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论戏剧性的读后感大全

论戏剧性的读后感大全

《论戏剧性》是一本由谭霈生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25图书,本书定价:1.50元,页数:1984年,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戏剧性》读后感(一):转让

tp://item.taobao.com/auction/item_detail.jhtml?item_id=03af69f52c984ed58d6c753a0f649ae2&x_id=0db1

《论戏剧性》读后感(二):笔记

1戏贵含蓄。语言不能直白,要有潜台词 2全剧动作的统一性。冲突与动作密不可分。 3戏剧是动作的艺术,小说是语言的艺术。 4冲突不是观点不同的辩论,而是人物情感内心的碰撞,可以是矛盾激发也可以是爱的火花。 5人物关系和性格刻画是写作剧本基础。(真实) 人与人之间的意志冲突是矛盾冲突的主要部分。(错)是性格冲突。 通过人物图解社会历史和通过性格冲突反映社会历史,是两种不同创作方法。 冲突的突变,戏剧人物的激变要有原因(人物性格的依据) 讨论必须出于人物性格。讨论也要有理性感性前提条件。 戏在内心,剧作家处理戏剧冲突时不能忽视内心冲突(哪怕外在冲突并不激烈) 没有冲突,却也可以拥有强烈的戏剧性(有戏可看)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的名言不能绝对化。 冲突双方不一定面对面。 有些作家写事件(激励事件)并不是着重写这个事件发生的过程,而是重点在于它所引发的人物关系的变化和塑造人物性格和心理。但另一些作家,只写事不写人并不可取。 写作时人物关系是基石,事件只是触发器。往往是让人感动的人物关系激发写作灵感。 文学是人学,戏剧文学还是要通过做什么来刻画怎么做的人物。(一些新人编剧常常写一些复杂离奇的故事,却没有人,而有些故事只写一件事很简单,但人物塑造好了,却往往让人印象深刻) 事件和人物关系越具体越有力。(性格与性格的交流撞击,是表现个性而非一般,要有特殊性才够生动丰富。) 反映立体的人物性格的丰富复杂需要塑造戏剧情境的复杂多变(具体尖锐)。 偶然性不可缺少,但也不能滥用(要用人物性格来主导。)。 展开冲突,指引读者解开悬念。(要总体布局 哪些留,哪些揭)故事悬念脆弱,人物内心悬念才让人想一再探究。 悬念拖延加强悬念。 要赋予悬念以有机联系。悬念的变换要让悬念增加。解开一个悬念要适时让新悬念吸引观众。悬念要有吸引力,难度。(如果很容易就能解开,观众会失去兴趣。) 悬念的交错并不会乱。 场面的转换不能忽视。(注意场面的主次之分与连接。) 场面选择:力求体现人的深度广度。不能被事件带着走,那样人就成了工具。 生活的真实性是判断优秀戏剧的首要条件。但艺术技巧和艺术形式的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

《论戏剧性》读后感(三):一直当小说的戏剧性来读

一直把这本书当作如何写小说冲突来看。当然,戏剧和小说是有很大差别的,但就故事性而言,差别应该并不明显,毕竟,无论看小说看电影,看戏剧的人,大多数人看得都是故事。

看完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创造出真实的人。这点在书中反复提及。这点相当重要,只要是说故事的人,都一定要明白,无论故事多曲折离奇,如果没有塑造出真实的人物,那么是没有人会愿意看的。

塑造真实的人物,形成真实的性格,这点不用多说是极其重要的。若要看冲突,到菜场看妇人吵架就好了,若要看奇丽风光,看旅游宣传片就好了,若要看杀人暴力,大家直接去看今日说法就好了,人们之所以喜欢看小说,戏剧,电影,就是因为他们塑造出了活生生的人,你看得时候能投入进去,有代入,共情,所以,真实的人物才是最重要的。

但人物如何变得真实呢?反过来又要通过事件来反映。人物和事件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初学写作的人,往往热于在事件人去想像,去虚构,自己也常犯这种毛病。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生活经验不足,自己都想像不出人物的性格,但生活阅历不是说有就有,也不是年龄到了就会来了(但活在世人多一天,的确见的事情也会多些),还是要靠常年累月的观察。所以,很自然的,你会看到,每一个成功的小说家,他的每一个小说,尽管故事千差万别,但质量一定相差不多,不会一个非常好,一个遭人唾弃。因为作家的内心情感和生活经验是稳定的,这才是决定小说好坏的根本,若是论故事,不免相差千里,褒贬不一。

论戏剧性,是戏剧的重头戏。就目前而言,我认为戏剧性在小说中占的地位也是相当足量的。当然,我们能看到很多例外,像村上春树式的作家,事件往往被推至幕后,戏剧性也不强,但对于如此大神,我还不法分析,而且他的成功很难复制(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小说中塑造的人物也是栩栩如生的,这又归到真实性上去了)。更多的好小说,我们看到得还是戏剧性成分较足,冲突明显。

戏剧性若抛开人物性格上去制造,较为简单,那就是怎么光奇陆离怎么来。但前面也说了,这样读者是不买帐的。戏剧性必定要结合人物性格,想像人物中情景中会有什么反应,而不是让人物变成事件发展的工具。但两者如何结何?恐怕就很难说清道明了,要是我能说的明白也早成了知名作家了,应该还是要多揣测,发散性思考,把自己代入小说情景中去体验,平时多加观察。这样说其实只是废话,谁不都是这样做的?但话说回来,这本一定是废话,多余的,教练什么都懂,为什么不亲自上场代替学员比赛?谭霈生写这本《论戏剧性》这么好,自己为什么没写出知名剧作?(他人我不了解,但在戏剧上的成就应该低与曹禺等人吧,我这么说完全没有贬义)

因为道理谁都懂(当然不排除很多人不懂,懂的定义很难说),但懂不一定能做好,懂了要去做才是关键。

额,没想到最后在这个话题上说了这么绕,绕得这么偏。不过,本就是一纸废话。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