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认识大脑》读后感精选

《认识大脑》读后感精选

《认识大脑》是一本由Lisa Feldman Barrett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识大脑》读后感(一):书摘

令人惊讶的是,大脑网络甚至可能延伸到肠道。科学家在肠道里发现了可以通过神经递质与你的大脑沟通的微生物。 人类新生儿大脑要想具备成人大脑的全部结构和功能,完成所有大脑网络的连线,大概需要25年。 童年贫困是对人类机会的巨大浪费。最近的评估表明,根除贫困要比几十年后处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划算得多。 画家马塞尔·杜尚说过,一个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只完成了50%的工作。剩下的50%在观众的大脑中。(一些艺术家和哲学家称后半部分为“观看者的本分”。) 在喝完最后几滴水后的几秒内,你可能会觉得不那么渴了。这看起来很平常,但实际上,水需要20分钟才能进入你的血液。水不可能在几秒内解渴。那么,是什么缓解了你的口渴?预测。当你的大脑计划并执行那些让你喝水和吞咽的动作时,它同时也预测到喝水后你会产生的感官后果,这使水在对你的血液产生任何直接影响之前,你就缓解了干渴。

诗人丁尼生有句名言说得好:“宁可爱过又失去,也不要从未爱过。”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分手可能会让你觉得自己快要死了,但持续的孤独很可能会加速你的死亡。这就是为什么监狱里的单独监禁——强制的孤独——会被视为慢性死刑。

再想想那些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他们经历了严重的、持续的幻觉。今天,有这种想法的人被认为患有精神疾病,但几个世纪以前,他们可能被称为先知或圣人。

1280亿这个数字来自一篇论文,该论文使用了一种叫作光学分馏的体视学方法。根据这个方法,人类大脑中大约有190亿个神经元,包括大脑皮质、海马和嗅球,小脑中还有大约1090亿个颗粒细胞,再加上小脑中的大约2800万个浦肯野神经元,一共1280亿个神经元。而经常见到的850亿这个数字,是根据一种被称为同位素分馏的方法计算的,这种方法更简单、更快,但忽略了一些神经元。

《认识大脑》读后感(二):摆烂的理由-1

脑科学研究脑的结构与功能,解释人脑如何认识世界和自我。这恰恰也是哲学问题。作者在科学层面上的解释通俗生动,对涉及的科学哲学问题也做了不错的延伸。

在其他许多的认知类科普读物里经常提到“三重脑”理论。该理论中的理性、情感和本能三重区分也是长期以来西方哲学对人类行为的最佳解释。本书指出这其实是科学界最大的错误之一。

大脑结构其实类似网络系统,其工作的核心内容是自动进行身体预算。这在学术上被称为“稳态应变”,即在身体需要出现之前自动预测并做好准备,以满足身体需求。

根据这个理论,“不良行为并不是来自远古的桀骜不驯的内心野兽,良好行为也并非理性思考的结果”,“痛苦也不能代表所谓的情感大脑劫持了理性大脑,它可以证明的是整个大脑都在为预期的回报消耗资源”,特别像我们现在常说的“精神内耗”。

大脑是个预测器官。在这一科学观点的基础上,作者又引申出自由与责任的哲学问题。

“大脑会根据你过去的经历和当前的情况,启动你的下一组行动,而且是在你一直意识不到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是否意味着人没有自由意志,谁该为自己的自己,谁该为个体的行为负责呢?”

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会有不同的预测,因此启动不同的行为。你可能无法在冲动之下改变自己的行为,但有机会在冲动之前改变自己的预测。这削减了人们摆烂的理由。人不是单细胞生物,在刺激与反应之间通常有足够的时间来选择和改变。相应地,人也要为自要为结果负一定的责任,这就是从浅薄冲动走向成熟稳重的过程。

另一个有意思的科学观点是关于认识论的。人在认识世界时,与之仿佛隔着一块凹凸不平的玻璃,这块玻璃由以往的记忆和经验构成的。事物通过这块玻璃以感官数据来到人们的大脑,其中有部分被放大或缩小了,从而赋予其专属于个人的意义。这在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或者诗歌作品时表现的尤为突出。

本书十分简短,前半本的讨论比较精彩,末尾两章泛泛而谈,最后的附录字数几乎要和正文差不多了。

《认识大脑》读后感(三):借助大脑来理解这个世界

我们借助大脑来理解这个世界。通过了解大脑,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思考自己是谁,以及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认识大脑》一书,篇幅不长,内容也很粗浅,但足够我们在消遣的时间里,在作者不失幽默的表述中,思考对人性的重要启示。01生存是第一要务我们大脑的功能,很好地佐证了无论是对个人还是集体来说,生存都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对于个人而言,大脑的首要任务不是进行理性思考、情感、想象、创造等工作,而是控制我们的身体和管理身体的稳态。无论是基于已过时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还是为了追求艺术而在阁楼上挨饿的反常现象,都是我们的大脑预测了需求,引起了驱力,从而采取有意义的行动来满足需求。你的大脑在接受感官数据冲击的时候,不会去思考这些东西所代表的意义,而是从管理身体的稳态平衡出发,分辨他们对维持或者破坏稳态的意义。对于集体来说,我们可以对别人的大脑活动和身体系统产生直接影响,可以调节彼此的身体平衡,所以人们需要合作、生产、贸易和治理,以确保创造出一个既互相认同又各得其所,既保障生存又享受个人的自由的聚落——城市,以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保证个人身体的稳态。02眼见未必是真当我们接受到感官数据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我们过去的经验进行预测,推断出感官数据的含义,这种内部的预测与外部信息的统合,才产生了我们所看到、听到、闻到、尝到和感觉到的一切。所以,即使我们看到了一件事,也不一定是真实的,因为“你在这个世界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以及在那一刻你的身体感受到的,都是你的大脑构造出来的。”有些时候是外部的感官数据更新了我们的预测,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正确的体验;而也有些时候,是预测压过了现实的数据,使我们错误判断。所以我们要时刻自省,因为我们与世界之间隔着一块凹凸不平的玻璃。事物通过这块玻璃来到我的大脑,可能有的被放大了,有的被缩小了。我们活在人造物里,我们要防止认为自己所认定的社会现实就是全部的物质世界,要停住自大的脚步,在未知的物质世界前心怀敬畏。03关注儿童“童年贫困是对人类机会的巨大浪费。儿童的成长,或者是儿童大脑的发育,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是是一个统一连续的环境状态/条件,不分轻重和彼此。所以对于儿童的成长,我们不能只关注给了他充足的物质条件,还要在他大脑调整和修剪的过程中,满足他们的社会需求。每个孩子都有人负责他的身体和社会生态位,每个孩子都在这种照顾下学习该生态位,等到他长大之后,再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传递给下一代儿童,才是一个文明有序传承的最大保障和最佳途径。这虽然是一本神经科学方面知识的普及性读物,却从大脑角度展开对人性的探索,在改变我们对颅骨内部活动理解的同时,也写出了哲学的思考、人文的关怀。

《认识大脑》读后感(四):很好的科普

如果想通过一个理论体系了解一门复杂的学科,如果想知道一本关于大脑的科普书籍正确的打开方式,这本《认识大脑:关于大脑的7 1/2堂课》相当到位。

科普书并不是教材,不需要一个体系化,面面俱到的知识。好的科普书讲究如何给读者讲好故事,通过把该学科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遵循叙事过程串联起来。既帮助读者了解了“当前”这个学科的发生了什么,同时,又帮助读者形成了一个理论观念。在这一点上,《认识大脑》这本书相当优秀!

第一章就以“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颠覆普通读者的认知,告诉读者们大脑到底是做什么的。从这一章开始,全书围绕“身体预算”这个理论,以七个视角来论述大脑的功能与机制。

“身体预算”的学术名词为“稳态应变”,大脑最重要的工作是控制你的身体 -- 管理稳态应变,通过预测能量需求,有效的采取有意义的运动,进而存活下来。

第二章是我购买这本书的理由,很多心理咨询师都拿三脑理论来构建大脑认知,包括一些培训讲师。这本书非常清楚的告诉读者三脑理论是错误的,而且为什么是错的。

第三章讲述了大脑的运行机制,神经网络。

第四章讲述了大脑的发展,神经元的裁剪等。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比较常规,如果对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比较熟悉的读者,看到这些内容应该不陌生。

第五章很有意思,讲述了大脑是如何作为一个预测器官运作的。

第六章讲述了大脑是怎样支持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

第七章讨论了思维是人类重要的进化机制。

第八章站在一个人类创造世界的角度,讨论了大脑如何帮助人类创造社会现实。里面提到的5C理论我第一次接触,这个视角颇为有趣。

这本书既不是一本神经科学,也不是一本认知心理学读物。这本书围绕相应的专题采用了一种科学散文的写作方式,很多前沿研究和理论顺手拈来,亦参杂了多门学科的相关知识,包括社会学科。有趣的是,作者还在书中讲了存在主义的思想。让我想起费耶阿本德的观点,科学的方向是由非科学决定的。。。嗯。。。非理性引导理性!

即使学习了神经科学,这本书也不乏让读者认知提升的内容。

这本书的作者莉莎.费德曼.巴瑞特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和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其学术背景毋庸置疑。书中142到146页,密密麻麻感谢了一大堆人,看来,书中的一些个人倾向性的描述至少也经得住同行的推敲。

这本书的内容总体很轻松,基本没有过于专业的术语,没有复杂的理论。重要的是,这本书能帮助读者建立一个基于当代研究的大脑观点。

对心理行业的读者,特别是心理咨询师来说,应该能从这本书得到很多启发。。。有些过时的观点可以更新啦。

jack pirate:心理学&心理咨询书单

编辑于 2023-03-22 20:36

《认识大脑》读后感(五):很好的对于截至 2020 年的脑科学科普

英文原版发布于 2020 年,本书的更多的参考资料:https://sevenandahalflessons.com/notes/Extended_notes_for_Seven_and_a_Half_Lessons_About_the_Brain

文昌鱼和人类有共同的祖先。这个共同的祖先看起来也很像文昌鱼。这个祖先,没有大脑,只有一团细胞执行计算和控制功能。

寒武纪的生物进化出了复杂感知能力,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捕食行为。捕食行为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获取能量和物质的方式(在有氧呼吸的前提下)。

捕食行为,驱动了三个子系统的复杂性演化: - 感知:高精度感官(比如眼睛)和计算感知 - 计算:复杂大脑(承载复杂生命体的稳态调节,和对外部环境的建模预测) - 动力:更灵活的运动系统(骨骼和肌肉)

大脑是围绕捕食行为而演化出来的(更高效的捕食,更高效的避免自己被捕食),从而更久的延续物种基因库。

不仅仅是外部需求,其实,随着身体结构的趋于复杂,大脑也必然的需要处理更加复杂的内稳态调节任务。对内,调节稳态;对外,调节行为。两者都是为了延续基因库,这才是大脑的核心工作,它并不在乎思考这件事情。

Anatomy of amphioxus (Branchiostoma). Amphioxus has the four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ylum Chordata: a dorsal hollow nerve cord sup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