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追忆似水年华(全三册)》读后感锦集

《追忆似水年华(全三册)》读后感锦集

《追忆似水年华(全三册)》是一本由[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5.00元,页数:225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忆似水年华(全三册)》读后感(一):怎么改书的封面照片啦!原来那个多好~三块砖~

字很多.看得头晕.

不过非常喜欢.

顺便说一下~再当当或者卓越买就100块左右.

当然你在旧书市场找得到就更便宜.

《追忆似水年华(全三册)》读后感(二):想讀完必須生一場大病或摔斷腿

標題的話是普魯斯特的弟弟說的。

為什麼寫那麼長。因為普魯斯特喜歡在小說裡回憶、幻想、吐槽、心理分析、夾敘夾議、玩兒蒙太奇。

一個失眠的夜可以寫40頁。一餐下午茶干掉190頁。

一會兒慢鏡頭,一會兒閃回。他是時間的主人,時間在他手裡像德彪西的音樂一樣游移不定,恍恍惚惚,前後倒錯,有時候一天好似一生,有時候一生僅是一天。記憶變得迷離而哀傷。

《追忆似水年华(全三册)》读后感(三):长期更新

第一卷:贵族,睡不着瞎想,习惯,隐藏的上流斯万,母亲吻,陪伴,小玛德莱娜。教堂,姨妈,外叔祖父,读书,军队,假博爱的女管家,太无聊的姨妈,爱慕虚荣装逼的勒格朗丹,出门只去两个地方,斯万不在才敢去的美丽花园路,一眼爱希尔贝特,下雨,姨妈去世,盖尔芒特夫人,家乡景物在心脏独一无二。/维尔迪兰夫妇教会般排斥上流、只喜欢自己喜欢的傻子的朋友聚会,斯万却深陷与其中奥黛特的恋爱,却难掩上流习气,福斯维尔的顺从使他失宠。奥黛特越来越少和他在一起,他越来越疯狂,想知道她一切,重回上流。别离怀疑不和痛苦。/回忆童年,花园,希尔贝特,斯万夫人的高贵,古典不复存在

《追忆似水年华(全三册)》读后感(四):8.9分 值得一读 值得复读 值得回味

得强调下 ,对于没开始读的朋友,不要被书名误导,这绝不是青春偶像小说。想读个乐,想一气呵成的像读武侠和青春读物的慎入。

用了一段时间读完了这部书,最后的300百页 由于懒惰 读了 将近3个月。

前面几部 虽也非常全面展示了作者的执笔特点,思绪特点,还有一些对生活 入骨的刻画。但后面 特别是后面几面页---也就是重现的时光 进一步抛开了故事,完全是思绪的飞驰,作者对过往人和事儿 和人性 等等的全面概括!

只要我们是曾认真思索过生活中一些 困扰我们的矛盾的人,一定能从书中找到共鸣,就像作者所表述的意思那样,他知道了时间的意义,他觉得 把他本人对生活的全部认知 要留给后人,这是一份肉体湮灭之前 让自己的精神还能依附它时 一定要完成的最重要 最有意义的事。

生活--对于有智慧的人类而言--是那样矛盾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作者马塞尔 他把看到生活的真相用这种思绪川流 和近乎 涩的文字展现,而就是这些读来 时常令人觉得生涩冗长的 句子 又多是那样 生动的 说明生活中的人和事的本质。似乎有些矛盾,但这的确是读时的感受。可能再读它时 会有另一番天地。

。。。。。。

翻译 ,虽看不懂法文,但可以隐隐感受到 ,有几处不尽人意,但不影响大局,不影响这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翻译如此长篇的作品 ,尽管是多人合作,但必是非常辛苦的。

《追忆似水年华(全三册)》读后感(五):追忆似水年华

小说终于看完了。时间拖得很长,前后历时四个半月。前面的一百万字是逐字读的,后面的一百万字更多时候是随性翻阅。即便如此,后半部花去的时间远比前半部要长,大量时间都浪费在不耐烦卒读的纠结上了。

正如普鲁斯特所分析的那样,在接触这部作品前,我也曾通过各种相关文字,对其有过一个模糊的大体印象。比如晦涩,比如冗长,比如睿智、隽永等等。当年也正因此,阅读此书的计划被我一再延宕,读时才发现,实际情况和自己想象的多半不一样。最明显一点,就是先前接触的评论,俨然将其塑造成了一部充满理性色彩的巨著,读后发觉,这部作品里到处洋溢的却是浓郁的感性基调。其次,便是所谓的晦涩难读了。事实上,《追忆》也的确难读,原因却并非晦涩,我总结了两个:一,作者后期创作的力所不逮,二,翻译水准的普遍下滑。至少于我,是这样的。

小说共分七部,这种全面衰退的印象实际上从第四部就已经很明显了。总结我后期阅读不畅的原因,其实还不止这两点。对同性恋话题的无感,对书中大量人物后期命运的漠然,包括对作者毫无节制精描细写的引证分析都缺乏兴趣,也是不得不提及的障碍。

还记得读完上卷,自己给出的八字评价:如椽巨笔,锦绣文章。原以为照此下去,这必定是一部举世无双的皇皇巨著,可惜,作者最终没能做到这点,因此艺术成就,当然也就没能超越我心目中一直排名首位的托尔斯泰了。难能宝贵的是,作者毕竟曾在作品中,一度让人产生过这种期待。不知在以后的阅读当中,是否还有人能做到这点。

阅读本书的另一个感受,就是发觉到自己曾读过的那么多作家及作品,原来都深受其影响。从这一点看,《追忆》不失为一座巨大的艺术矿脉,某种意义上讲,我甚至觉得,这远比作品本身还要来得意义重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