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思想之渊源读后感1000字

中国思想之渊源读后感1000字

《中国思想之渊源》是一本由(美)牟复礼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思想之渊源》读后感(一):从无神论的起源看古代中国思想

是一本适合于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渊源的小札,并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开篇着重叙述中西方关于世界观的差异:西方的创世思想与古代中国关于万物有机浑然天成的差别,后者是唯物的。在对儒家孔孟荀、墨家、法家的阐述上侧重比较,如儒家分化的性善论和性恶论,道家是儒家的补充而非对立面,儒墨两家讲求实用主义而道家讲求虚无主义。如需深入了解先秦哲学,此书并不能提供更深刻的见解。

《中国思想之渊源》读后感(二):一个翻译问题

王立刚翻译的《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a》行文流畅,初读一遍觉得翻译很到位,一个下午便浏览了全书,这得益于中文译本。只是有一个小小的翻译问题在这里想问一下,在英文版Chapter One第十五段中的“The number of these steadily diminished.By the eighth century B.C the total of all states may have been about 150,of which 25 mattered”,中文译本翻译为“这些封国的数量稳步下降,到公元前8世纪,大概只剩下150个左右,其中25个存在与否还是个问题。”英文mattered有“要紧,关系重大”之意,而无译文中的意思,其置于原文中应该是“这些封国的数量稳步下降,到公元前8世纪,大概只剩下150个左右,其中25个封国很重要”,不知为何在这里翻译为“存在与否还是个问题”?望能解惑……(此处由学弟提醒指出)

《中国思想之渊源》读后感(三):孔子是儒,也是士;既文也武

牟复礼论孔子:孔子是商周文化共同的传人

……孔子虽然自称是殷人后裔、专精典籍授学,但他又有很多旧周士人的质直性格。他在精神上同时承嗣了儒和士,他本身就是儒士合流的明证。他毕生所为的结果就是完成了这个融合的过程。他给“圣人”理想赋予了一个新的普遍化的诠释,它保留了先前儒、士两种理想之间的内部张力,但又将其整合在一个一致的意识形态基础里。

……商人的后裔孔子还记着商周之争,在周克商六百多年后他重申周公的功绩:重新奠立商周共同的利益和融合的基础。孔子盛赞的这位典范是……光照万代的哲人、治世的贤臣,他保证了周能承袭天命,并且是商周文化融合的象征。或许将历史与文化的象征重新塑造的如此意义非凡,正是孔子最富创造力的成就。

孔子或许误解了历史,但他却创造了后来中国历史中最重要的东西。他虽然是商人的后裔,其政治上的座右铭却是:吾从周。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

《中国思想之渊源》读后感(四):秦始皇不比凯撒更残暴

牟复礼论秦始皇:文化标准决定英雄与恶魔

秦王嬴政已然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恶魔。

我们很容易看出来,这个文明中的史家如此奇异地对待这个人,他在其他民族的历史中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我们对秦始皇所知甚少,中国的史家对他在统一六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记载寥寥。他似乎不是一个恶魔,也不是法家所描述的“无为则无不为”的完美君主。他似乎是一个性情躁狂、勤政劳任、痴迷权力的怪人,他不停地巡行宇内、兴造长城、宫阙、驰道;同时他又轻信方术,痴迷长生。他的统治生涯充斥着欺诈、暴力、严刑峻法,留下了人们无法平息的仇恨,也激起掩盖了历史公平的怨恨。直到20世纪,一些激进的历史学家才为其所有的恶行翻案,他们认为是秦始皇缔造了伟大的事业、为中国的历史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但同时,他们提出的批评依然比赞颂多,可是秦始皇真的比恺撒或者拿破仑更像“魔鬼”吗?

答案似乎明白无疑,但要记住:秦始皇是被他所在的国家的人依照他们自己的文化价值来评判的,这和其他文明判断英雄伟绩的标准十分不同。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风尘未消、仆从粼粼的巡视路上,空留下万千华丽的宫殿锦榻,时年刚逾50,其死因是猝不及防的消化疾病,实际更有可能是劳累过度——这对一个据称“无为则无不为”的君主来说真是诡异的讽刺。

《中国思想之渊源》读后感(五):外人看中国

外国人看中国,好比从窗口向里窥视,或许不全面,但视角独特;又像是一个旁观者,叙事更为冷静客观。

牟复礼先生的《中国思想之渊源》,是写给西方汉语学生的入门教材,论述了先秦诸子及其学派,以及对中国的思想和历史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对我等学生年代没有好好学习历史的人来说,做为一个中国古代史板块的学习,读起来正好。

书中对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的思想和代表人物有简明精微的介绍。用平实的语言,为我们揭开各大家的神秘面纱。

对着墨最深的儒家和道家,牟先生是如是评价:儒家外向进取,力图践行自己的原则兼济天下。道家对儒家的入世改良主义冷嘲热讽,然最终跳出了失败者的心态,以旁观的视角发展出了一套深邃的哲学。

道家哲学对大众传播的观念是顺自然、不违逆人的本性、过素朴的生活。

儒家和道家就其大者而论,是互为补充而非互相排斥。儒家的社会心理取向是乐观的理性主义,道家的个人心理取向是悲观的神秘主义,二者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形同楚越,但又相互关联恰如币之向背、轴之两辖。

墨家给我们的印象是有更多的侠义隐忍,他们纪律严明,很能战斗。墨家的第一位巨子即墨子,先是师从儒家,后自立门户。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描述了三位,分别是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代表人物则描述了老子和庄子。思想著作则介绍了《易经》和《道德经》。

纵观诸子百家,生命力最顽强的应该还是儒家,作者没做这方面的引申和分析。

合上书本,一种“哦,知道了”的感觉了然于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