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锦集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锦集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一本由胡适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305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01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一):好而无用

本书好则好也,文笔妙则妙也,考证全则全也,方法新则新也,看起来很有意思,但是无大用,一味的回味过去有什么用呢?对未来没有丝毫帮助。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二):伪,人为

1、大概老子假的最少,孟子或是真的,或是全假。依我看来,大约是真的。墨子荀子两部书里,很多后人杂凑伪造的文字。庄子一书,大概十之八九假造的。韩非子也只有十分之一二可靠。管子列子晏子春秋是后人杂凑成的。

2、欧洲十八世纪的经济政治学者,多主张放任主义,正为当时的政府是在太腐败无能,不配干涉人民的活动。

3、孔子说 政者,正也。

4、《说文》实,富也。杨朱:伪,人为。

由己推人,衣食住行为基,推导至家族,地域,民族,国家,人类,层层外推, 圈中争恶,圈外为善。

儒家墨家的等级差别秩序为准为基,层与层之间,庄子善,荀子恶,层层垒砖,中国金字塔成。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三):从导言看大师治学

这本书书名宏大,但作为课堂讲义大纲,仅仅讲述中国哲学上古发端到秦之前的各家学说。再后如有兴趣就要看《胡适的北大哲学课》系列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倒是作者的“导言”部分,简要讲述了作者对这门学科治学的方法:从收集选择史料,到通过综合比对史事、文字、文体、思想及旁证来审定史料真假,去除不可信部分,通过校勘训诂贯通将史料整理通顺还原原意,然后再求“明变”“求因”“评判”。在后面书中作者也是如此一步步展开,作为讲课大纲,在介绍各家学说的同时,很好地给学生就如何来做这一门学问上了一堂课。

限于学识,一知半解,更不敢点评。再说哲学这事,各有各说,特别在评价上绝难统一。名实之辩、天人之争,看看还是很有意思的。把历史人物放回历史中考量,在怎么样的历史环境下,使得他们的思想对于当时的情况产生了总结、升华或是反动,有着怎么样的积极意义,又有着怎么样的局限性。

同时也感叹,大师治学,那真是需要博闻强记,天资聪颖。无论是审定史料还是解读原意,要在纷繁的资料中找出符合历史事件和当时思想,符合作者文体和思想的材料,分辨前人解读中的错误,若没有一个“最强大脑”,不要说贯通,连校勘训诂甚至选择可用的材料都十分堪忧,只能人云亦云。

唯一的缺点是,也许针对的本就是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引用古书原文,并附注各种考证,但是对许多读者来说,把本就言简意赅的哲学思想用先秦之前的古文来读,那想要把握精要所在实在困难(相对而言,后面几册就好读一些,毕竟文言文也是发展变化的)。出版商一版一版的出,就是不见对古文部分做对照翻译,实在令人遗憾。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四):胡适味道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我很喜欢胡适这部《中国哲学史大纲》,这本书也是他的成名作,可谓一鸣惊人。阅读完这本书之后第一个感触就是,这才是真正的大家,讲义写得这么好,不像现在的大学老师都是三流教学,上课都不曾专心备课;第二是胡适真的很有才,而且非常博学,有自己的见解,他这本中国哲学史算是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靠的不是运气写成的,而是功夫了得。

蔡元培在序言里面也表示了胡适这本书的几处特长:第一是证明的方法,即证明真伪;第二是扼要的手段,敢于把中国哲学史从老子、孔子讲起;第三是平等的眼光,平等对待诸子百家;第四是系统的研究,有递次演进的脉络。我本人也很赞同这四个长处,胡适对哲学的定义是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就是哲学。然后在第一篇导言里面,我就学习到了很多,胡适首先告诉我们怎样研究学术,第一个是对史料进行勘正,怎样明变、求因和评判,这是研究哲学的三个目的,客观的评判是最终的目的。对于胡适的史料的审定,真的受益匪浅,他分了原料和副料,教我们从史事、文字、文体、思想、时间、人物以及思想的发展历程等来评判书中的学说那些是伪造的,那些是真实的。

第二篇开始讲中国哲学史,这一章是比较概括地叙述中国哲学史的源泉,从时代环境等入手,谈论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第二节对《诗经》等的时代思想进行分派,分为忧时派、厌世派、乐天安命派、纵欲自恣派和愤世派等五个派别,其实这五种性格类型到现在对我们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革命的种子在那个时候已经种下,后来便成了老子、孔子的时代。第三篇和第四篇便分别讲到了老子和孔子,老子的道法自然,那个时代的人民过得比较艰辛,对着混乱的秩序,老子提出无为而治,不争;而孔子的时代,他则提倡社会要有严格的等级差别,然后提倡任和宽恕等思想,胡适还在这篇里面讲到了易经,第五篇继续讲到了孔门弟子,可见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后面的几篇分别讲到了墨子、杨朱、别墨、庄子、荀子等,墨子的组织是严格的,一方面是兼爱非攻,另一方面是崇尚天的法度,节约兼用;杨朱的思想是比较自我的,被视为极端的无政府主义,其实也是社会时代的产物;庄子的思想比较超脱,也是我最为喜爱的,相忘于江湖,乐享天道自然;荀子的恶到至今还是很多人在争论,不过他的互助互协是不错的,以礼相待等等;韩非的思想体现在对法律的重视,懂得权术和用人之术。其实对诸子百家的阅读,可以促进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刻,毕竟这些都是我们的思想源泉。

个人觉得这本书是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毕竟对后来中国的哲学史都没有涉及,真的是很意犹未尽的感觉。

By当当特约评论员 江焕明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五):不要作古人的奴隶

这篇评论源自于朋友圈的对赌。这次的对赌是很冒失。本来是打算去豆瓣和知乎好好逛逛再来选从哪读起的。但因为对赌的关系。只选了本字少的,再就是他的这半部经典。

胡适首先对哲学下了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 ,从根本上着想 ,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 ,这种学问 ,叫做哲学 。 ”这个解释比通行的解释要简单直接很多。也反映了胡适自己的实用主义风格。

哲学理论的发展流行是需要土壤的。是缓慢进化的。即使是出现基因突变式的理论,被时代所接受也是需要时间的,而且是信息传播速度以月计的古代。

所以胡适在这里指出了哲学史的三个目的(因水平有限,此处直接引用原文):

1. 明变。在于使学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 。例如孟子 、荀子同是儒家 ,但是孟子 、荀子的学说 ,和孔子不同 ,孟子又和荀子不同 。又如宋儒 、明儒也都自称孔氏 ,但是宋明的儒学 ,并不是孔子的儒学 ,也不是孟子 、荀子的儒学 。但是这个不同之中 ,却也有个相同的所在 ,又有个一线相承的所在 。这种同异沿革的线索 ,非有哲学史 ,不能明白写出来 。

2. 求因。哲学史的目的 ,不但要指出哲学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 ,还需寻出这些沿革变迁的原因 。例如程子 、朱子的哲学 ,何以不同于孔子 、孟子的哲学 ?陆象山 、王阳明的哲学 ,又何以不同于程子 、朱子呢 ?这些原因 ,约有三种 : 1 .个人才性不同 。 2 .所处的时势不同 。 3 .所受的思想学术不同 。

3. 评判。既知思想的变迁和所以变迁的原因了 ,哲学史的责任还没有完 ,还须要使学者知道各家学说的价值 。这便叫做评判 。但是我说的评判 ,并不是把做哲学史的人自己的眼光 ,来批评古人的是非得失 。那种 “主观的 ”评判 ,没有什么大用处 。如今所说 ,乃是 “客观的 ”评判 。这种评判法 ,要把每一家学说所发生的效果表示出来 。这些效果的价值 ,便是那种学说的价值 。

这三个目的,明变和求因给我的感触颇大。作为一个工科生,小初高大的课本都没有教过我们为什么会有老孔庄墨的思想。只是简单的摘取了他们的常说的一点点文学价值和文化内容。我甚至认为我们的教育是失职的。如果不是机缘,我可能一辈子都局限在他们的一些人云亦云的思想中。

然而为何几千年过去了,中国却没有非常完善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呢?书中指出是因为国人作史,不太讲究史料的真实性。不去对史料去审定。任由真的假的甚至是互相冲突的内容混杂一气。这些古代的哲学史料,一,最初没有标点断句断篇;二在流传下来的过程中。不断的被续写、被誊错、被加减篡改。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一味的去分析,去解读。根本就是错的。怎么能生出完善的哲学呢?

从《诗经》开始,这些文学作品的合集中,诞生了哲学的种子。直至几百年后老子、孔子立德立言后,才能称之为哲学。这也是我看这本书一直思考的问题。文学、哲学、科学、宗教学,这些学问,本是一体的。只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化、分裂,成了独立的学科。这里要借用罗素对哲学的定义:“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不能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的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领域,这片领域就是哲学。”

由此定义可见,其实外国的这些学问也是一开始混沌在一起的,后来才有了比较清晰的界限。而中国,却一直没有很好的区分。甚至到了墨家的时候,已经有了科学的雏形了,可惜后来又中断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带着这个问题,一直看到了最后。大幸!原来胡适也有类似的疑问。他的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中道断绝究竟是为了什么缘故呢?依我的愚见看来,约有四种真原因:一是怀疑主义的名学,二是狭义的功用主义,三是的一尊主义,四是方士派的迷信。“从这个解释,我再加上对本书的理解和自身的一些想法。这些学问的种子早早就种了下来,为什么迟迟才发芽?一是老子的无为、庄子的天命,让整个学术气氛都放弃了科学的研究这一块;二是因为哲学需要方便统治者统治百姓,而渐渐向着统治工具的方面去畸形发展;三是迷信的迅速发展,而这些工具也是方便统治者的工具;四是华夏民族的本性,数千年来的教化,让人失去了怀疑和求真的精神。否则庄子领先于黑格尔,荀子领先于培根,都是可能的。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只取其可信的去分析。按其原话说就是:望学者读古书总须存个怀疑的念头,不要作古人的奴隶。这一点算是我们80后的幸运。

此文在仓促中完成,问题肯定很多。日后想起来会完善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