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复盘》读后感1000字

《复盘》读后感1000字

《复盘》是一本由沈磊著作,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90元,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复盘》读后感(一):何为真正的“复盘”

读完此书对“复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复盘≠总结! 复盘是“把做过的事情,再从头过一遍”,就是把过去的事情,重头去认真地梳理一遍。 针对当时的这个事情,回想我们最初是怎么定的、我们是怎么做的、中间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做不到,把这些理一遍。理一遍以后,下次再做时,自然就能吸取这次的经验教训了。 失败是成功之母,复盘是成功之父。只做观察者,那是总结;复盘属于行动者。 有效复盘的5个步骤:梳理过程➡️回顾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停止什么?开始什么?继续什么?) 工作需要复盘,生活需要复盘,养育需要复盘,个人成长需要复盘,日复盘周复盘月复盘年复盘……你对自己的人生复盘过吗? 我是经常性对当天发生的一些事情进行复盘,总结,反思,直面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做得好的地方给予肯定,下次要是遇见类似的事情,我还可以怎么做更好呢? 复盘将人生活成1000个模样,而不是重复1000次。用复盘带来新改变,活出人生N种可能!

《复盘》读后感(二):全本

本书讲的主要是复盘,即把做过的事情再重新过一遍,总结经验。到这个过一遍是有方法和原则的。 【5大原则】 1⃣实事求是,不用假问题得出假结论 2⃣开放心态,保持与外界的信息交互 3⃣反思自我,关注究竟学到了什么 4⃣坦诚表达,有话直说,好好说 5⃣集思广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5大步骤】 1⃣梳理过程,跨越 3 个复盘误区 ✅梳理来龙去脉:以按照时间顺序将事情从一开始到现如今的进展情况盘点一遍。不用事无巨细,选择重要和关键的事项即可。 ❌比做不好更差的是不做 ❌只注重逻辑方法,没有业务细节 ❌只做观察者,很难真正理解行动者 2⃣回顾目标,目标体系必须保持一致 ✅复盘以目标作为展开逻辑的切入点,来检核过往做过的事情,哪些有利于达成目标,而哪些阻碍了目标的实现,甚至还需审视当初设定的目标是否合适。 ✅随机性事件复盘时,不要生搬硬套。 ✅没有预定目前事件复盘时,要回归初心。 3⃣评估结果,全面对比“结果”与“目标” ✅无法衡量就无法评估,无法评估就无法管理 ✅评估时,要确认评价依据,要深入到“举措”层面,不要将“不可评估变为可评估”,不要掉入可评估的数字陷阱 4⃣分析原因,聚焦解决而非问题本身 ✅“聚焦解决”的思路重在搞清楚“怎么做有用”,寻找亮点特例,从中发现行之有效的做法,并对这些做法进行研究,看看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 5⃣总结经验,好的复盘在于生成新洞察 ✅通过复盘,我们究竟学到了什么?—培养洞察力

《复盘》读后感(三):复盘

“复盘”原本是一个围棋术语,2001年,联想将其引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

复盘就是“把做过的事情,再从头过一遍”。

复盘包含了6个值得注意的关键点:

1.复盘以学习为目的,最终指向提升认知;

2.复盘强调以事实为基础,研究真实的问题;

3.复盘需要梳理、还原事情发生的过程,不能只看结果;

4.复盘的逻辑起点是目的,也就是当初为什么做这件事情;

5.复盘必须有亲历者的参与,非亲历者的角色是提问者和建议者;

6.复盘是一件耗时费力的事情,通常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而需要内外动力的助推。

复盘的五重作用机制:反馈、反思、反本、反应、反复。

复盘实操模型

复盘模型整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外围有5个依次展开的“步骤”,又叫“硬逻辑”;内核有5条至关重要的“心法”,又叫“软文化”。

复盘模型

复盘的硬步骤也被称为“复盘5步法”,这意味着,完成一次复盘至少需要依次走完5个步骤:

1.梳理过程;

2.回顾目标;

3.评估结果;

4.分析原因;

5.总结经验。

1.梳理过程是指真实地还原事情发生的行动过程,特别是关键事项和重要节点,需要将来龙去脉整理清楚。

2.回顾目标是指检视当初定下的预期,通常包含“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三方面的逻辑。

3.评估结果是指将“预期—结果”放在一起比较,看看当初的设想有哪些实现了、哪些没有实现。

4.分析原因是指在比较之后,可以进一步分析“预期”和“结果”一致或不一致的原因,再探讨优化解决方案。

5.总结经验是指对上述分析过程所形成的初步结论加以概括和总结,并选择可行的方案,付诸行动。

复盘的软文化也被称为“复盘5原则”。我们希望在复盘的过程中,参与者能够秉持5种基本的态度:

1.开放心态;

2.坦诚表达;

3.实事求是;

4.反思自我;

5.集思广益。

1.开放心态主要表现为:能听进去不同的意见,而不是“刚愎自用”。

2.坦诚表达主要表现为:能表达不同的观点,而不是“欲言又止”。

3.实事求是主要表现为:能基于事实展开讨论,而不是“自欺欺人”。

4.反思自我主要表现为:能向自己“开刀”,而不是“诿过推责”。

5.集思广益主要表现为:能积极参与并努力贡献,而不是“事不关己”。

复盘的核心是对“预期—结果”的差异的分析,我们将其称为复盘的本质。

梳理过程是复盘模型的第一步,就是将有待复盘的事情的发生过程按照顺序梳理一遍。

这并不意味着要事无巨细地梳理,选择重要和关键的事项即可。

在开复盘会前要求事情的亲历者提前将过程整理成一个文档。这是复盘的起点。

要能在复盘逻辑中引入事情的细节,将事情是怎么做的与复盘逻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该团队在梳理过程中罗列的表格

在做复盘时,先谈论业务,还原细节,是有效复盘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逻辑的评判标准是“主观的对”,业务的评判标准是“客观的真”。

以“业务理解”为本,辅之以“逻辑方法”,我们首先应该将零散、模糊的业务事实及对其的理解通过梳理过程原样呈现出来,然后再利用逻辑方法按照某种结构梳理清楚,这也许就是将两者深度融合起来的可行做法。先呈现业务,再疏通逻辑,而非本末倒置,或者舍本逐末。

将业务理解与逻辑方法打通是复盘模型的第一步,即梳理过程。在开复盘会时,我们强烈建议大家先忘记复盘模型,像平常开业务会一样“说人话”,把业务发生过程中的所思、所做、所感梳理清楚。只有建立在具体的业务场景之上的复盘逻辑才有助于大家探究问题的真相,并从中有所收获。

梳理过程的3个实战要点。

第一,梳理过程耗时费力,需要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更需要下足功夫。

第二,梳理过程通常可以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从头到尾捋一遍。

第三,梳理过程需要专门的人负责统筹,并在召开复盘会之前将材料准备好。

作为一名统筹者,负责人可以请求团队成员协助提供原始信息,就像玩拼图游戏一样,由大家共同来完成过程的梳理。

如果待复盘的事情属于“强化目标感”,但又没有预定的目标,那也不要纠结,这时可以让团队重温初心,也就是想一想、找一找、聊一聊:当初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试图解决什么问题?期望实现什么样的结果?也就是说,即便没有具体的目标,但还是能找回当初的目的,让复盘得以继续。

复盘建立在目的论的基础之上,是以目标作为展开逻辑的切入点,来检核过往做过的事情,哪些有利于达成目标,而哪些阻碍了目标的实现,甚至还需审视当初设定的目标是否合适,以终为始地构建起复盘的逻辑体系。

复盘的逻辑和方法就建立在这种结构化思考的常识之上。

评估的先后顺序

一个好的复盘总结满足了“一个深度,两个维度”。

“一个深度”指总结经验的实质是获得洞察力,获得深刻的认识,而非流于表面。“两个维度”指总结经验要涵盖“事为先、人为重”两个维度的洞察,也就是不仅对事情的认识要有洞察力,对自我的认识和组织的运作情况也要有洞察力。

复盘会的会议流程

《复盘》读后感(四):《复盘》:原来复盘还有如此严谨的体系

“复盘”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应该不算是陌生的词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复盘就已经成为了工作中非常常见的一部分。

但我相信,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没有了解过怎么样系统性地复盘。毕竟中国词汇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当你看到这个词的时候,就已经大概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了。

知道归知道,在不知道怎么系统性复盘的时候,我看到的大部分的做法,无非就是事情过一遍,然后说说有什么问题,下次怎么改进。

这样的做法说不上错,但是我自己的感受是,绝大部分的复盘,好像都没什么用。每次有每次的问题,解决方式无法套用;上次说好的改进方式,下次还是没有改进;复盘的时候说的都是正确的废话,和不复盘也没啥两样……

怀着学习的心态,翻开了沈磊的《复盘》,收获可谓远超我的想象。

一般这类型主题明确的“工具书”,无非就是把方法论教给你,再放几个显得很有用的案例,硬是把几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事情水出一整本书来。此书给我的一个惊喜是,看得出作者真的颇有经验,对于“中国式复盘”深有体会,列举的一些问题都极其真实,以致于能够更好地去“对症下药”。

句句真实得扎心

整本书的逻辑非常清晰,按照 what(什么是复盘?)-why(为什么要复盘?)-how(怎么复盘?)的顺序来说明。在“怎么复盘”的部分,又分为了“术”(复盘方法步骤)和“道”(复盘的原则)。

为了对得起作者的认真分享,我决定也按复盘的方法论来写下这一篇读后感。

目的:更深刻地领会和实践复盘理论

目标:写一篇不低于3000字的读后感

行动:整理划线笔记,确定框架,预留约2小时的时间进行整理输出

以下是我读完此书后,比较有感触的一些点,并非对全书的梳理,仅供个人参考。

复盘方法的五大步骤的第一步,是“梳理过程”。作者原意是指让大家先事无巨细地把要复盘的项目先按时间线整理出来,才能基于事实开展后续的动作。

我认为其中的核心就在于“描述事实,而不是想法”。这在很多关于沟通类的书籍都能够看到,很多人起冲突和争执,本质原因是双方对于同一件事情的认知不一样,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每个人都表达自己片面的想法,互相不能理解,自然就会有冲突。

基于事实来说话,不仅可以避免很多情绪问题,也可以修正大家对于同一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的误解。

我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

复盘方法的五大步骤的第二步,是“回顾目标”。如果想要回顾目标,首先你得有目标可回顾。

如果在做任何计划之初,就先问问为什么,想清楚目标是什么,我相信,上述各种状况也可以迎刃而解了。

如果在一开始就设定好清晰的目标,在事情做完以后,也能够很好地根据目标去衡量事情做得好与坏。不然有的时候做完一个事情,有一点成果但不多的时候,说好也好,说不好也不够好,因为没有目标,就很难衡量好坏,也就难以知道如何精进了。

目标明确+可衡量,也是SMART原则中很重要的两个点。

一个人的缺点,总是比优点更容易被人看见。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大家的本能也是看到“问题”的所在,然后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但解决问题,不等于拿到结果。

保持正向思考,在复盘过程中看到哪些地方做得好,以后可以继续发挥和保持,这比去解决问题更有用。而且这样在复盘过程中,大家的心态也会更加积极,呈现更多更好的结果。

如同长板理论所说,其实如果能够把长处发挥到极致,自然就能够弥补短板的不足,到时候问题甚至都不需要去解决。

当然,也不是说遇到问题不需要解决,只是“解决问题”和“看到亮点”是两种方式,在复盘的时候,两种方式都可以使用。优先去看好的一面,无论做事还是做人,都应当如此。

“5why”分析法告诉我们,当出现一个问题的时候,多追问几次“为什么”,就能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发现真正的原因。

但我时常会困惑,问题的背后总有问题,如果想要追问下去可谓无穷无尽,最后就会像苏格拉底一样烦得大家想把他毒死。

作者在这里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我理解的是,当问题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那就可以停止了,因为很多客观条件无法改变,但主观的认知是可以改变的。如果改变主观假设,可能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当一件事做得好的时候,多看客观原因;失败的时候,多找主观因素。这也是一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修行。

作者总结的复盘五条原则里面,我觉得,如果大部分人能够做到“实事求是”和“开放包容”这两点就很好了,其他原则也可以基于此衍生出来。

毛爷爷对于“实事求是”有更精妙的解释,即“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尊重事实和客观规律,对他人诚实,也诚实面对自己,才是“实事求是”。

这即使不是在复盘中,在任何的交流当中,如果大家都能抱着这样的心态,这个世界大概也能够更美好一些吧。

在此书的最后,作者也说了,复盘并不是万能的,复盘毕竟还是一个自身以过去经验学习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想要突破,还是得不断地向外学习。

在此文的最后,把全书最精妙的两张图分享给大家。但仅供一瞥此书的理论框架,如果真的想学习,还是阅读原书为好。

按照复盘理论,对本文进行复盘:

1,梳理过程:和预想行动一致。

2,回顾目标:写一篇不低于3000字的读后感。

3,评估结果:全文实际不足3000字。

4,分析原因:预想每一个点都可以展开很多阐述,且其中会包含很多引用的部分,因此很容易超过3000字。但实际摘抄引用的部分并不多,每个点如展开说明太多会显得啰嗦无趣,因此字数不如预期。

5,总结经验:虽然没有完成当初设定的字数目标,但从总体来看,已经达成当初的目的,并不一定要以字数作为强制性目标。后续再有类似读后感输出时,此行动和框架也可以作为参考,同时不必要设定字数目标,可考虑设定其他可量化的目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