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四书道贯》读后感锦集

《四书道贯》读后感锦集

《四书道贯》是一本由陈立夫著作,45.00元出版的2008-9图书,本书定价:50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书道贯》读后感(一):从书本到实践

本就是冲着国民党人陈立夫买的。本书大体是将四书重新按《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八目”进行编排而成,算是陈先生找到一条主线,一以贯之,故称为道贯。 自己从书中对格物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格物大体有朱熹丶王阳明两派认识,朱以格为“至”,格物即“穷事物之理”;王以格为“正”,格物为“去除物欲之私”。陈氏以朱熹为正解。 陈氏更对“诚”之一字进行了详细阐释,认为诚是“人所秉受于天”的一种“动能”,以自然言是动能,以人文本质言为“诚”。“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即致知,“明则诚矣”。“诚意”就是“动能之集中”。 “正心”则谓“人之患在有其心而自身无力予以控制”,学问之道在“心由自主”!不受诱惑与压力,即谓“守正功夫”。 修身则以“好学”(智)丶“力行”(仁)丶“知恥”(勇)为纲。

自己乃一普通百姓,对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甚了了,不予置评。惟陈氏将“平天下”之“平”释为“公平丶平等”之“平”,感觉有新意。

《四书道贯》读后感(二):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于中華而言,稱之日道;

于己而言,稱之日誠;

于人而言,稱之日仁;

于事而言,稱之日中;

于綜合應用而言,稱之日德;

于日常生活之言行,稱之日禮;

其原理見諸《中庸》

其應用見諸《大學》

其詳釋見諸《論語》及《孟子》。

至于《詩》則所以道志;

《書》所以道事;

《禮》所以道行;

《樂》所以道和;

《易》所以道陰陽;

《春秋》所以道名分;

《孝經》所以道明德者也;

總綱:【中庸】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格物: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

致知:知天、知命、知性、明道、明德、明教、知人、知物

誠意: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正心: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修身:好學、力行、知恥

目標:聖人、君子、善人、有恒者;

方法:

立志、好善、求諸己、慎獨、自省、自反、自責、改過、自勉、自強、自信、自得。克己、

律己、節操、守分、安貧樂道、慎出處 明去留、慎交際 謹取與、環境之選擇與改造、技藝與 好之選擇、慎言謹行、尊師、信友、忠怒。複禮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四书道贯》读后感(三):中华文化的宝典:《四书》

“四书五经”是中国人熟悉的一个词组,甚至已经成为简单描述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符号。“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四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论语》在汉代即是妇孺必读的书,《四书》自宋代以来是中国人必读的书,作为当时人们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成为其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的劳动者,也是通过口耳相传,蒙学读物与民间文艺,接受并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仁爱”“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核心价值,《四书》的主要内容,又通过私塾乡校、教书先生,通过唱戏的、说书的,从各种渠道流向社会,影响世道人心。

《四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四书》里很多内容告诉人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宋代张载(横渠)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也是他对儒学精义的概括。按梁启超先生的说法,《论语》《孟子》等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早已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

南宋朱熹在福建漳州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与千年前就有了的“五经”双峰并峙,共同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基础柱石。汉唐是《五经》(《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的思考的结晶,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

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教科书,使孔子的儒家思想几与基督教《圣经》、伊斯兰教《古兰经》相似。人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它。《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翔实的记载了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四书》客观上延续了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与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四书道贯》读后感(四):《四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

“四书五经”是中国人熟悉的一个词组,甚至已经成为简单描述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符号。“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四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论语》在汉代即是妇孺必读的书,《四书》自宋代以来是中国人必读的书,作为当时人们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成为其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的劳动者,也是通过口耳相传,蒙学读物与民间文艺,接受并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仁爱”“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核心价值,《四书》的主要内容,又通过私塾乡校、教书先生,通过唱戏的、说书的,从各种渠道流向社会,影响世道人心。

《四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四书》里很多内容告诉人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宋代张载(横渠)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也是他对儒学精义的概括。按梁启超先生的说法,《论语》《孟子》等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早已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南宋朱熹在福建漳州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与千年前就有了的“五经”双峰并峙,共同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基础柱石。汉唐是《五经》(《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的思考的结晶,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

《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教科书,使孔子的儒家思想几与基督教《圣经》、伊斯兰教《古兰经》相似。人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它。《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翔实的记载了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四书》客观上延续了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与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六艺五经,是后世文章的源头和典范。《颜氏家训·文章篇》云:“夫文章者,原出《五经》:诏命策檄,生于《书》者也;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歌咏赋颂,生于《诗》者也;祭祀哀诔,生于《礼》者也;书奏箴铭,生于《春秋》者也”。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则说:五经如要典重,则学《书》;要婉丽,则学《诗》;要古质,则学《易》;要谨严,则学《春秋》;要通达,则学《戴记》……略得其意,微会其通,自然不同于世俗之为文矣。2000多年前,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华》中指出:“《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

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矣;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矣;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矣;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矣;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矣;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矣”。“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说天者莫辩乎《易》,说事者莫辩乎《书》,说体者莫辩乎《礼》,说志者莫辩乎《诗》,说理者莫辩乎《春秋》”。《庄子·天下》揭示了“六艺”对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旧唐书》简洁允当概括为:一曰《易》,以纪阴阳变化; 二曰《书》,以纪帝王遗范; 三曰《诗》,以纪兴衰诵叹; 四曰《礼》,以纪文物体制; 五曰《春秋》,以纪行事褒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