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活的科学读后感摘抄

生活的科学读后感摘抄

《生活的科学》是一本由阿尔弗莱德·阿德勒著作,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203图书,本书定价:1.20元,页数:198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的科学》读后感(一):原生家庭

书中提到了较多的应该就是原生家庭了,大大小小的心理问题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儿时的家庭或各种因素。阿德勒本身就是个体发展的心理领域,所以也会更加注重这方面的内容。

书包围绕了自卑情节和优越情结写了不少文字,这些内容可以很好的把有这方面问题的人吸引进去。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自卑和优越,但这并不是什么坏事,适当的自卑可以让我们更加谦虚奋进,适当的优越可以让我们越战越勇。同时对于身边的人或是孩子也要积极的鼓励和适当的批评,做一个良好的教育者。

《生活的科学》读后感(二):读《生活的科学》

这本书去年11月借阅过一次没看。这次的阅读明显顺畅很多,不知道是否可认定为我的阅读能力在提高,呵呵。阿德勒是我原有知识体系所不知的。目前比较而言,似乎荣格对我触动更深,但也愿多了解些他的个性心理学。他遵循的“每个人都能成就任何事情”基本原理亦是我乐于深入探索的。他对于婚姻的见解也与我看法不谋而合:“结婚以后,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如果想要成为征服者,其结果都将是毁灭性的。在期待结婚的时候心怀这种想法就不是正确的准备,婚后的情形将会证明这一点。要想在一个没有征服者的位置的领域内成为一个征服者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婚姻之境所需要的是对对方的关注,以及为对方设身处地的能力。”

《生活的科学》读后感(三):从生活风格到社会兴趣:读阿德勒的《生活的科学》有感

今天终于将阿德勒的《生活的科学》一书重新阅读结束。我觉得阿德勒第十一章《恋爱与婚姻》分析得很精彩。我以为这本书最核心的概念是“生活风格”。“生活风格起自于早期生活的困难之中和对目标的追求者,因此它是一个统一体”。阿德勒在《理解人性》一书当中指出,人的思维方式取决于其人际交往的方式。阿德勒说,生活风格与原型几乎类同。原型是儿童早期形成的一种倾向性,是未成熟的果子,简单而有明确;而生活风格则是成熟的果子,更加复杂而有又隐晦。是直面还是回避,面对社会交往、职业和婚姻,采取的态度和行为当然。 阿德勒认为,改变人的关键在于改变生活风格,使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通过自我反思、不断学习,获得常识和智慧,才能获得超越。 第十一章《恋爱与婚姻》平等的前提是“格外的同情力和格外的能力去使自己替对方设身处地”。这让我想到想到了范梅南在教育现象学当中的一个概念——“他者意识”。阿德勒在这一章解释得非常透彻:“用对方的眼睛去看,用对方的耳朵去倾听,用对方的心灵去感受。”他者意识是平等的基础,而婚姻的基础又是平等。 “这种基本的平等交换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啊,一方是否尊重,利于防止无需过于看重。爱情本身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爱情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在建立起了一种适当的平等基础以后,爱情才能走上正确的轨道,从而使婚姻获得成功。” 在婚姻中谁要想成为征服者,其结果都对婚姻是有毁灭性的。这让我想到了弗洛姆的存在而非占有的观点。这对于婚姻来说是真的至理名言。 婚姻的形式,夫妻关系的类型其实是生活风格的一个方面当然和早期的原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里又需要精神分析的手段来揭示。阿德勒的婚姻咨询与一般的情感咨询不一样,是精神分析师的咨询,他挖掘的是婚姻关系的性格原因,而且上溯到源头——原生家庭和亲子关系类型。 社会兴趣的成长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从很早的童年阶段就开始直至终生。 我觉得一个理论为人信服,要有一些预见性。从细节到大的框架,阿德勒的个性心理学还是具备一些预见性的。以前读《生活的科学》第一没有从宏观架构的角度去把握这个理论,第二呢,在细节上,没有结合自身经验来阅读,来诠释,来验证。记得,那时读阿德勒的《生活的科学》首先是读到了一地鸡毛,其次是一种不屑置辩,当然最后所获甚少。 伍尔夫说,一个好的读者首先要做作者的合谋者。要悬置自己的先见,要是你一开始就心存疑虑或者要求苛刻,那么你就不可能从你所读的书中读出尽可能多的意蕴。

《生活的科学》读后感(四):心理学系列2:生活的科学

个人推荐指数三星

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但是却与他的老师的观点不一样,没有过度的夸大性对于性格形成占有主要作用。他自创一学派个体心理学,这种派别的心理学与弗洛伊德的理论相比起来更加阳光,积极向上,强调个体可以通过对原型体引导改造,使人变得更加优秀。我先前有读过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与这本书相比两者内容上有大量的重复,如果你已经读过《自卑与超越》的话,那么我就不推荐你读这本书了。这本书有些与《自卑与超越》重复的地方,比如享有同种家庭环境的子女,因为顺序不同其实享有不同的家庭资源以及关于犯罪心理的内容等。

简短归纳一下我想说的几个点。

心理学的问题好多起源于自卑,引起自卑的主要因素,1先天身体的生理缺陷,2家庭成员的关爱的缺失。3基本物质条件的匮乏。当自卑情结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的时候,会出现三种结果。结果1因为自卑形成社交障碍者,社会适应不良,很难跟他人建立同伴关系,并且兴趣非常有限,甚至是异性社交障碍,一个始终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根本无法应对婚姻,更谈不上组建家庭了。结果2寻找认同感的假性优越者,他们假装自己是优秀的,哪怕事实并非如此,这种虚假的成功也能够补偿他原本无法承受的自卑状态,形成暴躁好斗的性格,他们以为能够凭借这种方法就能获得成功骄傲和优越感。结果3成为超越者,他们身边通常有某一位真正关心他的人,引导他们通过心理调适来适应生活,这位关心他的人会慢慢成为他心中的偶像,即使后来偶像从这个世界离去,他们也会慢慢向优秀者的方向前进。

对于孩子来说,何种方式才是正确的性教育方法。如果孩子在生命早期没有发现性器官的正确功能,后期自然可能会对性行为产生更大的兴趣。这种例子很常见,个体对于身体器官的兴趣往往会表现出这种倾向,性器官当然也不例外。一般来说,童年时期的性表现是很正常的,所以我们不必因为孩子的某些性动作而惊慌失措。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班级里出现了一位那时我们称之为娘娘腔的男同学,放在现在来说,继续发展下去有可能称之为同性恋。我当时就很好奇,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看完这本书,我来推测引发这种事件形成的可能的两个原因:1童年时他的父亲在他的家庭里面毫无存在感或者已经去世,而他的母亲是一位非常出众,行为举止非常有魅力的人,他从小就感觉到自己与母亲的差距,觉得自己永远不会引起女性的注意,然后极力去模仿他崇拜母亲的行为。2他的家庭里女性居多,有可能他有多位姐姐,长期在这样的条件下,把他变得非常文静,从小便模仿女性行为,集聚女性特征。

《生活的科学》读后感(五):生活有科学么?

【2021读书】恋爱和婚姻当中同样充斥着困难和任务,将恋爱和婚姻看作是诸事随人愿的人间天堂是完全错误的观点,婚恋当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种种任务,只有时时刻刻把对方的利益放在心上,才能将他们一一完成。

与一般的社会适应问题不同的是,恋爱和婚姻当中尤其需要同理心,这是一种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的特殊能力,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处理不好家庭生活问题,这是因为他们从来都不会用对方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不会用对方的耳朵去倾听,更不会用对方的心里去感受。

问题:如何练习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我们只需要记住对生活有益方面所做的观察,这样的人往往充满勇气自信,敢于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他有自己的战友朋友,并且跟邻里相处很好。

理解了社会兴趣的本质,我们就会知道,恋爱和婚姻问题,只有在完全平等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解决,这种基本的平等交换原则是非常重要的。而另一方是否尊重另一方并没有那么重要(为什么?)爱情本身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每个人的爱情是不同的,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爱情才能够顺利发展,并最终带来成功的婚姻。

总结:我们过去不平等,我太依赖对方了,总以为对方能理解自己帮助自己保护自己。

离婚有什么用呢?离婚之后怎么样我们都知道,离婚的人总想重新结婚,并且继续自己之前的生活风格,有些人一次次的离婚又一次次的结婚,他们只是简单地重复着自己的错误。这样的人应该去咨询机构了解一下自己在婚姻和爱情上面是否还有成功的可能,或者他们应该在离婚之前去找咨询师聊一聊。

总结:现在我知道我的问题了

- [ ] 单一角度

- [ ] 并不能真切的做到体会对方的感受

- [ ] 没有倾听到对方内心的想法

- [ ] 我很焦虑,带来很多压力

- [ ] 不能太依赖对方

- [ ] 把对方当男人不是当亲人

- [ ] 把自己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

如何改变:

- [ ] 放慢节奏

- [ ] 遇到问题先停顿一下

- [ ] 每天反思一下着急了没有

人们总在不断寻找关于恋爱和婚姻的建议,可是这似乎是人们生活当中最重要的问题,然而在个体心理学看来,恋爱和婚姻虽则重要却不是最重要的,个体心理学认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是没有可比性的,因此不存在一个问题比另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如果我们过分强调恋爱和婚姻的重要性,就可能失去生活的和谐。男女双方的爱情故事自始至终都充斥着危险,我们的教育无疑在他的遵循的方向上过于拘泥了语句,让孩子们觉得爱情和婚姻是罪恶的,倒不如采取更为明智的教育方向,让女孩学会在婚姻中更好地扮演自己的女性角色,让男孩更好地扮演男性角色,在进行这些教育的同时,还要让他们感受男女双方是平等的。

问题:没认真想过男女差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