将天意,以十二种方言称给人。她总是要告诉我们秘密。世界有长长的茎。 事物走在成住坏空的路上,甚至是坠落。风的十二岁半,盘子在架子上它的一生,事物总是哀伤。要拿得稳一些,破碎,周鱼写到出乎意料时,是要趁机补齐它的完整性。事物不谙人语,诗者稍事译出。不是选择代言,只是得一知己。

《清空练习》读后感(三):“它是虚无中的一员”/蒙晦

“这并不是一件/在抵抗虚无的事。/它是虚无中的一员。”(《诗》)——周鱼在这部诗集的第一首诗中试图道出诗的意义或者无意义。按照一般习见的理解,诗被视作某种抵抗虚无的事物,而在她这里则恰恰相反。她提醒作者和读者,诗是奥克诺斯“手指尖流曳的光”,是“消逝之物”构成的“漫长的日子”。 从心理学上看,诗人经常性使用的意象,或许可以视为某种不可回避之物与不可弥补之物,它的出现,源自潜意识深处对于这个意象所凝聚的情感、经历与沉思的深深期待。在周鱼的诗里,确实存在着一种对于“不可见”或者“不可及”的世界的迷思,也即那个“虚无”的世界。譬如:“这看不见的什么,/让其他的一切存在”(《无题》),反过来说,诗人在语言中所极力捕捉的可见的世界,不过是为了证实那个不可见世界的存在——“确信自己听见/一个看不见的世界”(《听觉仪式》),“从那个不存在之处/向我传来这真实之声。”(《今夜,做好了决定》)周鱼的结论或许正是:诗是真实的虚无或者虚无的真实。 周鱼的诗给人以平缓而宁静的气质,却时时透出诗人在这平静的观望中或隐或显的思辨性。比如《奇景》,首节描写山丘上的云朵,但并未对具体的景致展开(不像一般的诗人,往往借助对细节的描写来充实文本,诗人无意于此,她更有一种直接向思想说话的意愿和能力),而直接进入了一种玄思——“当我再/惊奇于它的陌生,它也就//再次把我变得陌生——/我就发现原本的那个我/以及那个世界绝非是/完全的我以及完全的世界”,这样的诗节占据了全诗将近一半的篇幅。直接抒写玄思,在周鱼的诗中比比皆是,比如《清空练习》《真身》等作品,这是她异于一般女诗人的重要特点。细腻的场景描写或者感性化的认知方式,在女诗人的写作中并不匮乏,使得文本高出一筹的,是将现象与感性上升为哲学意识的语言能力。 —— 蒙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