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觉醒与冥想》经典读后感有感

《觉醒与冥想》经典读后感有感

《觉醒与冥想》是一本由[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作,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56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觉醒与冥想》读后感(一):蛮喜欢这个罗嗦老头的

算是断断续续看了几个月的时间。

能找出来好多从逻辑上来说自相矛盾和无法推理的地方。但是呢,内心深处某个地方觉得这老头儿说的是对的,是真的有共鸣的。

哪怕是只对我来说成立的一两句实话,也是令人非常开心的一件事。

《觉醒与冥想》读后感(二):好书推荐:觉醒与冥想

发人深省。思想是记忆知识积累,他是时间。思想具有局限性。认知自我啊,才能让心灵静静谧。让心灵静谧的方法是思想者能够认知自身的各种活动,而非思想者认知思想。不求改变,只求能够能够觉悟。觉知的时候就是改变之前的终结。 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直指人心的话语;深刻而微妙。要若要取得改变,首先要从从自我认知开始;不是专注于去改变,而是去专注自己的言行等。一人愤怒的人,改变不了愤怒;然当他觉知到自己愤怒的状态时,就是他愤怒的终结。 当愤怒出现的时候,不去命名它,只是去观察;愤怒就会作为一种反应,渐渐消退。但是在你命名的那一刻,便已经是在依据过去的认识将它强化了。人们解决问题不靠力量及其它什么手段方法,而是依靠心灵的净化。全然地清空心灵,观察、注意、倾听、秩序、爱。心灵成长不可能通过向神祀祈祷而求得,它只有在思想认知到自身的各种活动、而非思想者认知到他自己的思想时出现。

《觉醒与冥想》读后感(三):冥想的本质是什么?

有关冥想的概念和操作方法有很多种类,有的强调放松、有的强调正念等。这里所教的冥想法认为冥想的本质是“无思虑的觉醒thoughtless awareness”或者“心智宁静mental silence”的状态,是人类意识的一种最佳状态。这一概念虽与众不同,却拥有扎实可靠的科研实证基础(包括随机对照实验,后续的文章中我们会介绍更多科研信息),证明其效果卓著。

这一概念认为,在冥想中,我们保持清晰、觉醒,时时处在当下,完全成为自己头脑的主人,不受任何杂念的干扰。将冥想的状态带到工作和生活中,可以帮助我们减压和促进身心健康,乃至进一步发挥最佳水平。

冥想的状态是与生俱来的,是内在真我(SELF)的特质。所以,我们无法刻意去冥想,而是要通过跟真我的联结,让内在静心冥想的力量自然的、逐渐的得到唤醒和生长。例如,我们可以将右手放在心脏的位置,默默的、诚心诚意的跟自己说,我的本质是这个纯洁的真我等(详见下述冥想导入确定语句)。然后静静的体验,或许一开始还是会有很多杂念,但是慢慢配合相关技巧的练习,就可达到“无思虑的觉醒”状态。这个微信平台将循序渐进的教授一些简单的冥想技巧。

《觉醒与冥想》读后感(四):觉醒与冥想

网络看书的一大弊端在于突然发现想看的书,抑制不住地看下去,结果拦腰截断,使得半途而废了。阅读了一半半,无法继续,没了下文,沮丧。

对终极真理的各面向的着魔探寻已然成为生活常态了,尽因无明的难以突破,不停地兜圈打转,心惶惶然无法安定。即便能从字面上理解其意思但深邃的真理内涵总无法够及,就像意象上的美女图,如真似幻的。

我们受制于情绪、周遭环境、各种观念及社会潮流时尚。我们深陷在无法明了真相的生活漩涡中,急欲摆脱又无力地沉陷着。我们的觉慧之能始终无法开启,因为我们对真理置若罔闻,因为那扇大门的打开并不能带来直接的益处来改变现实面貌,或因悟性不够耳。假如突有这执迷不悔的特殊偏好,也就任性保有着。

如实观照存有强大的量能,而我们却置之不理,宁可被情绪所牵绊,被先见所设障,被传承所框定,被表象所迷惑。所有充满功利色彩的追逐全因人类的虚妄幻象,却形成了人类发展的总体架构,人像是在爬格子似的希望朝向顶峰攀爬的路径中来确知生命的意义,即使庸庸碌碌的常人也四受围困无法安适。

求知万不可设限,才能去了解那无边的空寂,充满着宇宙大能的浩瀚无边。这则在我们被种种界定的眼光中是完全不可想象的空洞。

思考运作的机制,在于全面的观察,无界限无止境的求知,而不陷于唯心的思想中。

人总需要依傍着什么而生存,然而生即意味着死亡,这令我们着实回避不已。孤独、苦难、绝望都是我们无法容忍的存在,避而不谈。于是生命的整体性被无形割裂,而我们并不以为然,或是习惯了这种分裂式的生活,来适应现实的种种考验甚而残酷。

人间有无远弗届的美、爱和真理,灿若星辰,却也遥不可及的。因我们蔽障所限,自我的不可舍弃,怎能融入空无中呢。

生活的艺术来自于倾听的艺术、观察的艺术、学习的艺术。而表达却成为了我们的嗜好,推销自己是这个社会倡导的,人才能与各种机会发生不可预期的碰撞,来改善眼前的生存条件。生活浸泡在艺术中,还是机械式地反应来应付这个急匆匆的社会呢。

冥想在于驱散无序,在乱如麻的世界里我们能否得以静心冥想来理解生命的本质及秩序的美呢。

专注意味着全神贯注的,树非树,花非花,如此学习则永无止境的。我无存却与人与景与我们相专注的融合。

。。。。。。

《觉醒与冥想》读后感(五):觉醒与冥想

网络看书的一大弊端在于突然发现想看的书,抑制不住地看下去,结果拦腰截断,使得半途而废了。阅读了一半半,无法继续,没了下文,沮丧。

对终极真理的各面向的着魔探寻已然成为生活常态了,尽因无明的难以突破,不停地兜圈打转,心惶惶然无法安定。即便能从字面上理解其意思但深邃的真理内涵总无法够及,就像意象上的美女图,如真似幻的。

我们受制于情绪、周遭环境、各种观念及社会潮流时尚。我们深陷在无法明了真相的生活漩涡中,急欲摆脱又无力地沉陷着。我们的觉慧之能始终无法开启,因为我们对真理置若罔闻,因为那扇大门的打开并不能带来直接的益处来改变现实面貌,或因悟性不够耳。假如突有这执迷不悔的特殊偏好,也就任性保有着。

如实观照存有强大的量能,而我们却置之不理,宁可被情绪所牵绊,被先见所设障,被传承所框定,被表象所迷惑。所有充满功利色彩的追逐全因人类的虚妄幻象,却形成了人类发展的总体架构,人像是在爬格子似的希望朝向顶峰攀爬的路径中来确知生命的意义,即使庸庸碌碌的常人也四受围困无法安适。

求知万不可设限,才能去了解那无边的空寂,充满着宇宙大能的浩瀚无边。这则在我们被种种界定的眼光中是完全不可想象的空洞。

思考运作的机制,在于全面的观察,无界限无止境的求知,而不陷于唯心的思想中。

人总需要依傍着什么而生存,然而生即意味着死亡,这令我们着实回避不已。孤独、苦难、绝望都是我们无法容忍的存在,避而不谈。于是生命的整体性被无形割裂,而我们并不以为然,或是习惯了这种分裂式的生活,来适应现实的种种考验甚而残酷。

人间有无远弗届的美、爱和真理,灿若星辰,却也遥不可及的。因我们蔽障所限,自我的不可舍弃,怎能融入空无中呢。

生活的艺术来自于倾听的艺术、观察的艺术、学习的艺术。而表达却成为了我们的嗜好,推销自己是这个社会倡导的,人才能与各种机会发生不可预期的碰撞,来改善眼前的生存条件。生活浸泡在艺术中,还是机械式地反应来应付这个急匆匆的社会呢。

冥想在于驱散无序,在乱如麻的世界里我们能否得以静心冥想来理解生命的本质及秩序的美呢。

专注意味着全神贯注的,树非树,花非花,如此学习则永无止境的。我无存却与人与景与我们相专注的融合。

。。。。。。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