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非一般的语文课 七年级阅读课》读后感精选

《非一般的语文课 七年级阅读课》是一本由郭初阳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一般的语文课 七年级阅读课》读后感(一):《朝花夕拾》里隐藏着鲁迅的育儿观

看到《非一般的语文课》,首先被题目深深吸引了,特别好奇究竟是什么语文课不一般呢?然后再看看目录和简介,让人爱不释手。

这是一套初中三年的名著导读,总共12篇,每一篇的导读老师都是现任的文学教授、名家,如介绍《朝花夕拾》的江弱水先生是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曾获第十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文学评论家奖。《西游记》的王崧舟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现任特级教师、《百家讲坛》主讲人。 我们大多数人在阅读

《非一般的语文课 七年级阅读课》读后感(二):及时雨

家有小儿,初上七年级。一场开学的家长会后,着实孩子的语文学习,相较小学的语文,对书籍的阅读量,理解力的要求,那可是上了一个档次。

面对老师列出的读书清单,读书笔记的要求,作为一个自认为爱读书的母亲,也不免心生胆怯,担心孩子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达不到最终考学的要求。

《非一般的语文课》就如及时雨一般的存在,刚开始担心孩子不愿意主动看,于是陪着他一起看。

看了第一篇《朝花夕拾》的导读,发现我的预判的不太对,导读篇幅不太长,字也很大,即使是在读鲁迅的文章,阅读压力不太大。

《非一般的语文课 七年级阅读课》读后感(三):引领阅读的指南针

对中学生来说,阅读名著非常重要。不只是因为名著阅读在中考中有很大比重,更因为学生在日后的阅读理解和写作都需要名著的指引。但在课堂上老师几乎是没有时间用于整本的阅读,仅能把希望寄托在课后学生自主阅读。脱离了老师指导后,学生的阅读效果便五花八门,大打折扣。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家长和老师。如今,我们看到了希望。郭初阳老师集合了语文教育学届的各位大咖,合作出版了一套《非一般的语文课》。在这套书中,各位名家针对各年级的名著阅读做了仔细的剖析。

在《非一般的语文课 七年级阅读课》这本书中,四位老师分别讲解了《朝花夕拾》、《西游记》、《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四部名著。

《待续》

江弱水老师讲解《朝花夕拾》

王崧舟老师讲解《西游记》

连中国老师讲解《骆驼祥子》

常立老师讲解《海底两万里》

《非一般的语文课 七年级阅读课》读后感(四):“小学不爱看书的债,都要在初中来还”

有句话说:“小学不爱看书的债,都要在初中来还。”儿子上初中后,我是深有体会。

语文小学面前中上等,初中后开始拖后腿。有朋友纳闷问我如此热爱阅读,为啥孩子不爱阅读?

可能家庭书香氛围对他有排异性,往好了想想,也许氛围的起效时间比较长,也许到他后半生才有用?谁知道呢。

不管娃爱读不爱读,中考都有名著必考题,新课标必读12本可不容小觑。

发现一套宝藏书《非一般的语文课》、分为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三册,针对初中12部名著导读文章为主,这套书有两大看点:

第一,主编是质疑语文教材的语文老师郭初阳(他在"一条"演讲很经典)

第二,选编的都是全国优秀教师作品(非一家之言)

我喜欢这套书的原因,并非市面上大众化的名著浓缩文本。而是对延伸作者传记、作品成书背景、文学素养知识等等综合文化原汁,读后让孩子们有冲动、有兴趣接触原著。

我们知道:一旦一个孩子疯狂的爱上阅读,识字就不是问题了。同样道理,一旦一个孩子疯狂的爱上阅读,考什么就不是问题了。

七年级

《非一般的语文课 七年级阅读课》读后感(五):历险与成长,语文学习对青春期的意义

语文,不仅仅是识字断文,还塑造着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起如何阅读,阅读什么显得格外重要。按照传统的学习方法,阅读无非是划分段落、寻求中心句、在论据、论证、论点之间寻求平衡,但是这种胶柱鼓瑟的做法只会教会我们考试得高分,却对我们如何在成年后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毫无用处。 学习语文的关键在于阅读。阅读不局限于白纸黑字,而在于通过白纸黑字的描绘识别所处的时代与人生。 《非一般的语文课》选择了十二则妙趣横生的名著,使读者放弃幻想、拥抱现实。在七年级的教材中,选录了四篇文章,从成文的年代看既有古代作品,也有近现代作品,既有原汁原味的本国作品,也有标新立异的西方作品。 《非一般的语文课:七年级阅读课》选录《西游记》作为名著导读之一,更大的意义在于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进入了青春期,有着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如同孙悟空一般特立独行。从长辈单独的说教,定规矩,讲道理远比不上给方向、讲故事,他会让学生认识到即使像孙悟空这般神通广大,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还是无能为力的,何况自己还不是孙悟空! 《西游记》的主题是“历险与成长”。关于《西游记》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是关于它的中心思想,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人自从有了呼吸与心跳,就有了思考与行动的自由。从生理需求到心理需求,人是有别于动物的。假借孙悟空的形象,我们何曾不希望自己冲破世俗的约束,成就自然的状态。 人在现实中,总是离不开痛苦与烦恼。如何面对这些负能量,则考验一个人的智商与情商。孙悟空从开篇的“上天下地、唯我独尊”到结局时的“遵纪守法、安宁平和”,足以见环境对人的影响。孙悟空反抗过、斗争过,但是在巨大的压力与无尽的折磨下,他选择了屈服。在反抗与屈服的对比中,孙悟空的内心时刻都在挣扎。 在反抗过程中,有形的敌人并不可怕,但无形的压力才最厉害。孙悟空不明白神仙或者妖怪异样的眼神包含的内容,是恐惧,还是欣赏,只是相信凭自己的能耐,是能得到别人的理解与敬畏。然而,出生入死的危险提醒他要认清环境,要三思而后行,否则生命随时就要终止。修成正果,最起码能做到被世界所接受,哪怕与名利无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