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读后感锦集

《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读后感锦集

《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是一本由Jim Loehr / Tony Schwartz著作,Free Pres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5.99,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读后感(一):相见恨晚

专注!BEAR IN MIND部分总结的不错。实用。一些感想:1. 读到很多人squander and misuse their energy的时候想到我们有时候确实没有好好利用精力,比如,累完放松的时候玩手机,刷网站,其实休息时间用来做几个伸展运动或许放松效果更好。2.读到 以前的观点认为人生是场马拉松,避免压力,而新观点认为人生是短距离的全速奔跑(sprints),寻找压力。好像是这么回事,我们应该在某个时间专注做某件事。3 四个dimension:physical, emotional, mental, spiritual。4. Roger的例子简直就是很多人的生活写照啊,如果我早点遇到这本书,或许上班这几年会有更多的收获。感觉每天就是没日没夜不分工作还是下班的在处理学生的事情,就和Roger不停回邮件一样。

《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读后感(二):记得休息

这本书是指精力管理方面的,里面有大量的案例分析看的很方便。这种写作的文风我比较喜欢。很有意思。

作者说精力管理有四个方面:身体,情绪,mental,精神。不过后面两个不太清楚区别,身体方面大家都比较清楚,情绪方面的可以写好几本书了,这跟情商有点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人的情绪在不同的阶段是有起伏的,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要学会好好控制自己,多学习一些减压的方法让自己更快地恢复。精神上就是要有明确的目标,有目标才能看的更远,才有机会走的更远,走的不那么迷茫。

花在这四个方面的精力既不能不过也不能不用。应该均衡运用,中庸之道是比较不错的想法。这样你才能拥有更好的精力去处理事情。

书中还有说人的每一天的行为都是由习惯组成的,故坏的习惯影响不好,应该培养一下好的习惯,一次只培养一个习惯,这样成功率高些,不然容易什么都没有得到。

忘了说,书中主要说我们应该安排休息时间,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是半个小时左右,故应该好好安排自己的休息时间,不能把某方面的精力耗光了,这样出问题的概率就大了。

书中的许多例子中,许多人为了事业忽略了家庭,两位作者用心良苦,帮他们培养了一些专用时间陪他们的家人,慢慢的他们事业与家庭都过得更好了,我们也要从中多学习,多陪陪自己的家人,毕竟血浓于水。另外一个建议令我难忘,就是每个星期六晚都应该跟自己的妻子约一次会,好好聊聊谈谈,找回恋爱的感觉,这样婚姻会更加和睦,更长久。这个建议十分不错,虽然我现在不知道我的老婆在哪里,以后总会有的吧,时刻准备着。

《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读后感(三):劳逸结合,养成良好习惯

对我最有用的就只是前几章了,后面章节的内容废话太多,没什么意思。

最大收货其实就是要“劳逸结合”,很简单的道理,不过平时要是听老师大人提到,绝不会书里用各种例子解释体会来的深,也根本不会信服。人生是一系列“冲刺”,不是一整段“马拉松”,要想成功就得在短时间内,达到自己的极限,投入做事,累了以后多休息,休息好了以后继续冲刺。不要一直慢跑。

以前经常有做同一件事情太久,累的不愿再继续做下去的时候。比如写一天程序,复习同一个科目一天等等,很多时候脑子已经不转,效率非常低下,却因为赶期限不愿放下手头的事情。我一直知道疲劳了就应该适当休息,可是在看书以前,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也从来没有做到过书里说的 replenish energy strategically。其实单单认识到“休息是必要”的这一点,就已经能够对平时学习工作的安排有很大的帮助了。以前脑子累了只会常会觉得自己意志薄弱,对所做之事热情不够,休息只是不得已罢了。现在能够从心底接纳休息的必要以后,在效率还没有降低以前就主动休息,效果自然好很多。

作者说书中的道理,是从运动员身上收到启发而得出的。后来从单纯的运动能力拓展到了心智、情感、价值观(这几个确实不知道怎么翻译比较好)上,其中的每一项都需要短而强烈的有意识的锻炼和刺激,才能得到提高。道理非常赞同,不过书中给用户的建议,有很多还是太理想、太简单化了。

书的后半部分讲如何使用这一原理提升自我,就没有最开始说道理时精彩了。其中高频出现的“ritual”,其实就是习惯而已,养成良好习惯,一好百好。讲的过程中糅合了will power,habits等等的道理进行补充。显的有些故弄玄虚。不过有没有用也得看个人,假如第一次接触后半部分这些内容,还是很有启发的。

心里只有三星,不过怎么说都希望多一些人能看到这本书,即使之看完前几十页也好(就够了)。

《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读后感(四):新观点去看待生活中的常识

花了2天时间在Kindle上粗略地看了一遍英文版。又决定买纸版的书(二手的不到1美元)。

仔细想想,抛开“精力管理”这个术语,Loehr和Schwartz在书中讲的都是常识:锻炼身体的好处,健康饮食的好处,正确处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blabla.... 以致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类似的书市面上很多。

当我们决定某个行动的时候,往往会对后果进行预估,而后果的程度决定了我们的下一步动作。什么行动是必要的,什么是努力争取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什么是坚决不碰的。早上闹钟响了,如果我马上要去机场,就不会有太多睡意;如果无事可干,也许又倒头睡下。图省事,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太杂,很多时候会把不必要的活动取消。这中间涉及到一个评价标准的问题。怎么判定一个做法或习惯(比如锻炼身体,合理饮食)是必要的?如果我不打算当运动员或肌肉男,也不那么在意体重,为什么要牺牲宝贵的工作和学习时间去锻炼?

作者给出的评价标准是精力(Energy)。作者认为,精力遍布多个方面(physical, emotional, mental和spiritual)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我们的日常活动(家庭的,工作的,社交的) 都是长期持续的行为。从长远的角度看,一个方面的缺陷(忽略或者过度)必然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发展。按照作者的标准,我们可以轻易地在锻炼身体和工作学习家庭信仰之间建立起因果关系。

有了这个标准,那么相应的解决方案就是管理精力。检查自己在各个方面的不足或透支的地方,并作及时调整。

《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读后感(五):怎样利用碎片时间?

这本书读起来比较难受,因为前面写得很罗嗦,看不下去

不过好在内在的东西还是比较不错的

1.

我读这本书想解决的问题:感觉工作效率低,经常分心、玩手机。尽管时间投入了,但是没什么效率。所以就找了这本书来看

本书的核心概念:管理精力,而不是时间(Managing energy, not time.)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可能都做过时间管理的计划,比如几点到几点要干什么。一切计划得滴水不漏,好像每分每秒都完全利用起来了,但是却很难做下去。

这并不是我们没有“顽强的意志”来实现我们的计划,而是“时间管理”这个概念有问题。

用“运动员”的概念来解释,比较容易理解。运动员们比赛,训练,都是练习几组,练习一段时间,就休息。而我们呢?则是早上一到办公室,就开始工作,一直到午休。运动员们他们90%的时间,都是在训练,为的是在10%的时间里,表现出最佳状态。而我们却要求自己,全天都达到最佳水平;更不要说运动员们高度有规律的饮食、休息睡眠时间了。

运动员们,还有每年几个月的休赛期(off season),来调整状态;而我们每年,有多久的休息时间呢?更不要说他们大多数的职业生涯,也不过10多年?而我们却要工作几十年...(如果你健身的话,也知道肌肉不是“练”出来的,是练完之后,休息的时候长出来的;HIIT的概念)

因此,怎样去“休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忽视了这个问题

2. 怎样利用碎片时间?

其实,“碎片时间”时间的概念是错误的。

一般来说,大家看一会书会休息一下,玩玩手机啊,吃吃东西啊;或者中午上上网,听听音乐,看看视频

但是这些东西,真的能帮你休息吗?

看知乎和朋友圈,还是在读;吃零食,多余的热量就来了;上网、看视频,还是坐在电脑前....

真正好的休息方式,是应该出去走一走,20-30min。放空头脑,而不是继续久坐,继续让自己的working memory占据。如果说“时间管理”告诉我们,一天有24个小时,必须要好好计划来让这些全部用掉的话,那“精力管理”告诉我们,一天其实没有24个小时,你不可能make every second count。

因此,那些妄图利用“碎片时间”,来做其他事情(比如自我提升),其实都是南辕北辙了

就我自己来说,我发现使用手机会让我不断分心,或许排队、等电梯或者什么时候,可以刷一刷。但是这样“节省”的时间,却让我失去了“专注”,working memory被占据了。(更不要说绝大部分的信息,其实都是没用的。“看了那么多知乎,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发现不带手机(或者放书包里而不是揣口袋里),让我的生活更加轻松,更加专注。

书中举的例子很棒,你一天工作精疲力尽,回家还怎么陪老婆孩子呢?看起来好像是抽出来时间陪他们了,但是实际上回家早就累得不行,没法花心思在他们身上了

3. 我是怎么应用书中的做法的

①作息时间

之前是每天12点睡觉,还会玩手机,第2天,8、9点起来,马上就去吃早饭

现在改成了11点准时上床(虽然也睡不着),因为夏天到了,早上7点多就会醒。醒来马上就干最重要的事(最近是读一本教科书),大概到8点多,学了4,50分钟,正好借出去吃早饭的机会休息。像吃午饭、晚饭的时间,都是计划好之前干了1、2个小时,正好拿来休息的

然后,把编程的时间放在每天最后,控制在2-3个小时,这样子不会因为下午、晚上先编程而太累,最后什么都干不了

②休息

干了1、2个小时,就会休息2-30分钟。以前恐怕不会休息这么久。目前就是上寝室阳台发发呆,尽量不碰手机之类,就是放空自己

不过上班了,估计就麻烦。午休不知道怎么办,上班上到一半出去溜达估计也会被别人说

4. 书的问题

前面写得太啰嗦了,可以短一点,案例早一点放进来会好些。这本书写得实在不好读,但是里面的一些道理拿来用,还是不错的

另外,本书其实是“个人健康咨询”,不知道国内有没有人做类似的工作,还挺有意思的

=================

本身最棒的部分,我觉得就是“休息”的概念

不去看视频,不再坐在电脑前,玩手机。而是出去走走吹吹风,时间稍微长一点(20-30min)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