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大全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大全

《经典常谈》是一本由华龄出版社著作,38出版的20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3-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典常谈》读后感(一):被种草很久的书,买回来果然没有失望

又是一本被种草的书,一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朱自清,二是因为看了大家的书评。看到大家的收获和感触,赶紧买回来,认真研读。 这是朱自清先生在1942年撰写的一本经典入门书,想想看,对于先生最初的印象还是从《背影》《荷塘月色》这些文章开始的。 那会就感叹先生真是文笔优美,心思细腻之人,有一双发现真善美的眼睛,通过他的笔可以带动读者的情绪。 当读到这本书的时候,直呼先生博学多才。 本书重点解说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诸子、诗、文等文学经典。 先生说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于是,他撰写了这本《经典常谈》。 来分享一下书中的精彩章节。在《说文解字》中,先去说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想想看,确实如此,我买了一本简易版的《说文解字》,带着孩子一起读,又结合先生的谈论,当真是受益匪浅。 再如《诗经》中,简单明晰地介绍了:徒歌、乐歌、诗言志、断章取义、毛诗、郑诗、以意逆志以及诗六义。 翻开书随便截取一段“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得叫别人回肠荡气。” 《诗经》是从开始接触,就爱不释手的经典,很多佳句也是信手拈来,但是很多时候还是趋于表面,看完先生的讲解,再回头读《诗经》才是别有一番滋味。 在《史记》中,先生言明了著书立说的原因。梳司马迁生平,走向创作。再由李陵之事论起他的发愤著书之说,说起史记之中强烈的情韵,高度赞扬了书中所传英雄伟人能够穿越古今栩栩如生。 先去做这本《经典常谈》的目的,就是用以作为国学经典的指路灯,凭借这本书引发读者对经典的兴趣,并增加一些国学经典的基础。 过于华丽的辞藻和粗鄙的语言同样容易使人心生反感,而这本书的语言结合当时的白话文水平,在现在看来则显得朴实而又俏皮。

《经典常谈》读后感(二):国学入门经典书籍——朱自清的《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在1942年撰写的一本国学入门书。 本书重点解说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文学经典。 可以说,本书是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经典文学作品的启蒙书籍,也可以说是大家了解中国经典文化的入门指南。 全书以历史发展时间为序,借用优美的文笔,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地将作者的真知灼见一一描述出来。 作者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于是,他撰写了这本《经典常谈》。 书中,其对大众比较熟悉的《诗经》里的风雅颂是这样解释的: 《大序》里说风代表风化、讽刺,雅代表“正”的意思,颂是则是形容盛德。 除此外,《尚书》《大学》《春秋》《四书》等诸多内容都做了专业解读。 为了让文章更具参考性和科学性,朱自清参考了章太炎的《国学概论》、周予同的《群经概论》等著名学者的书籍。 虽然参考他人,却又不拘泥于经典,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思考。最终整理成书,让后辈们来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典籍与文化。 虽然这本书已经出版多年,但到现在仍然值得仔细品味。

《经典常谈》读后感(三):国学入门经典书籍——朱自清的《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在1942年撰写的一本国学入门书。 本书重点解说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文学经典。 可以说,本书是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经典文学作品的启蒙书籍,也可以说是大家了解中国经典文化的入门指南。 全书以历史发展时间为序,借用优美的文笔,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地将作者的真知灼见一一描述出来。 作者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于是,他撰写了这本《经典常谈》。 书中,其对大众比较熟悉的《诗经》里的风雅颂是这样解释的: 《大序》里说风代表风化、讽刺,雅代表“正”的意思,颂是则是形容盛德。 除此外,《尚书》《大学》《春秋》《四书》等诸多内容都做了专业解读。 为了让文章更具参考性和科学性,朱自清参考了章太炎的《国学概论》、周予同的《群经概论》等著名学者的书籍。 虽然参考他人,却又不拘泥于经典,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思考。最终整理成书,让后辈们来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典籍与文化。 虽然这本书已经出版多年,但到现在仍然值得仔细品味。

《经典常谈》读后感(四):多读书,多积累

朱自清先生的这本《经典常谈》,说是写给大众的古典文学常识课,但还是有一点点门槛的,虽然可能不影响整体的阅读。书中的内容倒真是详尽细致,对我们了解传统经典很有帮助。无论何时,最重要的还是多读多看慢慢积累。

书中涉及的中国传统经典从“四书五经”《史记》《汉书》一直到辞赋诗文,内容涉及的面很广,也确实是公认的经典,这是我们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所带来的结果。我们既不能忘记这些经典,更不可歪曲这些经典的流传。可惜正如朱自清在书中第一篇关于《说文解字》的谈论里所提到的那般,自打被创造出来,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 这份巧诈不仅体现在“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做那容易赚钱的商人”等方面,也让人为了各种私利而去做无视事实歪曲真相的事情,这一点从朱自清介绍《史记》之前的诸多经典的流传经历中可见一斑。 在造纸术普及之前,想要记录并保存、流传文字就不是易事,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战火对那些经典带来了无尽的摧残。这还不算,偏偏还有造伪书、歪曲书籍流传历史的事件层出不穷。 朱自清说到伏生传《尚书》的经过,原本伏生手头的《尚书》是残缺不全的事情是公认的,这份文献的起源也清晰明了,结果百年后传经的儒者不仅说当时根据伏生残本《尚书》的版本是完整的,还假托取法天象。很多事情,都是为了造神,为了成为经典。就像秦时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是为统一文字做预备功夫。本来是没有仓颉造字这事儿的,可惜不仅被创造出来了,还流传下来了。 所幸的是,伏生《尚书》从千年迷雾中露出真面目,清代诸大师的劳绩是不朽的。说到《春秋》,离不开孔子获麟的故事,结果朱自清又说原来并没有这回事儿。当然,这不是在否认孔子的成就,孔子和司马迁,一位在周末乱世做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一位是在秦火之后做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他们都是伟大的,但后世之人为了某些需要却把孔子神圣了,编出一些怪力乱神之事。 看到后面讲《史记》《汉书》的流传经历就比较清晰了,杜撰的少了,固然一方面得益于后面造纸术的兴盛,但更多的还是对记录真实历史的追求。唯有信史,才能真正长久流传,凭空杜撰的,就算过了千年,也会被挖出来纠正。

《经典常谈》读后感(五):经典常谈

我们应当阅读一些经典著作,就像我们的饮食中应该补充各种营养物质一样。经典之作能够那么多年依旧为人所重视,依旧有深入研究的价值,自然有其道理。

古人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又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都是实实在在的真理呀。

最近我读了《朱自清经典常谈》这本书,本书内容上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这样一本看似简单的小书,深入浅出讲透了经典古籍和传统文化。

朱自清这个人我们大概是了解的,上学的时候学过好几篇他写的文章,比如《春》、《背影》、《荷塘月色》等,每一篇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朱自清是极认真的人,工作中兢兢业业,严于律己,学习中认真细致,有非常深厚的文学素养,是榜样一般的人物。

对于这本书中提到的各种经典之作,我大都有了解,但与此同时,我必须承认的是我了解的不过是皮毛而已,还有太多需要细细研究的内容。

朱自清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在阅读经典这方面,能不能理解其中含义是一方面,关键在于通过阅读经典去了解中国文化,去完善自我认知。我们常常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可倘若我们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看,去学习,岂不是白白地浪费了文化的价值。

我比较热衷的一部著作是司马迁的《史记》。原来司马迁自遭李陵之祸,更加努力著书。他觉得自己已经身废名裂,要发抒意中的郁结,只有这一条通路。他在《报任安书》和《史记·自序》里引了文王以下到韩非诸贤圣,都是发愤才著书的。

他自己也是个发愤著书的人。天道的无常,世变的无常,引起了他的慨叹;他悲天悯人,发为牢骚抑扬之辞。这增加了他的书的情韵。

有些著作是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记录,对后世有非常多的研究价值,有些著作则是提出某些见解,方法,理论,都有学习的意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