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自我决定的孤独的读后感大全

自我决定的孤独的读后感大全

《自我决定的孤独》是一本由[德]伊丽莎白·冯·塔登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我决定的孤独》读后感(一):书评

为什么身体接触如此重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人类能够在没有视觉、听觉或者嗅觉的情况下生活,但若失去身体接触,不能被触碰或抚摸,就无法正常成长,很有可能会因此死亡。人类需要身体接触,否则就会不确定自己是否存在,因此被恐惧和压力控制,也会丧失空间感,会感到眩晕,从而渐渐丧失自我。

《自我决定的孤独》读后感(二):承认自己会感到孤独,没什么可丢脸的

独居和独户人口比例的增加,几乎成为一个全球趋势。2018年,时任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曾宣布成立一个专门解决孤独问题的政府部门,主管体育的国务秘书Tracey Crouch被任命为首位「孤独大臣」。据说只马和狗表达感情的腐国人民,原来也并没那么喜欢孤独。 这本新书的作者是德国著名的时政记者。内容偏宏观,从历史、社会和政治学角度分析了这一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比如: 1.随着经济发展和可居住空间扩大,人们有了维持身体之间界限的权利。当拥有伍尔夫所描写的《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的人越来越多,出于对此前生活状态(全家几口人挤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几乎没有个人空间)的代偿心里,独居成为个人价值提升的体现。 2.暴力威胁促使人们更注重距离感,在自我保护的同时也自我隔离。虽然现在大部分国家的社会治安都比较好,但毕竟世界大战

《自我决定的孤独》读后感(三):孤独无解

《自我决定的孤独》作者是德国《时代周报》编辑伊丽莎白·冯·塔灯,也许是出于文化的差异,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篇论文,而且有点发散,需要在阅读中自主提炼信息。本书分析了人类对肢体接触的双重态度(既需要又警惕)、他人带来的痛苦的身体侵害(如刑罚、虐待)、不受他人伤害的权利保护进程、电子产品营造的虚拟世界给人类交往方式带来的影响,以及人们在自我靠近和保持距离尺度间的权衡。作者旨在探寻一条适合当代人类心理需求的相处之路:如何既保持安全距离又能相对舒适地进行社交,以及不孤独又不疲惫地独处。作者给出的一个结论是:“不受伤害,能够被人靠近,自愿被他人亲近,对于那些将会发生的事保持开放心态。”但这些因素毕竟受到诸多因素之约,关于个体的问题依然无法得到解决,人类的孤独是永恒话题,也不可能抛开具体的时代和个人去求解。

《自我决定的孤独》读后感(四):爱是渴望触碰又收回的手

本书讲了一个现在挺流行的一个现象的原理,就是大家都离不开手机。本质上人是需要被触摸的,但是本质上人又是害怕受伤害的动物,但是当你卸下防备让人触碰时,你是有受到被伤害风险的。手机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手机可以让你不断触碰与被触碰,但是你又十分确定自己不会受到伤害。 这与我不坚定地不婚主义十分相似,我会一个人自顾自得喜欢上一个男孩,然后花一天时间追他,结果必然地他会拒绝我,然后我会以熬一个通宵的方式冷却这股热情。这是我早已意料之中的舞台剧。所以我不会受伤,但我也永远不会收获真心。 本书给我一股勇气,当你孤独时,触碰书本上的灵魂,触碰自己心灵本身,去拥抱你爱的每个人事物,你会发现阳光格外温柔,云海也开始翻涌,世界万物都向你奔来,微风拂过你的脸颊,你有了发自内心的微笑和欢喜。 所以拥抱爱本身,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自我决定的孤独》读后感(五):现代社会的孤独症状解析

感谢出版社活动赠书,这是一本结构简明 短小精悍的社科类书籍,主要为读者解析孤独在现代化社会的表现和演化。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引用了很多他人的论述和观点,感觉有点繁复了。我对书中比较印象深刻的地方:一是触觉对人这种哺乳动物的重要意义还没有被大众认识得到,幼儿的正常成长发育需要触摸,老年人护理治疗需要触摸,正常人维持身心健康也需要触摸,而现代社会却在把人与人之间无意识得拉大了,二是人权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建立和发展,既让个人的自由空间得到保障和扩大,也让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哪怕父母子女之间关系也因为网络盛行而变得越来越淡漠,三是个人的自我被现代社会发展所迫使做出种种修正,从而迷失自我,真实的自我同样需要与真实的他者互动才能呈现出来,这是虚拟网络世界无法替代的。就我个人而言,今后要和家人多多做真实的交流,尽量少依赖社交网络,早日认识到真实的自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