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现代社会心理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现代社会心理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现代社会心理学》是一本由时蓉华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44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社会心理学》读后感(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那一版本呢

有关社会角色,大众心理,群体心理,人际沟通,社会态度的篇幅,可以看看。

认知失调理论,用于改变或许加强人的原有态度。

人际关系讲到,如果孤僻,怎么改变内心。

人际沟通的马太效应可以理解,鼓励大于批评。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关于社会角色的案例。

霍桑实验,很好的社会群体心理学的案例!

以上是对外贸易大学版本的书的案例内容,对我有作用。但是哪一版本没有啊,可惜了

《现代社会心理学》读后感(二):大家在考试我在写诗

大家在考试我在写诗

坐在《社会心理学》的考场上,我思绪飞扬,可惜这都跟这次考试无关。

这门社会心理学是我们大三最后一门了,考完解放。题目不会做的也不少了,这还不是最让人郁闷的,最郁闷的是这门课的老师从来没给我们讲过什么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只是给我们读过几次课本,之后的课便是我们的自由无主题演讲了。

演讲的内容自然是五花八门了,这很正常,但比较不靠谱的是老师听着听着有时候就自己跑了。

复习的时候觉得每看门,就是一次对自己的深刻剖析,复习越认真,剖析越深刻。《发展心理学》考下来,发现自己的道德水平,自我意识都大概只有林崇德眼中的高中水平。《人格心理学》,考完了我开始觉得自己有状态焦虑、有不成熟的防御机制,还有… 《社会心理学》考下来,我却什么感觉都没有。

现在《社会心理学》考完了,实在没什么感觉啊。这也就算了,但更糟糕的是,我自己考试的时候也一点感觉没有,更准确的说法是一点想法都没有。半天都没憋出几个字,唯有不着边际的联想,总算把试卷填满了。

回到宿舍又开始后悔,怎么没好好学这门课呢,课本好贵呀,要43呢……

得出结论:

一、《社会心理学》就是通篇乱扯。

二、上《社会心理学》需要个好老师。

《现代社会心理学》读后感(三):认知、情感和意向

居然看完了,内容有些地方明显是过时的,缺乏依据的,甚至直接就是错的(例如现代生物学上已经证明是错的),有很多事直接采用断言方式做出来的分类,或者只是罗列各派别的看法,不过这与之前看过的英国版《社会心理学精要》类似,这个学科本身就没有系统化的,公理化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洞察、思辨、经验、统计为主。如果以逻辑和事实为标杆,数学是存粹逻辑推理的学科;自然科学是以逻辑推理和事实验证的不完全归纳法的学科;经济学虽然大量使用了数学(例如微观经济学),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依靠流派(理念)来驱动,即使用上了复杂性学科也最多只是多了一种描述,不能做预测;心理学,从我的理解来看来大量依赖的是P值验证的统计假设,但是在样本的数量、完备上有很大问题,存在“发表性偏见”(如果一个研究的结果表明事物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期刊不会觉的这有什么特别的,接受的意愿不大,而此时如果另外一个人研究说两个事物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就更可能被发表,有点像新闻,有一种说法被报道出来的新闻都带有“偶发”性质,因为经常发生的就没有“新闻”性)。而社会心理学,目前来看,在研究个体心理对群体活动之间反馈方面,还是太粗糙了。

一开始能吸引我一直读下去的原因是它对成书时间苏联、欧美、中国三家在社会心理学不同方面的内容都做了比对介绍,这个方面的聚合能力不错。开篇花了很多内容对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区别与联系做了厘清。社会心理学算是一个交叉地带,特别强调在社会活动中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与社会群体活动之间的反馈作用。

本书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是对 “认知、情感、意向” 三者的区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遍了人生百态,知晓了天文地理,依然处理不好一点小事”,原因在于我们认为认知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但是很多具体的事情,存在表面上认知到位,但是情感不到位,以及潜在的是意向不到位。意向,往往是人们焦虑的源头,虽然你知道(What),以及情感上本意是好的,但是你的意向,你内心里的深深的期待目标,会对情感起决定性作用,而情感会最终起主导作用,导致行为失策。

失策的行为,往往欲速则不达。错误的方式,并不能导致预期的结果。有一些研究对条件-反射行为中,减少和避免情感卷入做了实验上的支撑。但是经验上,很多人不吃这一套,需要一定程度的情感刺激才会正视。不过我认为就像药物一样,情感刺激应该只是临时的,要想转化为内在的部分,还是需要规则和机制。社会心理学里有一些理论,认为刺激是存在补偿效果的,某种刺激的临时作用,由于补偿效应,会在其他方面寻求补偿,这也许是一个注脚。

有一个问题是常常会直接罗列某种“分类要点”,用文字的方式不断的去描述两种状态A和B在不同情况下导出的不同结果R。这其实,恰恰说明了这个地方缺乏有效的量化,如果是有效的量化,你是可以通过对变量的控制来判断结果的。可是实际上,是否存在有效的量化都是两说的事,即使存在某种关系也许它们之间的关系本书就是一种混沌状态,并非静态的定性描述就能覆盖的。

本书中有一大部分提到社会化。一个人从出生、受教育、初入社会、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的“社会化”,社会化的过程中,一个个体会时时做出选择:当社会化的结果与自己的认知相符/不符时,都有接受/拒绝/妥协等选择。自私的基因里对生物的博弈论举例都是举基因之间的博弈,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名词叫“进化稳定策略”。人类社会里的博弈更加复杂,但是在人类社会长期演化过程中存活下来的策略,都可以算一种“进化稳定策略”,如果从存粹的理论分析角度,你很难用道德去判断这些策略里,哪些是应该被完全消灭的,事实上也做不到,生物需要多样性,人类社会化过程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协作、竞争模式,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作为个体,有选择支持更有利于自己便好的策略的权利与某种程度的义务,以及反对和弱化不利于自己偏好的策略的权利与某种程度的义务。

书中提到,个体与群体之间,有从众、顺从、众从三种不同的模式。从众大家是比较熟悉的,从众是心理和行为都接受多数人的方式,顺从只是行为上接受心理并不接受,众从则是由于多数派内部并没有牢固的一致性(心理和行为上)导致少数派精英可以撼动多数派发生逆转。我认为这种分类有点简单粗暴,在这个角度看事情,只观察到了数字的流动,而并没有关心具体事情过程中的因果关系。从众、顺从、众从三种现象,在具体的事情中是结果,而非原因。当然,作为一个只是统计“群体”和“个体”之间现象的“规律”,并得出一些结果的学科,大概也就只能做到这样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