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1000字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1000字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是一本由里尔克(Rilke Rainer Maria)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元,页数:8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一):爱与寂寞的经典

有意思的是,从高中到我研究生毕业,失恋的朋友总要向我引用其中的经典语句“学会忍受和扩展你那广大的寂寞”,我自己在火车上和飞机上读过,身边坐了看起来正在和另一半怄气的女生,无语地望着舷窗下的云海。。。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二):罗丹选择了雕塑,里尔克选择了诗歌

里尔克的那本书《十封信》之所以推荐,就是针对青年人的迷茫,解答得非常到位。

里尔克是奥地利人,法国雕塑大师处知道了艺术的技法,如何把思想里的美延伸到作品里。艺术是什么了?艺术是人类创造的表达自然之美之情之真的工具,语言也是并列的一种,罗丹选择了雕塑,里尔克选择了诗歌。。。一切都是相通的,科学也是,现代科学是格物致知,和艺术文化并不冲突,但和伪劣谎言阴暗对立。

那些嘲笑80后的人很无知,就是我说的那些不去思考的人。他们一点不傻,一点不是无理想或物质化,他们是被骗着长大的,所以抱着一种什么都不在乎的态度谨慎地在这个变动的世界里求生。呵呵,生命都是向阳的,埋没不了的,每个人生下来,心灵深处就存在着的。。。宇宙碎片,我这样叫它。它总会苏醒或发出一些光芒的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三):-

▪人们称作奇象的那些体验、所谓幽灵世界、死,以及一切同我们相关联的事物,都被我们日常的防御挤出生活之外,甚至我们能够接受它们的感官都枯萎了。但是对于不可解的事物的恐惧,不仅使个人的生存更为贫乏,并且人与人间的关系也因之受到限制,正如从有无限可能性的河床里捞出来,放在一块荒芜不毛的岸上。因为这不仅是一种惰性,使生活极为单调而陈腐地把旧事一再重演,而且是对于任何一种不能预测、不堪胜任的新的生活的畏缩。

▪你描述你的悲哀与愿望,流逝的思想与对于某一种美的信念——用深幽、寂静、谦虚的真诚描写这一切,用你周围的事物、梦中的图影、回忆中的对象表现自己。美和丑、善和恶、贵和贱已经不是你取材的标准;唯一的标准却是:真实与虚伪、生存与游离、严肃与滑稽。

在少数的事物里,延绵着我们所爱的永恒和我们轻轻地分担着的寂寞。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四):难得的好书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看书。所谓哲理不过只是胡说八道,你有你的道理,我有我的,为什么我要听你胡说八道?小说更不过只是编个故事骗骗人。除非作者的文字好一点——不,要很好——才有可能吸引我。

虽然隔着翻译这一层在我看来永远不可能逾越的屏障,但读完这十封信,“唇齿留香”。信中的很多句子我一读再读,细细回味,默默成诵。

一些我很喜欢的句子:

让每个印象与一种情感的萌芽在自身里、在暗中、在不能言说、不知不觉、个人理解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完成。

以深深的谦虚与忍耐去期待一个新的豁然贯通的时刻:这才是艺术地生活,无论是理解或是创造,都一样......艺术家是:不算,不数;

若是你依托自然,依托自然中的单纯,依托于那几乎没人注意到的渺小,这渺小会不知不觉地变得庞大而不能测度

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你将会越来越信任艰难的事物和你在众人中间感到的寂寞。

如果你的亲近都离远了,那么你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开展得广大;......不要用你的怀疑苦恼他们,也不要用你的信心或欢悦惊吓他们,这是他们所不能了解的。同他们寻找出一种简单而诚挚的谐和,这种谐和,任凭你自己将来怎么转变,都无须更改;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五):一种确认

里尔克真的是太好、太温柔了。在他的温柔里又潜伏着一种力量,柔韧明亮,像极了他所珍视的晚风、田野、月亮、植物、春天。他或许是在安慰一个有野心而为自己寂寂无闻而焦躁的年轻人,但我想他其实应该也是在安慰自己,梳理自己的思绪(我爱“梳理”这个词,这在这里用再恰当不过,女子的长发要是久了不梳,就会四处打结,失去光洁的表面与肌理),因为思绪只有在表达的过程中才能得到磨砺,也只有在语言的浸泡下才能得以保存。更何况,表达代表了一种紧迫与必需,只有经过这二者检验的思绪才具备价值。正如只有经艺术家费力表达之后,金铜模型才会焕发美感。当我们凝视艺术作品时,切勿忘记它们诞生的过程。在一个愈加静止与封闭的时代,行动成为隐形的价值。

里尔克教会了我什么呢:对神意的理解。我曾经有过几次被神意触碰的瞬间:在某个教堂听到祈祷诗时,在健身房听到leonard cohen的suzanne时,大学时读到宙斯化身为一场金雨,来到伊娥身边时,在玉佛寺看见那尊莹润有光的玉佛时。(写下这个句子,我又想起在剑桥小河上漂来的一只小木舟,午后的阳光里垂柳镀成金色。)我对未知的神意,从有芥蒂的疑惑,过渡到了友善的疑惑,而里尔克却叫我问自己:如果神不是最后到来,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或许我勾下这些句子,任由里尔克用温柔的锉刀在我心上刻下这些文字,只因为我心上早已有这样的印痕,他的话语是一种确认,是对内心的确认,是智力的自然生长。然而,我的确需要这样的力量。需要他告诉我,我与内心深处的对话值得进行。我知道如今我尚未被虚无侵蚀,浑身充满意义,是因为我还有力气挖掘深处,我还有时间等待。

世界向我们发射的问题太多,我们只能捡拾射向心脏的问题予以回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