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元素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元素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元素的故事》是一本由[苏] 依·尼查叶夫著作,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41元,页数:2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元素的故事》读后感(一):小时候最爱的几本书之一

这本前苏联作家写的科普读物是我又一本儿时极为喜爱的书

那些化学家发现元素的神奇经历和天才头脑

还有版画风格的插图

都让小时候的我如痴如醉

更重要的是书最后还附有一张标准版的元素周期表!

要知道小时候的我看着这么规范的元素周期表是多么激动啊!

高兴的看到本书有了再版

并且被列入小学生必读的100本课外读物里面

我很欣慰啊

《元素的故事》读后感(二):打开化学大门的钥匙

真希望20年前能读到本书,也许很多事情将会不一样吧~

列个备忘录:

1.舍勒(瑞典)发现空气中的助燃部分,证明空气不是单一物质;

2.拉瓦锡(法)用天平打破燃素理论;

3.戴维(英)利用电解法发现钠(Na),钾(K),镁(Mg),钙(Ca),锶(Sr),钡(Ba),并发明戴维灯;

4.本生(德)和基尔霍夫利用了光谱分析法发现了铷(Rb),铯(Cs);

5.门捷列夫(俄)根据现有元素的特性创造了元素周期表,并预言了多种未知元素的存在,并判断其特征;

6.瑞利(英)和拉姆塞(英)根据精密的实验精神发现了惰性气体的存在,氖(Ne),氩(Ar:不活动),氪(Kr:隐藏),氙(Xe);导致19世纪末的元素不变学说;

7.根据铀射线和放射现象,居里夫妇发现钋(Po:波兰)和镭(Ra:放射),证明元素可变;

8.了解了放射现象(原子数减法),可通过回旋加速器(原子数减法)创造新元素(20-21世纪)。

当然本书的有些语句也符合当时的环境:

1.这样的习惯(指贝开尔报告),在资本主义各国现在还盛行。原来有些财主,有了几个臭钱,又想留名后世,没有旁的方法,就像在科学方面破费一点钱,为自己买个名儿。

2.明日的科学成果,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成果,将要远远超过以往所得到的成果许多倍。

《元素的故事》读后感(三):老书

一九七九年挺乱的,拨乱反正嘛,又打了一场仗,经济受影响不小。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家中有本《元素的故事》,苏联依·尼查叶夫著,滕砥平译,纸张发黄变脆,跟五六十年代印的《暴风骤雨》、《乡村巨变》差不多,我一直拿它当古董,存私房钱一样存着,想,就是经济危机来了也不怕。要不就当传家宝,将来传给儿媳妇,也算是对下一辈有个交代。不料今天仔细一看,啊,原来是七九年的,到今年满打满算才三十年,孔夫子网上八成新六二年版也不过两三块钱呢!劣质纸张害死人啊。

不过抛开纸质不说,这本书内在质量相当不错,这当然是六二年第一次印刷质量高的缘故。没有错字(看咱要求多低),插图相当精美。只有这些当年所有书都具备的优点,肯定是不足以让我这么多年一直记得它的。内容,只有内容,才是一本书的生命。把枯燥深奥的化学讲得如此娓娓动听,又专业又准确又吸引人,让一个完全没有化学常识的人都能懂,科普读物做到这种水平,现在的确不多见。不深入进去完全地搞懂它,就不能浅显地讲出它的道理,这就是深入浅出的由来吧。

多年不看科普,现在发展到什么样子也不清楚。跟着儿子看了一些,觉得要么拟人太重,要么抒情太浓,要么太幼稚,要么太高深,反正好好说人话的不多。有学问的人要显示他的渊博,没学问的人要掩饰他的浅薄,文字是他们的工具。这种书读起来,不是在打击人的自信,就是在愚弄人的智力,反正读者总是找不着北。《元素的故事》好就好在你不用爬山也不用下海,走平路就能看到化学的风景,它是这么美,也是这么平凡,揭开了自然的谜底,让人满心欢喜。是的,我赞成孩子们看看这本书,它把高高在上的科学扯下一角铺在你脚下,一路走着,不知不觉就走到高处去了。

英国化学家戴维想用电流分解苛性钾(即氢氧化钾),干的不导电,分解不了,湿的只分解水,苛性钾本身还是分解不了。戴维绞尽脑汁,想出了一条妙计:把干的苛性钾放在空气中仅仅一分钟,让它吸收极微量的水分,搞得不干也不湿,最后成功地分解出了新元素----金属钾!再想想我们做过的化学试验,完全没有悬念,探索的乐趣也完全没有了。

这本书我给儿子推荐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从来没有接触过化学的孩子可能连好奇也无从好奇。而化学课一开,孩子又会掉到枯燥的非学不可不学不行的泥沼,兴趣引发的幸福也完全没有了。

我很担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